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擁有很多賞月的詩詞,他們對於月亮的情懷都寄托在古詩裡面了,李白寫月下獨酌的灑脫不羈,他非常生動的描寫了月亮在夜間的景色,花影迎風飄動,雲海蒼茫風吹動,這樣的幾個關鍵的信息疊加,就能把場景描寫得十分真實,讀起來就確實有身臨其境的這種感覺。
而且這個月下飲酒的這個事,氣氛烘託的非常到位,甚至能把天上的明月和人的影子都進行擬人化,一個人在月下獨酌,那是一種非常孤獨的那種感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狂放灑脫愛喝酒,李白的形象跟月下獨酌的這個場景簡直是太相配了。
月亮往往跟團圓、跟家鄉連在一塊,李白也說抬頭看看天上的月亮,低下頭來就開始想念自己的故鄉。他的好兄弟杜甫,不僅寫過月湧大江流,他還寫過「路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跟李白的那首其實差不多,天上同一輪明月可以寫出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景色。
南朝的謝莊在《月賦》當中寫到,這一輪明月表達了一種空間感,大家都可以看到月亮,但是大家天各一方,不能相見。也有人受此詩影響,在他的《望月懷遠》中海上生明月這五個字,描繪出了非常生動的畫面,遼闊的海面,皎潔的月光,是事物從無到有,漸漸展露出來。
「生」這個字用的是非常巧,我們中華傳統的文字內涵確實是非常深,它具有一種獨特的美。分布在天下各地的人,舉頭看月,天涯共此時,分別在兩地的情侶,也因為相互思念而失眠,這幾句詩真是讓人感同身受啊。
我們來看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在中秋之夜舉杯仰望夜空,天上這輪明月既熟悉又新奇,平時的生活過於紛擾,一時也想不起,上次月圓的時候自己決定了做什麼,人間如此,那麼天上的神仙世界會是怎麼樣的呢?
不知道天上的宮殿是否跟我們過著一樣的時間,也不知道天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御風飛行到九天之上,遊覽天上的瓊樓玉宇,可是又擔心極高之處,罡風凜冽,是人無法承受的刺骨冰寒。這是多麼浪漫的想像力啊。這些這麼美的古詩詞,到千年以後的我們來讀,看著天上這不變的月亮,是否能感受到當時詩人們的心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