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天文意義與人文意義
◎ 劉明武
「春雨驚春清谷天。」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六個節氣。春季的六個節氣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月初為節,月中為氣。每個月一節一氣,春季三個月,六個節氣分三節三氣。立春、驚蟄、清明為節,雨水、春分、穀雨為氣。
春分,在春季六個節氣中排位第五,在二十四節氣中排位第七。
一、春分的確定
春分,是一個精確的時間單位。時間單位的確定參照坐標是天文。《周易·賁·彖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變化的天文,時間是變化的時間。仰觀天文的目的,在辨認與確認變化的時間。
1、日影確定春分
天文中第一重要的是太陽。觀測太陽,中華先賢創建了立竿測影的方法。立竿測影,測的是中午的日影。中午的日影,有一個最長點,有一個最短點。日影長短兩極循環一次,即一個太陽回歸年。《周髀算經·天體測量》告訴後人,日影最長點影長1.35丈,日影最短點影長0.16丈。日影最長點,中華先賢定名為冬至;日影最短點,定名為夏至。冬至,是太陽回歸年的起始點;夏至,是太陽回歸年的轉折點。春分秋分,則是太陽回歸年的平分點。春分秋分,日影長度均為0.755丈,這是太陽回歸年的平分點:(1.35+0.16)÷2=0.755(丈)。
冬至,統帥著太陽回歸年前半年的12個節氣;夏至,統帥著太陽回歸年後半年的12個節氣。春分,是太陽回歸年前半年的平分點;秋分,是太陽回歸年後半年的平分點。
「日出東方」,這是習慣上的概念。實際上,一個太陽回歸年,只有春分秋分這兩天是日出正東方。其餘時間,日出循環在東南、東北兩隅之間。站在現代天文學立場上看,太陽直射於南回歸線,冬至;太陽直射於北回歸線,夏至;太陽回歸兩次直射於赤道,春分秋分。
春分的根源在太陽,這是春分的天文意義。
2、北鬥星與二十八星宿確定春分
《鶡冠子·環流》:「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鬥柄指向東西南北四方,決定著天下春夏秋冬四時。《鶡冠子》所講的春夏秋冬,實際上是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尚書·堯典》:「星鳥,以殷仲春。星火,以正仲夏。星虛,以殷仲秋。星昴,以正仲冬。」孟仲季,順序中的一二三。仲春之仲,指的是春季3個月中的第2個月。仲春之春,指的是春分。以此類推秋分與冬至夏至。
北鬥星與二十八星宿同樣能確定春分,同樣是春分的天文意義。
二、春分:判斷邪風的四大坐標之一
「風為百病之首」,這一論斷與相似的論斷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出現過多次。
引起百病的風,實質上是邪風。風有正邪之分,在人類文化寶庫中,唯有中華文化有如此認識。判斷邪風的標準,記載在《黃帝內經·靈樞》之中。具體判斷標準如下:
春分,東風為正,西風為邪。
秋分,西風為正,東風為邪。
夏至,南風為正,北風為邪。
冬至,北風為正,南風為邪。
風向有時間性,風向有循環性。季節不同,風向也不同:春東風,夏南風,秋西風,冬北風。春夏秋冬四時循環一次,風向東西南北循環一周。風向一旦與標準方位相差900即為邪風,風向一旦與標準方位相差1800即為大邪風。循環是順時針循環,一旦逆時針循環,同樣是邪風。邪風會引起疾病,長時間的大邪風會引起疫病。病在一家一戶為疾病,病在千家萬戶為疫病。
大面積的流感,西醫定名為雞流感、禽流感。科學與哲學都允許繼續追問,這裡繼續追問的問題是:雞與禽為什麼會「感」?邪風即氣候異常的因素,是否應該列為研究對象?
只要太陽回歸的法則沒有改變,春分在中醫文化中的意義就不會過時。
三、寫春秋為何不寫冬夏
「春秋」是歷史的代名詞。「甘灑熱血寫春秋」,這是京劇中的一句唱詞。「寫春秋」即「寫歷史」。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是《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一句話。這句話告訴後人,孔子寫出了一部有關歷史的書,取名為《春秋》。懼,恐懼也,害怕也。為什麼《春秋》一書會引起「亂臣賊子懼」,因為孔子忠實地記載了歷史事實。《三字經》:「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這句話告訴後人,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寫出了《春秋》這部書,以事實分辨善惡,以道理褒善貶惡。
「春秋」指的是春分秋分。
春分秋分,晝夜平均。公平,是春秋可以喻歷史的奧秘。「二月八月,陰陽氣均,晝夜分平。」二月指春分,八月指秋分。一個太陽回歸年,只有春分秋分這兩天晝夜的時間長度完全相等。《呂氏春秋》與《淮南子》均有如此論斷。寫歷史,必須有一個公平的態度。寫春秋為何不寫冬夏?因為冬至晝短夜長,夏至晝長夜短,有偏頗而沒有公平,所以冬夏不能喻歷史。
可以喻歷史,這是春分獨特的人文意義。
四、「平」:中醫文化的根本目標
殺滅細菌,是西醫的終極目標。追求平衡,是中醫的終極目標。
「無問其病,以平為期。」這一論斷反覆出現在《黃帝內經·素問》之中。不論什麼疾病,終極目標追求的就是平衡。平衡什麼?平衡寒熱,平衡虛實。如何平衡?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平衡之平,由天文意義轉化為醫學意義。
平衡之平,在源頭文化中,實際上適用於各個領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禮記·大學》留下的至理名言。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黃帝四經》中有「應化之道,平衡而止」之論。莊子有道無處不在之論:廣大不避天地,微小不避螻蟻;潔淨不避蓮花,骯髒不避屎尿;道無處不在,「平衡」是不是有普遍意義?
由天文之平到人文之平,起源在春分。春分這一節令,是不是有重新認識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