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依依
文∕沈 濤
在北方,柳樹是最尋常最普通的,也是生命力極強的一種樹。春來柳先知,春天最早是從柳枝上走來了,城市的街樹中第一個報春的便是柳。當人們還裹在禦寒服中時,別的樹木還遲遲沒有醒來,它已在不知不覺不經意之間,悄無聲息地泛綠吐芽,探出鵝黃的芽苞,相約春風春雨;柔順絛軟的枝條已開始舒展著曼妙的身姿,婀娜翩躚,輕舞飛揚。因有了柳樹的溫情與輕柔,雖是春寒料峭,卻也「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用不了幾天,街市的空中便飄舞翻飛著成片的翠簾,在你眼前搖曳晃動,依然「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柳樹之所以叫「柳」或曰「楊柳」,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據記述,隋煬帝登基後,下令開鑿通濟渠,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並親自種植,御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據傳原本柳樹的得名源自「伐木」。人們發現柳樹伐過枝幹後,茬口處能夠萌生新枝條,隔幾年後又可伐取,於是便有了「柳樹」即「留樹」之說來。
許多旅遊勝地、風景區大多離不開柳樹的綠化丰姿。如杭州西湖有「柳浪聞鶯」的奇景,貴陽花溪有「桃溪柳岸」的風光,桂林有「迎賓堤柳」的奇觀,濟南大明湖有「四面荷花三面柳」的美景等,這些地方都以柳多色美而聞名天下。
身居依山傍水的泰城,也有多處柳景。如東湖、南湖、龍澤湖、天平湖等湖泊公園處的湖柳;城中洩洪河道中的泮河、河及梳洗河兩岸的渠柳,虎山水庫、龍潭水庫、櫻桃園水庫、碧霞湖水庫、黃前水庫等水域邊的堤柳,泰山各處澗溝溪谷中的溪柳……可謂「柳」資得天獨厚。
每當暢遊於柳景中,漫步踏蔭,看那一株株、一排排的柳樹臨水就石,或立或側或臥,玉樹臨風,婆娑婀娜,尤喜那柳枝柔情似水,長袖善舞,飄逸靈動,如浣洗長發的秀女,柳浪滾滾與綠水盈盈相映成趣,浸潤心肺,真是「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雖沒有「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行」之景致,卻也常賞柳翠浪中聞鳥啼之愜意。至於那「柳煙」二字,更是道盡了遙看柳色近卻無的朦朧美,李白詩云「梨花千裡雪,楊柳萬條煙。」
柳樹與人的親和力特強,往往是有水的地方就有柳,有村居人家的地方就有柳,居水而生,與人為伴。人們常常盛譽沙漠中的胡楊「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其實柳樹也同樣具有強盛的生命力。它適應力強,隨遇而安,種則活,活則旺,不擇土壤,永葆蓬勃,故有「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之說。曾在拉薩布達拉宮後面的龍王潭公園裡,親睹一處古柳群,驚嘆於它們穿越千年時空的生命力。
「柳」與「留」諧音,「絲」與「思」諧音,折柳相贈便有了「挽留」之意,柳絲就成了「留戀相思」,很委婉地表達出了一種情意綿綿的親情深意。又加之柳生長迅速,插之易活,用它送友也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祝願萬事順利。早在《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之描寫,而漢人折柳送別已成為風尚,一首《途中寄友人》「秋庭帳望別君初,折柳分襟千載餘。」至隋朝時已有《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至唐時,折柳相贈之風大興,「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據說唐代詩人楊巨源,送友人出長安,灞橋敘別,岸柳成蔭,垂枝柔葉,情意綿綿似訴似泣,便有了「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明代郭登也曾賦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一枝纖弱的柳絲竟寄託了古人沉重重的情義。王昌齡又將柳枝賦予了相思之情:「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千絲萬縷的柳絲,猶如人們心中剪不斷理還亂的縷縷相思情……
柳是美好美妙的化身。「柳葉眉」「楊柳細腰」之說,更是將柳喻為娉娉婷婷、嫵媚可人的美人,也許柳樹的美和女性的美有著共同的神韻吧。《再別康橋》的詩人徐志摩,比喻夕陽下金色的垂柳像披著婚紗的新娘,波光中的倩影應是那個他愛戀了一生的江南才女吧!「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柳樹有如此之美,無外乎「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也算是成人之美。王朔曾在一文中寫過:「陽光燦爛,春風微曛,我蹲在路邊看你搖曳而過,裙角飛揚,還有比這更詩意的世界嗎?」而我卻更樂意蹲在春光裡看柳的搖曳與飛揚,有如水夢中的情人……
一座有柳樹的城市,總是充滿生機盎然而溫情靈動的。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杜甫就詩云"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意為美好的江山好像在那兒等待我,花和柳更是無私地把自己獻給遊人觀賞。柳青柳青,尋柳踏青。柳樹恰如出嫁的新娘,還等什麼呢……
作者簡介
沈濤,泰安市金融從業者,業餘之間善將所思所想積澱成文,行走之間愛將美景美色隨拍成片
【岱下隨筆】繼續徵稿啦!
邀請各行各業、各年齡段的你,
隨時給我們投稿,
這裡,是只屬於你的舞臺!
可以寫散文,
可以寫字作畫,
少則三五百,多則萬千字,
作品必須為原創。
可以是零碎的人生感悟,
也可以是酣暢淋漓的長文大作,
與大家一起分享!
投稿郵箱
1922177589@qq.com
來稿請附簡要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