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都市看似美好,但在歡笑背後卻隱藏無數底層人士的心酸和眼淚,其實無論在哪兒,都生活著一群不幸福的人,他們生活在最底層,經歷著吃不完的苦。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底層人士會一輩子甘居底層,很多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都出自於底層,在他們的經歷中,他們尋找到了希望和力量,對生活從未失去過信心。那麼要如何在底層中找尋力量呢?大家不妨去看一看臧克家的作品。
在當代文壇中,臧克家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牛人,如果說大多數文人身上都散發著一絲天賦的氣質,那麼臧克家完全就是努力型人才,他的經歷非常精彩,完全可以出一本書。這位文壇鼎鼎有名的作家,誰又能想到他17歲才讀完小學?這還不算什麼,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在高考時語文只寫了28個字就被錄取了。其實臧克家的家境還算不錯,在8、9歲時就在家裡上起了私塾,不過14歲才考入縣裡的高等小學(相當於現在的初中),26歲才參加高考。
由於臧克家從小念的私塾學的知識多是古文,所以他對數學一竅不通,高考的數學成績還是0分。不過由於他寫下了一首《生活雜感》的三行詩,短短28個字令他的「伯樂」聞一多先生眼前一亮,於是他破例進入了青島大學。畢業後,臧克家成為了一位中學老師,並從此開始了自己的創作生涯,他寫下了很多知名的詩作。
說到《有的人》這首詩,大家對此一定不會陌生,因為這是大家在中學課本中學過的詩。不過很多人把這首詩都當作諷刺詩來看,其實這是臧克家為了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創作的詩作。不可否認,這首詩的某些部分看上去充滿了諷刺意味,但如果從臧克家紀念魯迅的角度出發,或許大家會有新的感受。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在於比喻和對比,全詩一共有8處「有的人」,分別進行了不同的對比,「有的人活著,他卻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活著的人對生活充滿了麻木,就如同死了一般,而有的人雖然死了,但是他卻永遠活在世人的心中。用後者來形容魯迅先生再適合不過,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長。
文壇為了紀念魯迅先生而創作的詩作比比皆是,但是像臧克家這首《有的人》這麼成功的作品卻少之又少,文壇對這首詩的評價也頗高。全詩運用鮮明的對比,簡單明了,但是卻充滿了力量,臧克家作為文壇後起之秀,用《有的人》對前輩進行致敬,這份心意叫人動容。
臧克家的生活中經歷了很多磨難,但是當一個人敢於吃盡世間的所有苦,他在別人無法經歷的磨難中活下來了,那麼無疑他就成功了。從磨難中找尋到了自己的力量,才能勇敢地去尋找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