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很浪漫的東西,現在關於月亮的文化也一直延續至今。那古人賞月是什麼樣子呢。月在我們中國的文化地位是非常高的,甚至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日月分別稱為太陽太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就是太陽和月亮,代表所有事物和思想的兩個極端,所以我們中國人對日月的崇拜和喜愛。
月亮每三十天完成一次圓缺變化,由於具有不同的視覺形態,加上本身的文化典故和神話傳說,所以月亮有著數十種不同的別稱,比如說像玉兔,玉蟾、嬋娟等等有數十種之多。
在中間,所以稱為中秋,被視為是團圓佳節,這一天要賞月吃月餅,天上只有一輪明月,但是人們卻能使用多種多樣的表達方式來描寫中秋,描寫天上的圓月。
我們中國人似乎對這月亮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包括我們的傳統佳節,中秋節都與月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詩人的眼裡,月亮代表著團圓,但我覺得在李白的詩裡,月亮則表現出了一種孤獨的情懷。在南宋文學家鮑照的詩裡,月亮仿佛又是一個純潔無瑕的美人。
南朝宋的文學家鮑照,寫過一篇朗月行,這是一首描寫月下佳人的詩,讀起來就是非常豔麗柔軟的風格,他就是說一輪明月從東山緩緩升起,月光灑在窗前,有家人穿著華美的服飾,豔麗的妝容,坐在窗前的月光中撥動琴弦,當年漢武帝的皇后秀髮如瀑,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身輕能做掌上舞,想來也不過是今天眼前這樣的佳人吧。
還有一篇《古朗月行》,這首詩非常有名他說小的時候看到天上這個發光的圓盤,不知道他究竟是什麼,想來根潔白如玉的盤子確實是非常像的,所以呼作白玉盤,後來漸漸長大了,知道了這是月亮,但又不知道他為什麼會掛在夜空中。
聽過很多崑崙瑤池的神話故事,所以就覺得這是瑤臺上的寶鏡,飛上了青天,月亮裡面隱隱約約可以看到仙人的身影,也能看到月宮前茂盛的桂樹,傳說月宮中的玉兔搗煉仙藥,李白的想像力和這個城市的能力,真的可以說是大唐的巔峰了。
把月亮比作白玉盤,是非常生動形象的,月亮像白玉盤一樣皎潔明亮,又和白玉盤一樣清澈透明,我們的思維好像跟隨著李白的步伐,從他的小時候到長大,仿佛面前就浮現出了崑崙瑤池的景象,和仙人模模糊糊的背影。李白的詩風,充滿了中國道家的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