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長大了想當一名科學家。」這也是你兒時的夢想嗎?
對於多數孩子來講,科學家偉大而神秘。但「科學」到底是什麼?科學家到底在做什麼?他們卻並不了解。隨著時間的流逝,夢想隨之被拋至腦後不再被提起。
今天要說的這三位名人,他們從小熱愛科學,長大後初心不改,依舊對科學不斷探索。是怎樣的童年為他們不同反響的人生奠定了基礎呢?一起來看看。
馬化騰的望遠鏡
馬化騰從小就是個天文愛好者,至今他還在訂閱雜誌《天文愛好者》。14歲生日時,他的父親給他買了一臺幾乎花掉四個月工資的天文望遠鏡,這臺望遠鏡也讓他在1986年讀初三時成為全校第一個看到並拍到哈雷彗星的人。長大後的馬化騰還曾發出了「網際網路是不是很像一個不確定的、正在爆炸的星系」的感慨。
馬斯克的科幻小說
「鋼鐵俠」埃隆·馬斯克在個人傳記《在火星上退休》中提到:「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讀了很多科幻小說,對於天空非常地嚮往,飛往外星球和發現外星人讓我著迷。」童年時期的愛好與夢想,對馬斯克的人生影響甚遠。SpaceX火箭計劃重新定義了埃隆·馬斯克的人生,讓他成了一個比「鋼鐵俠」更酷的人。
賈伯斯的鄰居
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小時候生活在美國矽谷附近,鄰居都是惠普公司的職員。在這些人的影響下,他從小就迷戀上了電子學。 童年時代的科學啟蒙,一直影響著賈伯斯的成長,直到他成立蘋果公司並AppleⅡ。設想,如果賈伯斯小時候沒有在家附近的NASA研究中心見到計算機,他的人生或許會完全不同。
古有孟母三遷
今有馬化騰的望遠鏡
馬斯克的科幻小說、賈伯斯的鄰居……
每個孩子童年都有不同經歷
不同的童年曆練
也悄悄地「刻畫」著各自的人生軌跡
重要的是
每個孩子孩童時期的好奇心、求知慾
都應該被耐心引導,細心呵護!
自人工智慧的熱潮來臨,越來越多AI應用正在快速向人類的生活、娛樂等領域滲透,人們的生活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恰逢人工智崛起的時代機遇,機械公民將以機器人教育為契機,專注於3-18歲兒童機器人教育,通過動手實踐、探索研究、互動交流的方式,發現、引導、培養孩子們的興趣。讓孩子通過故事了解科學,通過遊戲理解科學,通過玩耍掌握科學,為孩子們打造一個完全不同於學校的興趣樂園。
西安機械公民經開區校區
機械公民是專注於3-18歲兒童機器人教育的全國連鎖培訓機構,研發出了「機械構建、電子電路、科技編程」三大主題課程,並為學員打造「考→賽→培」的成長路徑,通過跨學科統整幫助孩子從「空間想像、邏輯思維、創新能力」進行立體塑造,獨有的機器人大賽平臺和等級考試通道為孩子升學增加更多籌碼。
西安機械公民經開區校區目前共有教師團隊8人,佔地面積400M²,教室8間。目前開設共有機械構建、電子電路、機器人大賽專項培訓、科技編程等級考試定向培訓,信息學奧林破殼競賽專項訓練。在機械公民高度社會責任感和勇於擔當的品牌號召力,西安機械公民經開校區在王楠校長的帶領下,早已是一個成熟而又富有戰鬥力的隊伍。
校區地址:西安市未央區鳳城九路魏瑪公館東四門機械公民極創夢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