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當空,又是一年中秋時。在這個團圓美好的節日中,月亮是絕對的「主角」,民俗中無論拜月、賞月還是吃月餅都離不開「它」的身影。古人為月亮創造出了許多浪漫的奇想,如嫦娥奔月化蟾蜍、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這些神話故事流傳至今,深入人心。
「兔寒蟾冷桂花白」(李商隱《月夕》),玉兔、蟾蜍、丹桂是中秋時節具有代表性的三種物象構圖,其中丹桂寓意富貴;玉兔搗藥是長壽的象徵;蟾蜍屬蛙類,蛙者多子也,這是古人富貴、長壽、多子多福觀念在吉祥文化中的體現。值此中秋之夜讓我們來話話「玉兔」「丹桂」「蟾蜍」這三位月亮的「代言人」吧!
玉兔
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常年與嫦娥為伴,因其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作為嫦娥的幫手,玉兔經常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據說製作出來的藥丸可以醫治百病還能長生成仙。
有一年,北京城裡忽然鬧起了瘟疫。嫦娥看到人間燒香求醫的情景,十分難過,就派玉兔到人間為百姓消災治病。玉兔化身為穿著白衣裙的少女,挨家挨戶治病施藥。但人們認為她的白衣裙不吉利,不讓進門。無奈,玉兔只好借來身邊神像的鎧甲穿在身上。人們看見少女這身打扮,嚇了一跳。後來聽說她能治病消災,才讓她進屋。
玉兔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人的病。為了感謝她,百姓紛紛向玉兔贈送禮物,但玉兔什麼都不要,只是向大家借衣服穿。就這樣,玉兔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衣服,有時候象個賣油的,有時候象個算命的,有時候又象個唱戲的。病人太多,玉兔忙不過來,它就騎馬騎鹿,乘風乘鶴,有時還騎上獅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各個角落。
玉兔忙了一天一夜,消除了瘟疫,返回月宮。但是,她那美好的形象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於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風的、有身披鎧甲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供奉她,給她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她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
(趙斌/繪圖)
「鏡如滿月,光照古今。」銅鏡是古人照面飾容的用具,從新石器晚期沿用至明清,古人將無盡的審美情懷施加於銅鏡之上,製作精良、圖紋華麗、銘文典重的銅鏡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靚麗的景觀。
此銅鏡為圓形,帶支座,底下兩個雲朵,託起一輪明月,主紋飾為玉兔在桂樹下持杵搗藥的身影。"玉兔搗藥"是道教掌故之一,見於漢樂府《董逃行》。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玉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製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玉兔搗藥」的神話傳說表達了兔子可以為百姓祛病消災的美好嚮往。久而久之,玉兔也成為月亮的代名詞。
蟾蜍
屈原在《楚辭·天問》中曾說:「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顧」即蟾蜍。這是迄今月中有蟾蜍的最早記載。傳說中嫦娥偷食仙藥後奔月化為金蟾,並被罰搗長生不老藥。西漢《淮南子》中記載:「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嫦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東漢科學家張衡在《靈憲》中記載:「嫦娥,羿妻也,竊西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將往,枚佔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因為月宮中有蟾,所以月宮又被稱為「蟾宮」。
【T型帛畫】
馬王堆一號漢墓T形帛畫(局部)
馬王堆三號漢墓T型帛畫(局部)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兩幅T型帛畫上均有蟾蜍與玉兔形象。帛畫上畫的是新月,所以只能將蟾蜍和兔子畫在月之外,如果畫的是圓月,則都畫在月中。
丹桂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月宮中有美女、有動物當然也少不了植物。「月中折桂」、「蟾宮折桂」中國人選擇了丹桂。
唐代詩人顧封人的《月中桂樹》詩曾道:「芬馥天邊桂,扶疏在月中。」因為相信月中有桂,所以古人又稱月亮為「桂月」、「桂宮」等。「吳剛伐桂」的神話傳說更是家喻戶曉。 「一庭人靜月當空,桂不多花細細風」、「半醉凌風過月旁,水晶宮殿桂花香」,古詩詞中的桂與月亮的關係之所以如此密切,除了月中有桂樹的傳說外,更是因為桂花花期一般在中秋節前後。而且桂花寓意「崇高」、「吉祥」,桂枝則寓意「成功」、「出類拔萃」,因此,古代把比賽奪冠、科舉登科比喻成「蟾宮折桂」。
惲壽平《桂花》
選自惲壽平花卉圖冊第二幀花卉圖,右下方自題:「人間無八樹,留我一枝看。」署款「雲溪外史」,下鈐白文「壽平之印」、朱文「正叔」二印。從作者自題看,應是指天廷中的桂花樹。所畫的這一折桂枝,主幹蒼勁屈挺,枝幹健拔而富韌性,幹枝穿插有序,敷色純樸素雅,筆墨粗細濃淡相宜。久觀之似能感受到一股撲鼻的桂花香。
中秋時節,叢桂怒放,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成為中秋節一種美的享受。花好月圓之時,祝大家中秋快樂,月圓人更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