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是國內業界最高級別的盛會之一,所有知名企業、大佬都不會放過這樣一個打造品牌領導力的機會,今年也一樣。
近日,阿里創始人馬雲、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特斯拉CEO馬斯克等商界領袖紛紛登上2020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開幕式並發表了重磅演講。
非常有趣的是,馬雲、馬化騰的發言雖然均圍繞人工智慧而展開,但兩人的觀點卻截然相反,幾乎相當於在對AI的未來展開一場隔空激辯。
馬雲在演講中引用了新冠疫情的例子,他對AI大唱讚歌:
「疫情沒有改變技術變革的趨勢,但是疫情加速了數位技術的變革,因為災難在逼迫我們創新。我們一位專家用肉眼看一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CT片子,需要15~20分鐘,後來中國的技術人員在很短時間內開發出的新冠CT,隱形的智能算法,機器看到一個疑似病例的片子只需要20秒,是肉眼專家效率的60倍。」
基於此,馬雲認為,人類千萬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高,很多事情對人類來講很難,但對機器來說是非常容易,並堅信,「如果過去數位技術是讓生活變好,那麼今後數位技術是讓人類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
不過,馬化騰一方面表示在人工智慧方面加大投入的舉措,另一方面也向外界傳遞了自己的擔憂。
「人工智慧是一個跨國跨學科的科學探索工程,正在將人類的認知推向更快更高更強,但目前人類對人工智慧等新科技的未知仍然大於已知,」馬化騰表示,要做到AI向善,就要努力讓人工智慧實現可知可控、可用可靠,這是騰訊的課題,也是一個需要全世界共同面對的課題。
騰訊營運長任宇昕作了進一步的補充,「人工智慧不但改變著人和機器的關係,而且也會帶來人與人關係的調整,是產業經濟中最大的變量,更是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未知數。」
作為大佬,馬雲、馬化騰的聲音總是倍受外界關注,值得注意的是,跟普通人一樣,大佬也會受到性格、眼界、利益等多種因素影響,可能會發出種種驚人之語,不是每一句話都是精華,有些發言甚至非常無腦,比如996是福報,比如商業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
因此,在人工智慧這件事上,我更傾向於支持計算機專業畢業的馬化騰而非英語出身的馬雲,當一位技術專家已經公開發表一個可能影響到自身公司利益的觀點時,這個觀點尤其應該值得重視。
我們確實有理由對AI的前景與應用表示樂觀,但是,任何技術都暗含一定的風險,人工智慧的風險顯然要遠遠高於抗生素、轉基因、克隆。
事實上,這並非杞人憂天。
早在1950年10月,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艾倫·麥席森·圖靈就發表了一篇題為《機器能思考嗎?》的論文,在某種程度上對人們做出了預警。而社科界尤其科幻小說家、影視圈更是對此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討論,《機械公敵》、《終結者》、《黑客帝國》等多部影片甚至將人類與人工智慧之間的殊死對決搬上熒幕。
隨著人工智慧日益滲透我們的生活,這些爭論或許更加頻繁也更加現實。到了21世紀的今天,如果我們全盤否定AI,那很無知,反之,沒有一絲敬畏,一味大唱讚歌,恐怕也可能為禍不遠了。
今天,你我越來越多的數據都存放在網絡上,正在變成一個個透明人,這些數據若得不到妥善保管,其後果將是非常可怕的,我們與人工智慧的主要區別只在於物質載體,而計算機已經能夠合成越來越多的新物質了。
【紫財經】是一個鮮活有深度有溫度的科技財經自媒體,關注、轉發是最長情的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