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2021-01-08 淘文軒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216號 慢板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原文: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美的存在是因為惡嗎?那麼惡呢?你如何看?)

清水,霧,遠山

2.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你是如何看待善與不善的?你所認為的善什麼?)

天地連在了一起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你是如何理解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前與後的?)

探手已觸雲

4.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無為的目的是什麼?不言的目的是什麼?你如何看?)

仿佛能夠摘星探月

5.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你對「功成而不居」這句話有何看法?)

似有似無

6.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你讀到這句話時有何感受或感想?你如何看?)

似在天上行

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

難和易互相形成,

長和短互相顯現,

高和下互相充實,

音與聲互相諧和,

前和後互相接隨,

這是永恆的。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

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

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注釋:(1)惡已:惡、醜。已,通「矣」。(2)斯:這。(3)相:互相。(4)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5)盈:充實、補充、依存。(6)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7)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幹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8)作:興起、發生、創造。(9)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相關焦點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話,是老子辯證法的思想精髓!
    而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看到了這種現象,並說出了說出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樣的名言,真可謂是洞察人心的智者!「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句話出自《道德的》第二章的第一句話,我們先讀《道德經》的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或許,在世人的眼裡,很多人認為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很多人認為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因為,人大多有從眾心理和盲從心理。
  • 《道德經》中「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怎麼理解?
    《道德經》第二章首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為大家分享下:一、美終會變成為不美事物都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最早大哥大手機出現的時候,只有暴發戶才值得擁有,拿在手中,特別的拉風!可現在呢,早成老古董了,只能用來「砸核桃」了!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注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惡,不美,即醜。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第二章)。譯: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那就反而不美了。都知道什麼是美,就醜惡了,因為知道了美也就等於知道了美與醜的區別,就有揚美貶醜的事情出現,就造成了紛爭、誇大或縮小、偽與飾各種美的其實非美麗的弱點。此話是一面之詞,但確有洞見卓識。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何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此話出自《道德經》第二章,《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等,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分別是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這也是我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道德經》1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世間的美有很多種,有美貌,美好,美味等等。我們之所以知道世間一切的美,是因為知道了世間一切不美,體會過不美,才明白美的可貴。假如我們見過的人都美貌異常,生活一帆風順,每天吃的都是珍饈美味,那麼,我們不會認為見過的人有多美貌,也不會認為生活有多美好,更不會感覺每天吃的食物有多美味。
  • 《老子》第二章(上)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簡寫IWD)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
  • 道德經第二章:什麼是無為?無常才是人生常態,辯證才是生活常理
    前兩期我們解讀了道德經第一章,討論了宇宙的規律和萬物的本源,老子根據這個世界觀,強調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論,提出無和有這兩扇眾妙之門,沿著這樣一個思路,第二章繼續論述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以及我們按照這個規律來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學的語言概括這一章的內容,就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
  • 《道德經》第二篇
    今天零號給大家帶來自己對道德經第二篇的理解,希望大家喜歡。若有說的不好的地方還要煩請各位幫忙指摘。因為這篇比較好理解,今天多做一篇。第二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老子《道德經》:好人和壞人一樣,都是我們的老師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道德經》第27章寫道:「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老師,不善的人應該跟善人去學習;同時,不善人也是「善人之資」,如果世界上沒有壞人做些壞事,我們就不知道什麼叫做壞了,所以壞人就成了好人的反面教育。就如老子《道德經》第二章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道德經》七則名言,值得深思
    《道德經》七則名言,值得深思我們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所著的名為《老子》也稱《道德經》是一部充滿智慧的經典著作,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是裡面的名句很是值得一讀的。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對於善與惡的標準都不一,簡單點來說就是我們認為有善的存在其實是有了惡的對比,而能夠認清善是因為知道了什麼是惡的呢,這只是我們自己的認知罷了,我們要有一顆平等的心,對事對人要過有平常的心,不能過於偏激。
  • 從《道德經》中看老子的宇宙觀、本體論和辯證法
    認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的《道德經》,「它卻是一部重要的著作」,並指明「這書包含有兩部分,道經和德經,但通常叫道德經,這就是說,關於理性和道德的書」,既講到一般哲學理論,又講到倫理學理論,即有雙重理論地位與雙重理論意義。
  • 《道德經》:「無字天書」就是沒有字嗎?到底應當怎樣理解這句話
    有人按內容將《道德經》分為《道經》與《德經》,認為《道經》講的是天道,而《德經》講的則是人道。作為人道來說,是一個讓人逐步往天道邁進的過程。而作為天道來說,則是一個往人道逐漸親和的過程。所以中國人非常講究「天人合一」的精神,只要一個人達到了天人合一,就會非常的厲害。
  • 道德經中是如何定義善與惡,美與醜的?聰明和愚鈍有多少差距呢?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二十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二十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道德經》全文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è)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hè),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
  • 《道德經》十句名言,感悟人生大智慧!
    今天和大家分享《道德經》的十句名言,共同學習老子帶給我們的人生智慧。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後,都是對立統一、共同存在的,沒有這個,就沒有那個,缺了哪個都不行,這才叫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人如果能放下分別、執著,那就真正得「道」了。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