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烏魯木齊11月18日電 題:在愛和人性美的靜謐湖水中暢遊
作者 巴赫提亞·巴吾東
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應該是從對外在文化的學習開始的,而一個有作為的人恰恰也需要在自己所接觸的環境知識中獲取支撐,在環境的哺育下獲得真情和愛的滋潤。而這環境也會無私地對所有人敞開自己博大、溫暖的懷抱。因為,這世界需要尊重和愛來和諧。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委宣傳部、伊寧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南海影業公司、中國新聞社新疆分社等聯合拍攝的影片《巴彥岱》很好地詮釋了自然淳樸的愛和人性的美。
巴彥岱是中國西部邊陲非常普通的一個維吾爾族聚居鄉村,景色雖然沒有什麼特別,但讓外人感覺到一種靜謐、狹義之感。小橋流水人家,牛羊滿山遍野。人們的生活平靜而暇逸,波瀾不驚,過著普通而平凡的生活。
王蒙是中國文壇非常著名的漢族作家,有著《青春之歌》等中國文學史上優秀的長篇小說等驚世之作,是中國大地頗有影響的人物,過著受人青睞受人矚目的生活和背景。
恰恰這兩種永遠交不在一起的線條卻因為文革的作用離奇地交織在了一起。電影講述「老王」被打成右派發配到新疆的伊犁巴彥岱參加勞動,與這裡的維吾爾族民眾朝夕相處、生死與共,相互尊重,相互愛戴,並且產生了非常深重友誼和情感,而且讓王蒙先生在後來產生了非常凝重的「戀疆情節」的故事。
讓人意外的是,這種離奇的相交並沒有給西部這平靜的鄉村帶來任何波瀾。他的到來在組織方面顯得非常謹慎或者說是神秘,他的身份或許只有組織上的極少一部分人知道,甚至連巴彥岱村落脾氣暴躁的隊長也不清楚,但是他卻進入這個維吾爾村落是那麼的自然,人們接受他是那麼的平靜,那麼親切,就像一個人家來了親戚一樣。而帶著深重的心事,帶著不幸的悲哀,帶著諸多的原因,帶著惶恐和疑惑來到這裡的老王,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感受到了這裡的靜默,自然,他沒有感覺到任何拘束、異樣,而是很快成為了伊明老爹家的孩子,成為了老鄉們的朋友。甚至在文革烈火燒到這個偏遠鄉村的時候,樸實真誠的巴彥岱村民默默地保護了這位有文化,待人處事很好的老王。這一切讓老王感動,讓老王倍感親切,甚至讓老王意外。老王為了生存來到這裡,他心裡非常清楚自己要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活。在族際交往中,他知道生活是必然的,並且表現出了自己的真誠,他老王與村民實行同吃、同住、同勞動,努力向老鄉,甚至是小老師學習維吾爾語,細心地揣摩和掌握維吾爾民俗,了解當地民眾的習性。體味維吾爾族民眾樸實、勤勞、快樂、幽默的性格……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完全融入了巴彥岱社會,可以說變成了名叫老王的維吾爾村民。這些都讓群眾看在眼裡,讓村民驚嘆,從而得到了人們的尊重。他和這個平靜的鄉村間建立起來了一個獨好的風情。驗證了只有努力才能改變,只要努力就能改變的道理。
這部電影並沒有用非常刻意的手段對當今新疆社會所需的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做任何說教性宣傳,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方式,通過講述平靜的故事道出了人間的仁愛、互愛,無論什麼人只要相互尊重相互愛戴都首先是人,對父母來說都是孩子,都是生活在一起的人,人是需要愛和尊重才能在一起生活的。
這邊風景的確讓人驚嘆不已,且讓人感覺不到這種意外和驚嘆。
《巴彥岱》的情感敘述自然且慎重,情與理合情合理且充分,民俗表現細緻準確,人物個性鮮明突出,場景和服飾都非常符合故事的背景和藝術形象表現的需要。導演像是在講述一個愛和人性方面的故事,娓娓道來,而觀眾則像是拖著腮幫子聽著感人的故事,在愛和人性美的靜謐的湖水中暢遊一般舒心,用心感受著這邊風情的濃烈。
作者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論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