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消息,望江廠,曾經的十裡望江,十裡畫廊,如今已遍布青苔。時間在這裡留下的,只剩下這一棟棟滿目滄桑的老廠房。
1938年,國民政府第五十兵工廠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從廣東清遠內遷到重慶,選定嘉陵江畔的郭家沱作為新址。
因為銅鑼峽隱蔽的地形,工廠多次躲過日機空襲,生產出了大量兵器裝備,在抗日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抗戰結束後,第五十兵工廠改名為國營望江機器製造廠,繼續生產軍工產品。
當時,望江廠的職工多達4000人左右,他們當中既有重慶本地的,也有不少從江浙、廣東等地招來的工人。
五湖四海的人們匯聚在一起,讓望江廠區變成了一個欣欣向榮的集鎮。
一些江浙和廣東風味的小飯館應運而生,茶館一直延伸到江邊,銀行、郵局、商店、子弟學校遍布在廠區四周,這裡甚至比當時的江北縣城還要熱鬧。江對岸的大興場原本是三日場,很快就變成天天趕場。
廠區效益好,職工也越來越多,住房成了那時亟待解決的大問題。當時,望江廠的職工住宅按區域分為七類,命名延續著五十兵工廠的特色,分別冠以字號天、地、玄、黃、宙、洪、山。
「天」字類是單家獨院,兩百多個平米,為廠長的住宅;
「洪」字類和「宙」字類都是一樓一底,大都住著技術骨幹;
「地」和「玄」則分配給普通職員;
「黃」字對應的是草房,
「山」字對應的是修建在大興場山上的巖洞房和捆綁草房。
走過職工住宅區,再穿過一片新建的小區,眼前竟然又出現了幾棟排列得整整齊齊的老房子,磚木結構,一樓一底,中間是過道,磚塊上的五角星圖案還依稀可見。老房子也有字號,取「眷」字,雖不起眼,但它們卻已作為文物被保護了起來。
「眷字號」,一個眷字,已說明了這房屋的屬性。
望江廠的員工千餘人,他們結婚生子,在這裡落地生根,久而久之,一個家庭,一家三代少說也有五六口人,原本的職工住宅已不能滿足新的住房需求,於是,「眷字號」的家屬樓便陸陸續續地修建了起來。
第1眼記者 卓嘉 張奇
原標題:重慶這個地方有點「霸道」 有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