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踏著穩健的步伐精神抖擻地向前邁進,走過了春,走過了夏。走過秋分這個節點,就意味著秋天已經過去了一半,這就是天文意義上的中秋。(人文意義上的中秋,還得等待那個人們規定好了的節日——八月十五日。)此時,黃道面上的太陽,已經到達了黃經180度,它所直射的區域已經越過了赤道,逐漸向著南半球移去。那就意味著南半球的夏天正逐漸推進,而我們所在的北半球,正在逐漸進入冬天。
從秋分開始,一天的時間就將變得晝短夜長。在現代文明的曙光尚未照耀到的時代,越來越長的夜晚中,月亮作為那顆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便顯得格外的耀眼,格外的重要。月亮被原始人類逐漸地神話,月亮崇拜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月神是誰?世界各個民族各自有不同的說法。就是同一個民族,月神也會出現好幾個。希臘神話裡認為塞勒涅、潘狄亞、阿爾忒彌斯都可以稱為月神,中國神話裡的月神,人們稱之為月神娘娘、太陰星君、月光菩薩、廣寒仙子。你可以認為這些是同一神靈的不同名稱,也可以認為是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創造的不同神靈。大大小小的民族都有各自對於月神的叫法,可見月神在各個民族的神話中都佔據著重要地位。
在眾多的月神中,為我國俗世百姓最為熟悉的便是廣寒仙子——嫦娥。嫦娥本是凡人,偷取神靈賜給自己丈夫的不死之藥,飛升進入廣寒宮,從此孤寂一生。希臘等西方民族認為,神靈有不端行為,更能夠拉近神靈和人類的距離,利於人類和神靈往來。漢民族則不同,神靈的不端,除了降低其神性,更易被人鄙視。當清高、端莊、冷豔、雅致的嫦娥和「偷」這種行為聯繫在一起時,她也就不再那麼高大神聖了,以至於後來的小說中,就能夠把廣寒仙子和骯髒汙穢淫蕩貪婪的豬聯繫在一起。
秋分祭月,由來已久。唐以後,才逐漸變為中秋祭月。改動的原因,就在於好記。秋分節點的確定,需要天官每年的推算,且不說推算的誤差,即使準確,也還有月亮的圓缺不一的問題。你想一想,祭月時忽然發現,月亮不圓,你讓祭祀的人情何以堪!更何況,更方便簡易的數字計時法出現以後,秋分的時間不固定了,祭祀時間每年變動,極不方便。因此後世才有了專門的祭月時間——中秋節。
祭拜月神,像祭拜一般的神靈一樣,要設立香案。供月神,香案上擺的是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焚香燃燭,叩拜月亮,祈求福佑。一般認為,月神是女性,所以叩拜者都是女性,古語道:男不拜月。
在神靈被日益淡化的現代社會,祭月,逐漸變成了賞月,神聖的祭祀變成了人間的娛樂、家人的聚會。焚香燃燭的儀式沒有了,祭品還有,只是犒勞的是自己。
但是有一點,至今沒變,那就是中秋祈求全家團圓的風俗。
傳統社會裡,農耕促使人們固守一方天地,只有窮極無奈的人才迫於生計出外謀生,或者只有野心勃勃者才鋌而走險,即使這些人,在在外奔波一年之後,也須在天寒地冷大雪封門之前返回家鄉。一則傳統社會裡冬日活動極少,一則家鄉親人還得依賴在外奔波者一年的收穫得以生存。所以,不是事出無奈,一般也不會在隆冬時節才回家,最恰當最合適的便是趁著一年活路大致結束,天氣還不很冷的時節回家。早一點便是中秋前後,晚一點也在秋末冬初。
所以,中秋時節,家中有人在外謀生的,如果不回來,那麼中秋時節趁著祭拜月神之際,向神靈祈禱一番,最是恰當。
在這些出外謀生的人中,文化層次最高的便是求仕幹祿的士子。他們借月抒懷,將自己渴望團圓思家念親的感情利用詩詞歌賦通過歌姬舞女傳播開去,同時又藉助這種方式,將這種原本是個人的情緒發揚光大,演化為一種社會風氣,進而成為一種民族特色。
至今所見的描寫月亮的詩是《詩經》中的《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此處的月亮只是個影子,重點在於那個「佼人」(美女)。描寫美人是主要的,表達的是作者或者歌者對於自己所愛慕的美人的思念和喜愛之情。
這個月亮,不是重點,甚至也不一定是秋天的月亮,與秋分或中秋沒有關係。
月亮,尤其是中秋的月亮成為詩歌的重點似乎到了唐代。
唐朝時,國力強盛,疆域遼闊,願意建功立業的人便離開家鄉到遠方冒險闖蕩。「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月亮的形象或者意象頻繁地出現在詩歌中,而且越來越緊密地和思鄉懷人聯繫在了一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便是典型的代表。「萬裡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誰人隴外久徵戍?何處庭前新別離?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樸實全面真切地寫出各類人等特別是思婦邊將的思鄉之情,而引發這種感情的月亮卻渾然不知。
時間越到晚近,月亮和離別的關係越近,漸漸成了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是因為詞這種形式的表現力增加的緣故,也是因為蘇軾的胸懷闊大思緒深邃,月亮不僅僅和別情相關,更和宇宙人生、看重當下、曠達情懷聯繫在了一起,成為詠月的代表作品,在現代人的歌曲中、心靈上留下一抹永不消失的心緒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