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是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一種花卉。它豔麗迷人,國色天香,被譽為「百花之王」。自從《愛蓮說》將牡丹定義為「花之富貴者」,牡丹象徵富貴幸福的說法,似乎就成了一種定論。在唐宋時期,還出現舉國愛之的牡丹熱。重視牡丹、觀賞牡丹、接種牡丹,成為了一種社會風尚。
因此,在唐宋時期的詩歌中,對牡丹的描寫數不勝數。僅僅《全唐詩》中,以「牡丹」作為標題的詩歌,就多達將近七十首,還不包括僅在詩歌內容中提到牡丹的其他詩歌。而唐宋時期的牡丹詩,也以其豐富的情感和生動地描摹而流傳後世。牡丹不再僅僅象徵富貴,在唐宋詩人的筆下,它漸漸包含了更加豐富的情感。

牡丹包含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牡丹花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它的形貌之美。牡丹原名木芍藥,它枝葉繁茂,花朵碩大,色彩絢麗,香味濃鬱。自有一種雍容華貴的氣質。讓人賞心悅目,見而愛之。很多牡丹詩就著眼於牡丹花這種色香形態的描繪。
在唐宋詩人筆下,牡丹的美也是多樣的:「千片英霞赤燦燦,百枝絳焰燈煌煌。"(唐白居易《牡丹芳》)——這是燦爛之美;「曉貯露華溼,宵傾月寒。佳人淡妝黑,無語倚朱欄。」(唐王貞白《白牡丹》)——這是端莊之美;「勻染十分豔豔,當年欲佔春風。曉起妝先沁粉,晚來降面潮紅。」(宋範成大《崇寧紅》)——這是嬌豔之美;「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白居易《牡丹芳》)——這是寧靜之美。在詩人筆下,牡丹可以說是千姿百態,風情無限。

牡丹承載了對民間社會的記憶
唐宋時期,人們對牡丹的喜愛,不是少數人,也不是泛泛之愛,而是全社會的一種審美風尚。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無不為之痴狂。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玩賞護惜牡丹,成為了一種社會風尚,買花、種花、賞花更成為一時之盛事。這時,牡丹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花卉的名稱了,它承載的是一種富有時代和民族特色的風俗人情。白居易《買花》中這樣寫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遍覽奇花異卉的洛陽人,對於桃李之類的花根本不屑一顧,只有國色天香的牡丹,才令他們怦然心動。花開之日,扶老攜幼,傾城出遊,觀賞牡丹。笙歌相聞,此樂何極!

牡丹寄託了親朋好友間的情思
唐宋時期,人們不僅賞花、種花,還把牡丹作為饋贈親朋或為好友餞別的禮品。在這種餞別饋贈過程中,人們的情感更加穩固,關係更加親密。「霜臺何處的奇葩,分送天津小隱家。初訝山妻忽驚走,尋常只慣插葵花。」(宋邵雍《謝君實端惠牡丹》)「鶯澀餘聲絮墮風牡丹花盡葉成從。可憐顏色經年別,收取朱闌一片紅。」(唐元稹《贈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餞行》)這些詩歌表明,用牡丹來作為對親朋好友之間深情厚意的表達,也已經是當時十分流行的風俗了。
前年題名處,今日看花來。一作雲香吏,三見牡丹開。豈獨花堪惜,方知老暗催。何況尋花伴,東都去未回。詎知紅芳側,春盡思悠哉。(白居易《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
這是詩人懷念摯友元九所作。牡丹花開時節,詩人故地重遊來西明寺賞花。卻體味不到當日賞花的樂趣。因為與自己一起賞花的好友分別已是三載,此刻他正遠在他鄉。自己孤獨一人,豈不讓人意興闌珊,備加懷念遠方好友!這首詩把傷春與懷人緊密結合在一起,表達了對朋友的思念之情。
原來,牡丹花所承載的,不僅僅是花好月圓、花開富貴這麼簡單的情緒。它更包含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民間社會的記憶和對親朋好友的情思,這些情感的交融、疊加,使得牡丹花在美麗動人的外表之下,更具有了異常豐富的內涵。這樣的牡丹花,又怎能不讓人喜聞樂見、油然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