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是個永遠火熱的話題,現代人大多追求苗條曼妙的身姿,古人們在這一點上一點都不比現代人遜色,「芙蓉面,楊柳腰,無物比妖嬈」「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等詩句更是把女子苗條曼妙的身材刻畫的淋漓盡致。而在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長河中,唯獨唐朝的審美觀念獨樹一幟,「以胖為美」已經成為了我們印象中唐人的特徵之一。
胖胖的美女雖然也是美女,但大部分人估計都接受不了,但在唐朝卻被人普遍接受,甚至發展成為一種普世的審美觀念,那麼,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唐朝人真的是以胖為美嗎?
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念認知主要來自於楊玉環,眾多周知,楊貴妃是個胖美人。《舊唐書后妃傳》記載:「太真資質豐豔」,白居易一曲《長恨歌》更是明晃晃的寫著:「溫泉水滑洗凝脂」,「豐豔」「凝脂」就把楊貴妃富態豐腴的樣子勾勒的十分清晰。後來蘇軾一首《送莘老求墨妙亭詩》更是把楊貴妃胖美人的名號推向了高峰,「短長肥瘦各有態,環肥燕瘦誰敢憎」創造了成語「環肥燕瘦」的同時,也把環肥、燕瘦變成了漢、唐獨特的女性審美觀的代名詞。
再加上《虢國夫人遊春圖》以及現代出土的唐朝女立俑裡的各個女性都是體態豐滿,兩相結合下,唐人以胖為美的獨特審美時尚就此定型了。
但這並不是說將近300年的唐朝一直都是崇尚以胖為美,相反,以胖為美只是盛唐時期的獨特時尚,細腰才是大唐的真愛。
大唐分為四個時期,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王朝初建的時候,社會風俗習慣都會繼承前朝,畢竟社會習俗之類的都是長時間積累形成的,不可能一下子就更改過來。初唐時期的審美觀念也因此延續了前朝習慣,纖瘦細腰是當時女性最為歡迎和喜愛的。
這種風氣到武則天當權的時候有了改變。武則天是個美人,畢竟能把英明睿智的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兒子高宗李治都迷得神魂顛倒的人,怎麼可能不美呢?那麼武則天長什麼樣呢?
根據《舊唐書外戚傳》裡的記載:「公主豐碩,方額廣頤,多權略,則天以為類己」,《資治通鑑》也同樣記載:「公主方額廣頤,多權略,太后以為類己」。這裡的公主是指太平公主,太后則是指武則天,意思就是說太平公主身材豐滿,額頭寬闊,下巴很豐滿,同時又足智多謀,武則天認為她很像自己。這裡的「像」有兩個意思,一個是長得像,另一個則是指性格相像。
所以,武則天是個胖美人,而且是比較嫵媚的那種胖美人,現在電視劇上所塑造的武則天形象基本都跟她的本來面目相差甚遠。
正是因為武則天本人的帶頭示範,加上唐朝進入盛唐,物質豐富,風氣開放,逐漸的豐腴取代纖瘦成為唐代女子的審美追求。
然而盛世短暫,安史之亂的爆發,打破了唐朝的鼎盛,也摧毀了唐人的自信,豪邁不復,現實影響心理,進而導致各方面觀念大變,審美就是其中之一。纖瘦細腰再度引領唐人的時尚,成為女性的首選和主流,這種風氣從中唐到晚唐,直到唐朝滅亡,都沒有得到改變。
所以,以胖為美相對於唐朝來說是夜空最亮的那顆星,短暫卻耀眼,而細腰才是唐人的真愛和主流。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