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讓人痴迷的藝術。小時候,沒有專門的書房來練習書法,能摸筆的時間也少之又少。但儘管這樣,也沒有阻擋我的追夢之路。
每年臨近中秋,兒時過中秋節的情景常浮現在眼前。每年的中秋節,正好是收穫時刻。玉米棒子掛滿了小院的樹枝和牆壁,花生鋪滿了家裡家外的地面和平房頂。整個院子裡,都洋溢著豐收的氣息,都充滿了歡聲笑語。
每年過中秋節的時候,在我家院子裡,爺爺、奶奶端坐上首,父親、母親緊挨他們。我們姐弟六個,唧唧喳喳地圍在方桌前,爭著說話,大聲爭論。桌子居中放著的月餅,在盤子裡摞得高高。月餅的種類並不複雜,有白砂糖的、青紅絲的,還有一種當時算是高檔的棗泥月餅。月餅周圍,擺滿了石榴、蘋果和各種菜餚。等到月兒漸圓,爺爺一聲令下,我們便抓起月餅。稍後,就抬頭賞月,看月亮在雲裡穿來穿去,看月亮裡的桂樹和玉兔。有個中秋節,正趕上那段時間我迷戀毛筆字。在外面熱鬧一陣,就悄悄跑回屋裡,拿起毛筆亂寫幾個。對喜歡書法的我來說,當時就想,我要用毛筆寫幾幅關於讚賞月亮的詩寄給嫦娥姐姐。
轉眼間,已過去30多年。這30多年裡,每每想起當時的景像和奇思妙想都讓我興奮不已。我現在才有所醒悟,那其實就是我夢想的發軔,想長大後當一名書法家,並且還要把書法作品寄給嫦娥姐姐的書法家。
中秋節是個團圓節。如果能脫開身,奔南奔北的遊子千萬裡都要趕回家過這個節。中秋節又叫八月十五,是一年裡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節日。一進農曆八月,父親就對母親說,該準備過節了。按照父親提示,母親就把裂開嘴的石榴從樹上摘下來,到商店裡買供桌上用的香和紙。母親買來的紙,被我悄悄抽出來很多練了書法。
中秋節那天,父親早早地趕回家,幫母親抬出兩張方桌:一張上面放滿水果、月餅,用來敬天祭祖。另一張用來就餐。每個節前,父親就提前到我爺爺家,邀請兩位老人到俺家過。這個節日,在院子裡要擺放敬天祭祖的供桌,要焚香、燒紙錁,行跪拜大禮。每當那時,爺爺、奶奶都帶著我們,跪倒在桌子前,在月亮地裡,虔誠地跪下,默默地祝願全家人幸福安康、團團圓圓。
中秋的夜,父親常給我們朗誦關於月亮的詩。從父親的搖頭吟哦裡,我知道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記住了白居易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父親的愛好並不多,除了傾心於中醫藥學,就是喜歡背誦一些古典詩詞。每當父親動情朗誦的時候,我就想,以後,我要把父親朗誦的這些詩都變成一幅幅的書法作品,讓人欣賞,給人帶來美感和愉悅。若干年後的今天,再回想,那時,父親在朗誦詩詞時投入的樣子、流露出的真性情,其實飽含著對生活的滿腔熱愛。
仿佛一瞬間,我們都長大了。四個姐姐先後出嫁,哥哥和我也都娶妻生子。雖然我和哥哥平時都不在父母身邊,但每到中秋節,不管是去外地,還是手頭上有多麼緊要的工作,總是提前一天回家,聚集在父母身邊,陪老人賞月,讓老人開心。有時候,我還帶上我的兩幅書法習作,讓父親指點。
月有陰晴圓缺。在漫長的生活道路上,我也經歷過三、兩次沒有月亮的陰雨中秋。在那幾個節日裡,當時甚是傷感、沮喪。在不開心的日子裡,我靠臨習書法擺脫苦惱。在臨習書法的過程中,在對書道的感悟中,我就意識到,每個節日只是平淡生活的點綴,並不是生活的全部。節前節後的日子,也並非都是陰雨天,多的仍然是藍天麗日。書法,讓我的心情變得明朗起來。
現在的每個中秋,我都會寫幾幅關於月亮的詩歌和幾幅書法作品,且珍藏起來,當作對過去一年臨習書法的成果,以便比較、提升。那個與中秋、月亮、嫦娥聯繫在一起的夢想,我也會常記心中,並且堅持不懈,用心去追求,努力去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