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採薇》是《詩經》中的千古名篇,尤其是結尾士卒歸途中高聲吟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情景更讓無數人動情。連王立群老師也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多次盛讚這首詩。
「微風和煦,楊柳依依的日子我懷著一腔憧憬和希望離開了家;如今天寒地凍,雨雪紛飛,我卻一個人要回家了」。詩中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昔日春光明媚、楊柳輕拂的場景是多麼的美好,此刻寒風刺骨、雨雪霏霏的情景不正如我的心情嗎?此時,我們仿佛看到一位拖著疲倦身軀的老兵,在寒冬風雪中踏著泥濘艱難前行,只留下一道孤獨的身影。
其實,在漢樂府中也有這樣一首寫戰爭的詩,它就是《十五從軍徵》。不管是情景交融的寫法,還是最終主人公內心的苦楚,均與《小雅·採薇》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首詩在漢末已經在洛陽一帶廣為傳唱。在電視劇《軍師聯盟》中,當重病的曹操與司馬懿一起乘車去郊外,很多小孩子在傳唱這首詩,司馬懿把它念給曹操聽時,曹操聽後不禁潸然淚下。
十五從軍徵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在外徵戰多年的老兵,在歸家途中的所見所感,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兵役制度給百姓所帶來的深重災難。
詩的開頭就是一幅讓人不忍卒讀的畫面:一位八十歲的老兵正邁著步子往家的方向走去。這位老兵可能是歷史上從軍時間最長、年齡最大的一位了。15歲從軍,80歲才得以回家,這兵齡時間長得簡直讓人懷疑人生。長年累月的戰爭讓老兵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我們已無法知曉。
老兵也許是幸運的,在有生之年還能夠回家。終於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位鄉裡人,老兵忍不住問:「我家裡還有哪些人啊?」他是多麼迫切地想知道自己離家幾十年來自己家裡的一切情況啊。「那裡松柏蒼蒼,墳墓相連的地方就是你曾經的家」,對這位不速之客,鄉裡人把他家中的情景一五一十地告訴他了。這一句話實際上已經宣告老兵家人都已死去的殘酷現實,當老兵最終的夢想破滅時,可想老兵這時的心情,不能不讓人揪心。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兵終於回到了家,破敗的房屋,滿院的荒草,兔和野雞等動物把這裡當成了他們的天堂,常年不用的水井旁長滿了野葵,作者用寫實的手法,把戰爭帶來的蕭條破敗展現得淋漓盡致。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老兵的情緒在此達到了高潮,那種孤獨寂寞完全地表現了出來。在家做好了飯,要和誰一起吃呢?滿目瘡痍,走出家門往東邊張望,終於忍不住淚如雨下,沾溼了衣裳。此時詩就定格在了這樣一個畫面: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衣衫襤褸,端著一個破碗,眺望著遠處的墳冢,淚眼婆娑……此時無聲勝有聲,再多的語言都無法描述老兵的心情。
這首詩條理清晰,以老兵的行蹤為線索,「使得歸」——「歸途中」——「到家中」——「出門東向看」,環環相扣。老兵的情緒也是一波三折,「喜悅」——「焦急」——「失落」——「淚落沾衣」。
是的,相比於《小雅·採薇》,《十五從軍徵》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明顯的情景對照,但它更顯得寫實,情節顯得更完整,它把人物悲慘的命運、和兵役制度的殘酷揭露得更加體無完膚。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他們似乎都在發出心底的那一聲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