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裡的安徽
安,意為安寧;如果把「徽」字拆開,就是「山、水、人、文」。這意味著安徽不但有青山(黃山、九華山)綠水(淮河、長江、新安江)所勾勒出的美景,更滋養出厚重的歷史、絢爛的文化、睿智且敢為人先的人民。「安」「徽」兩個字金風玉露一相逢,立刻在中國的版圖上呈現出一方安靜大美的沃土,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
黃山(中國畫)劉海粟
百萬雄師下江南(油畫)董希文
孔雀東南飛(彩繪連環畫)蕭玉田
《望天門山》(課文內頁)資料圖片
《黃山奇石》(課文內頁)資料圖片
安徽素有「人文淵藪」之譽,在中華文化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推移中,安徽恰好成為承擔這一南北轉移的通道,讓中華文化在廣袤的江淮大地上投下了濃重的影子。在作為民族文化傳承載體的中小學語文課本中,「安徽身影」一直佔據著耀眼的地位。
從古至今,安徽誕生了老子、莊子、淮南子,並以其思想成就道家文化的源頭,也哺育出皋陶、管仲、曹操、華佗、嵇康、包拯、吳敬梓、陳獨秀、胡適、陶行知、朱光潛……這些璀璨的星子,照亮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天空,也在中小學教材中熠熠生輝,澤被後世。
安徽的山水之美、人文之勝,更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來此流連忘返,並留下千古吟唱。陶淵明、謝朓、李白、白居易、蘇軾、歐陽修、辛棄疾、陸遊、徐霞客……他們留下的足跡和飽含深情的詩文,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寶庫,也屢屢出現在中國所有弦歌不輟的課本上——人類文化有多綿長,他們的春風化雨就有多久遠。
翻開課本,就是開始一段中國文化之旅,你看到的是安徽,讀出的卻是中國。
「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毛澤東《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課本裡的安徽,是一首摧枯拉朽的嘹亮軍歌。
「家國事重,何論意氣」(司馬光《淝水之戰》,蘇教版高中一年級語文);「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司馬遷《管仲列傳》,蘇教版高中二年級語文選修)——課本裡的安徽,是充滿責任與擔當的家國情懷。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司馬遷《陳涉世家》,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課本裡的安徽,是一聲響徹雲霄的吶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獵獵大旗在宿州的大澤鄉舉起。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教科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課本裡的安徽,是亳州籍詩人李紳對民生之苦的深切關懷。
打開課本,每一篇經典文章後面,瑰麗山河中流淌著鬱郁文氣,傳誦千古的詩文中氤氳著山水清氣。踏上江淮大地,每一步,都領略到安徽人文的卓越神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課本裡的安徽,是飄蕩在涇縣桃花和碧水間的友情,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部編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課本裡的安徽,是一幅淡雅恬淡的水墨山水。李白一生十餘次來到安徽,並在62歲終老於此,不羈的詩魂與大江邊的青山相伴,宣城敬亭山也因詩仙的名句從此成為「詩山」。
「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孔雀東南飛》,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課本裡的安徽,是一首痴情和忠貞的戀歌,從安慶傳誦至世界。
課本裡的安徽,水草豐美山嶽巍峙。「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每當太陽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幾塊巨石,就變成了一隻金光閃閃的雄雞。」(《黃山奇石》,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環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歐陽修《醉翁亭記》,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大美山水,大美安徽,大美中國。
課本裡的安徽,是「燃燈者」的智慧和哲思。「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陋室銘》,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蒙城莊子曉夢迷蝶,含山褒禪別有洞天,和縣陋室何陋之有?
課本裡的安徽,是色正芒寒的清廉。「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脫脫《包拯傳》,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下冊)。修自律之身,養清廉之氣,方能揚廉潔之風。
有黃山之奇、九華之幽,長江之洶湧、淮河之吟唱,醉翁亭下思古、杏花村裡徜徉,明中都城牆徘徊、老子故裡沉吟……安徽的每一寸土地都呈現出一份驚喜。
在中國歷史的每一個時期、每一個行業和領域,從來都有安徽人矯健的身影。這是安徽文化自信的底色,更是安徽從文化大省邁向文化強省的底氣。
《光明日報》( 2018年09月09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