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在《畫皮》系列電影中演活了小唯那個千嬌百媚的狐狸精。在《畫皮二》中,小唯空靈的歌聲配合著琵琶的旋律,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段歌詞唱的纏綿悱惻,給許多觀眾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這段歌詞改編自《詩經.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出自《採薇》篇最後的章節。它所要表達的不是電影中小唯的自白與思念,也不是今天大家在抖音等平臺上看到的女子悲切思夫的感情,而是徵人對國家的忠誠和對和平的渴望。
《詩經.採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不同於國風中帶著明顯地域特色的民歌。小雅中的詩歌多是當時貴族宴會上的歌曲,多採自周王朝直轄地。因此,小雅的音樂會具有主流代表性。這首《採薇》是一位年老的退伍兵在回家路上的回憶錄,從青春少年到垂垂老者,他這一生經歷了怎樣的徵途?
出徵
西周時期,軍隊編制有著嚴格規定。在軍隊中擔任指揮的多是貴族,而衝鋒陷陣的士卒多由國都及其周圍的奴隸主和平民組成,剩下打雜的雜役一般由奴隸充任。在這個配置中,奴隸沒有自由身。
詩中的這位徵人,能在老去時被允許回家。可見,他不是奴隸。貴族、奴隸主在得勝而歸後會有人伴其左右,但詩中的老者卻只能獨身歸家,證明老者是家在國都附近的一位平民。他在平時靠耕田養家餬口,但也要定時服軍役。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為王戍邊已經一年有餘,如同來時一樣,採薇花又開遍了邊地,這也是能回家的徵兆。軍營裡的戰友們都在高聲談論著回家後的種種打算。可這種高漲的情緒最終都消散了,還是因為那個少數民族——獫狁。
說獫狁大家不熟悉,但那個與大漢王朝不死不休爭鬥了好久的匈奴族,大夥應該有所耳聞。這獫狁民族就是匈奴族的祖先。就像愛對漢朝搞點搶劫的匈奴一樣,獫狁也時不時對西周王朝來點劫掠。由於他們的騎兵部隊機動性很強,西周王朝的戰陣式打法只能疲於應對,對於獫狁的侵擾頭疼無比。
詩中的徵人們,雖然興衝衝地盼著回家過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面對來襲的獫狁,只能放下自己心中的那點小家念想。整裝待發,誓要將獫狁擊退,以報王上,以還百姓一個安寧!
戰事四起
與獫狁的戰爭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可大家都絲毫不敢鬆懈。在戰場周圍,那棠棣花一簇一簇開的真豔麗。這象徵兄弟情誼的棠棣花卻不能保全兄弟們的性命。
前面指揮的將領駕著健碩的戰馬,威風凜凜,我們這些小兵只能跟著他們的指揮不停向前。對上兇悍的獫狁騎兵,勝利哪有那麼容易?在將軍帶領下,這一個月已經向遠在國都的王上發了三次捷報。可這三次捷報,是多少兄弟的性命換來的?我們這些剩下的人,又有幾個能堅持到最後的勝利?
駕彼四牡 四牡騤騤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四牡翼翼 象弭魚服豈不日戒 獫狁孔棘
幾天前,營地又遭到了獫狁騎兵的襲擊。記不清這是我第幾次在夜裡站崗了,握著手裡的長矛,我幾乎不敢閉一下眼睛,深怕一個閃失就讓這狡猾的獫狁騎兵鑽了空子。在獫狁部開始這種夜間偷襲後,大傢伙的精神整整繃了一個多月。
終於,這種枕戈待旦的日子熬過去了。就在幾天前,最後一小股獫狁騎兵被徹底擊退。我們終於可以給王上報捷,可以回家跟家人團聚了。
只是,這場仗一打就打了十幾年。家裡的孩子還能認出我嗎?
歸途
在將軍完成交接儀式後,我們這些戍邊多年的老傢伙也被安排著依次回家。
老家鎬京(今天西安)已經很久沒有回去了,這一路的變化卻著實驚人。
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今我來思 雨雪霏霏行道遲遲 載渴載飢我心傷悲 莫知我哀
記得當初離開的時候,鎬京的楊柳翠綠,一派春光美景。可在這歸家的途中,卻大雪紛飛。它該是為我難過吧?可它怎麼能理解我的哀愁?
我們無疑是幸運的,還能等到這一天。可那麼多的兄弟為了這場戰爭永遠的留在了這裡。如果能永久的和平,這種不幸就會結束了吧?
雖然「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無關風月,但它所體現出的軍人對家國的忠誠和對和平的渴望,更加感人肺腑。
都說能說出來的悲傷不是真的悲傷。詩中的徵人,出發時是剛成家的少年,跟自己一起出發的也是一群意氣風發的少年郎。而歸途中,自己垂垂老矣,身邊的小夥伴或是戰死或是成為了跟自己一樣的老人。這段歸途,註定與來時路不同,只能由他一人走完。
這樣的哀傷,是從小家到大國的憂思,自是比兒女情長的風月來的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