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在上海開幕,主題為「智聯世界 共同家園」,體現人工智慧技術、產業和應用全球化發展趨勢。
開幕式上,馬雲、馬化騰、馬斯克、李開復等大佬對人類未來說了些什麼?我們根據大佬們的演講全文進行了要點摘編。
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席主席
馬雲
1.
人類對於人腦本身的了解極其有限,人類需要學會尊重、敬畏機器智能,機器必須要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和邏輯。
2.
機器有智能,動物有本能,人類有智慧,我相信人類擁有的智慧是機器永遠都無法獲得的。
機器可以更聰明,也可以更快速,也可以更強壯,但是機器永遠不可能有價值觀、有夢想、有愛,機器只有Chip,而人類有心。
3.
智能是改變世界的工具,智慧是改變智能的思想,我們應該真正擔心的不是機器智能,會超越人類的智慧,而是人類本身的智慧會停止增長。
4.
人工智慧也好、機器智能也好,並不是某一項技術,而是一種認識和思考世界的方式,也是我們為自己的未來確定一種生活方式。
這不是簡單的技術的改變,是生產力、生產關係、生產資料的改變。
5.
這次技術革命所帶來的變化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未來30年,智能技術將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改變傳統製造業,改變服務業,改變教育、醫療,我們所有的生活會因為數據、計算而改變。
6.
未來10到15年,傳統製造業面臨的痛苦將會遠遠超過今天的想像。
企業如果不能從規模化、標準化向個性化和智慧化轉型,將很難生存下去。
未來成功的製造業一定是用好智能技術的企業,因為不會用智能技術的企業,將全部進入失敗領域。
7.
IT是讓20%的人受益,而DT、AI時代的數據技術,是讓80%的人受益,這就是這個世界未來巨大的機會所在。
8.
今天不是中國的製造業不行,而是落後的製造業不行。
不是今天的中國沒有創意,是你沒有創意,不是今天的年輕人不努力,而是我們這些人不夠努力。
9.
如果數據時代的使命之一是推動轉型升級,是解決今天經濟社會的很多問題。
我覺得我們的規則、我們的體系、我們的思考方式、我們的整個教育都要進行改變。
我們肯定不能用過去的方式來解決未來的問題,我們找到未來的方式,去解決未來的問題,這才是正確的方式。
10.
把一個行業打掉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把行業完善非常艱難。
所以推動社會進步就一定會淘汰落後力量,得到好處的不一定為你鼓掌,但是受到傷害的一定站出來罵人。
保護哭喊的落後力量,往往會成為破壞創新最重要的要素。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
馬化騰
1.
人工智慧本身就是一場跨國跨學科的探索,正在將人類的認知推向更快更高更強,也勢必帶給我們一場前所未見的科技和產業革命。
2.
我們對人工智慧等新科技的未知仍大於已知。
因此騰訊把科技向善納入公司的使命與願景,我們每天都在研究和應用的新科技,歸根到底要為用戶負責,我們要做到 AI 向善,就努力要讓人工智慧實現可知可控可用可靠。
特斯拉公司聯合創始人、執行長
馬斯克
1.
認知可能是人工智慧最薄弱的領域。
不過未來認知會表現得好一點,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遊戲,只要有明確的遊戲規則,在任何遊戲當中人工智慧肯定都會玩得比人類要好。
2.
AI在感知層面的某些專業領域裡,已經無人能及。
例如,AI的圖像識別「天賦」已經超過了地球人,其「天賦」的發揮取決於算力有多強大,有多少計算機可以投入深度學習訓練。
3.
在特斯拉我們已經非常接近5G自動駕駛了,我有信心我們將在今年完成L5級別的基本功能。
我認為實現自動駕駛L5級別目前不存在底層根本的挑戰,但是有很多細節的問題。
比如,你需要有現實的場景,沒有什麼比現實更複雜,任何模擬的都是現實世界複雜性的子集。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 李彥宏
1.
AI的發展會經歷三個大的歷史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技術的智能化。
主要集中在概念導入、技術探索與諸如人機對弈這樣的局部應用探索上,並沒有演變為一種產業甚至經濟現象。
2.
第二個階段是經濟的智能化。
人類產生的有效數據成指數級上升,雲計算的發展則提供了海量計算所需的算力,加上經濟和社會普遍的數位化和網際網路化所創造的基礎環境,人工智慧終於得以開始在廣泛的經濟領域施展魔力。
3.
第三個階段是社會的智能化,也就是人工智慧將從經濟領域滲透到廣泛的社會領域。
全社會和全球範圍內的智能協作與制度創新將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徵,最終這種協作和變革又會對經濟產生更深遠的影響,人類將真正進入智能社會。
4.
目前人工智慧所處的階段,也是一個容易產生迷茫甚至悲觀的階段,這是大多數顛覆性技術在加速普及之前的必經階段。
就像網際網路在2000年後的幾年裡經歷的那樣,一些公司消失了,一些人永遠離開了這個行業。
但是,當迷霧消散時,一個經濟和社會全面網際網路化的時代開始了,熬過寒冬的小人物們成為了新的英雄。
5.
我仍然認為AI是堪比工業革命的大浪潮,它一定會徹底改變我們今天的每一個行業。
而這次疫情會成為一個契機,它讓人們產生了掌控命運的緊迫感。
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人工智慧不再遙遠,而是就在我們身邊,延長了我們的雙手,強大了我們的大腦,豐富了我們的視覺,消除了時空的障礙。
創新工場創始人及執行長 / 李開復
1.
這幾年來,AI有一個特別大的轉型,就是從技術驅動變成商業驅動。
主要原因:一是軟體工具的進步,二是硬體製造的加速和易用,三是雲計算等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四是因為人工智慧人才越來越多。
2.
大量人才的培養,把我們從「AI+」的時代推到了「+AI」的時代。
早期「AI+」的創業都是技術為主、以天才科學家為核心的創業,而「+AI」是針對傳統應用去產生價值,必須和傳統公司合作,甚至是傳統公司來主導。
3.
傳統行業利用AI,可以通過4個方法產生價值:
第一,利用AI技術省錢;
第二,利用AI技術替代一個工作環節;
第三,利用AI改造重要的工作流程;
第四,利用AI重構整個行業。
4.
適合擁抱AI的傳統企業需要符合三個標準:
第一是成長型公司,需要擴張或降低成本,有商業需求;
第二是公司本身數據化足夠好、有結構化的數據,能夠與AI結合能創造商業價值;
第三個標準則是公司擁有有遠見的CEO,有比較好的企業文化,願意改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