濟南,一個有記憶的城市,不單單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濟南,別稱泉城。集山、泉、湖、河於一身,七十二名泉更是享譽中外,一泓清泉慰藉了多少詩人,以至於寫濟南的詩詞不亞於蘇、杭。選一首詩或一組詩來代表濟南,真的有點難。杜甫的「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蘇軾的「平野水雲溶漾,小樓風日晴和。」蘇轍的「鳧鷗聚散湖光淨,魚鯊浮沉瓦影涼。」曾鞏的「煙波與客同樽酒,風月全家上採舟。」元好問的「日日扁舟藕花裡,有心長做濟南人。」趙孟的「雲霧蒸潤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等等……寫濟南的詩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好像有名的詩人,如果不寫好詩詞留給濟南,都不好意思說來過。
選來選去,讀來讀去,也只有顧炎武的這首《濟南》更具有代表性,其一是從全局出發,東西南北聚合,上下左右超脫;其二便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大義在其中。
濟南 其一顧炎武〔清代〕落日天邊見二峰,平臨湖上出芙蓉。西來水竇緣王屋,南去山根接岱宗。積氣蒼茫含鬥宿,餘波瀺灂吐魚龍。還思北海亭中客,勝會良時不可逢。
顧炎武,漢族,蘇州人,本名絳,非常具有民族氣節,因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明末清初的傑出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顧炎武之所以來濟南,是因為黃培、陳濟生因他而受到文字獄的牽連,急速來到濟南為其申辯。未曾想,剛到濟南便被拘繫於監獄之中。後經友人多方營救,方得獲釋。獲釋之後,瀏覽濟南,觸景生情,感慨之中寫下了《濟南二首》,通過吟詠憑弔名士,抒發無限情懷。
再回頭看這首《濟南》詩,以《鵲華秋色圖》引領來通觀全局,二峰即指鵲山和華不注山;大明湖波光如鏡,荷花盛開。西側水道源起王屋山,經濟南直達泰山。「積氣蒼茫含鬥宿,餘波瀺灂吐魚龍。」以曹操《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為引,說明川流不息,水勢浩蕩;魚龍沉潛,氣韻蒼茫。顧炎武以此轉折句重複描寫「水」亦有其用意,老子說「上善若水」,荀子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是萬物之首,一刻也不會停流,集江河之氣而為大,聚天地之靈而為長。水是詩人的寄託,是詩人的高歌,是「永言矢一心,不變同山河。"此情如水勢,猛烈中透著怒吼,清脆中帶著哀怨,不由得懷思北海名士,願得勝會良時。
顧炎武有詩句「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同理,天地可閱人,詩詞可記城,一首詩,一首詞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一個時代的見證,曾經的風雨飄搖,繁華往昔,都會隨時光而逝,唯有這一字、一句的詩會永遠留在時光的縫隙裡,一直傳承著,向世人訴說著曾經的那段過往。
趵突泉和第一泉的兩塊石碑如觀瀾亭的兩隻手臂佇立在泉水之中;大明湖四季裡的柳煙、荷浪、秋容、冰天總是令人難忘;還有那千佛山,泉城廣場,依稀的夕陽。濟南,一個有記憶的地方,青春的五彩斑斕,總是讓人嚮往,曾經有個濰坊的過客認識了魏芳。
「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
南歌子·憶泉城
邢建建
柳綠無人問,荷紅斷絮情。畫船說與晚風聽。湖畔闌幹猶記、一人行。
泉水和歌漾,微雲伴月傾。二十年後憶曾經。嫵媚春風依舊、在泉城。
作者簡介:
邢建建,字晏如,《詩刊》社中國詩歌網編輯。被老婆戲稱為邢「賤」「賤」,故為「賤」說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