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晚上將出現一項罕見天文「奇蹟」,這天是農曆十四,但當晚的月亮竟比隔天農曆十五的還要更圓。我們常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如今怎麼出現十四更圓的情況呢?
據專家解釋,十四月亮更圓這一現象其實發生在8月3日23點59分,和農曆十五隻差了一分鐘,這一分之差卻也讓月亮經歷了兩個公曆日。不過如果採用古人那種以子時定為新的一天的辦法的話,那這一結果也不會出現了。
即便如此,月亮圓滿的時間還是比以往早了不少,據稱,這種情況在21世紀僅會出現6次。所以如果明晚天氣晴朗的話,大家不妨外出或在自家陽臺欣賞一番,畢竟一輩子也遇不到幾回。
月亮在天文學家眼中也許只是一顆地球的衛星,但在普通人心中,月亮代表的含義就極為豐富了,這在古今的詩文中也多有體現,下面小編與大家簡單分享一些。
月亮最常見的意象莫過於思念,思念的對象並不固定,可以是家鄉、親人、戀人……大約因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的境遇和月相變化存在象徵意義上的對應,再加上人在晚上更容易動情,最終讓月亮成為文人墨客藉以抒發思念之情的對象。
最有名的莫過於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或如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尤其在滿月時,如果恰逢自己形單影隻就更容易觸發傷懷之情,蘇軾那首千古名篇《水調歌頭》就是在中秋佳節月圓之時,因思念弟弟子由而創作的。
古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有「月亮代表我的心」,無不是借月亮抒發自己的愛情,將皎皎明月作為自己的愛情見證者。
比較經典的有《詩經》中的《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以月亮譬喻自己心愛的人也是很常見的文學手法。儘管今天的我們發現月亮其實是顆凹凸不平又荒涼的星球,用來形容美人已不太恰當了,但在古人心中,月亮幾乎是浪漫的代名詞,光在相關稱謂上就可見一斑,比如玉盤、嬋娟、玉鏡、素娥、清光、懸弓……簡直是世間所有美妙、夢幻、優雅的集合地。
古代人和現在的我們一樣,都對月亮有探索興趣,可惜礙於科技水平,古人對月亮的了解大多局限在想像上。比如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不得不說李白作為詩人,從小想像力就出類拔萃,小編幼年時根本想像不出「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這樣有趣的畫面。
對詩人們而言,月亮除了有抒情的作用外,也是體悟人生的重要參考物。看到月亮有陰晴圓缺,就會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是註定會發生的,畢竟「此事古難全」。看到日復一日出現的月亮,現代人視而不見者更多,但張若虛就忍不住發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更不用提不少禪詩都會借月提點世人,比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等等。
其實,月亮美不美、是否有詩意、有禪機都取決於看月亮的人,所謂賞月,大約也是以月為鏡,照見自己的內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