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語文課本裡的安徽 這就是文化自信的底色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課本裡的安徽  

  安,意為安寧;如果把「徽」字拆開,就是「山、水、人、文」。這意味著安徽不但有青山(黃山、九華山)綠水(淮河、長江、新安江)所勾勒出的美景,更滋養出厚重的歷史、絢爛的文化、睿智且敢為人先的人民。「安」「徽」兩個字金風玉露一相逢,立刻在中國的版圖上呈現出一方安靜大美的沃土,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

黃山(中國畫)劉海粟

百萬雄師下江南(油畫)董希文

孔雀東南飛(彩繪連環畫)蕭玉田

《望天門山》(課文內頁)資料圖片

《黃山奇石》(課文內頁)資料圖片

  安徽素有「人文淵藪」之譽,在中華文化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推移中,安徽恰好成為承擔這一南北轉移的通道,讓中華文化在廣袤的江淮大地上投下了濃重的影子。在作為民族文化傳承載體的中小學語文課本中,「安徽身影」一直佔據著耀眼的地位。

  從古至今,安徽誕生了老子、莊子、淮南子,並以其思想成就道家文化的源頭,也哺育出皋陶、管仲、曹操、華佗、嵇康、包拯、吳敬梓、陳獨秀、胡適、陶行知、朱光潛……這些璀璨的星子,照亮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天空,也在中小學教材中熠熠生輝,澤被後世。

  安徽的山水之美、人文之勝,更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來此流連忘返,並留下千古吟唱。陶淵明、謝朓、李白、白居易、蘇軾、歐陽修、辛棄疾、陸遊、徐霞客……他們留下的足跡和飽含深情的詩文,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寶庫,也屢屢出現在中國所有弦歌不輟的課本上——人類文化有多綿長,他們的春風化雨就有多久遠。

  翻開課本,就是開始一段中國文化之旅,你看到的是安徽,讀出的卻是中國。

  「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毛澤東《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課本裡的安徽,是一首摧枯拉朽的嘹亮軍歌。

  「家國事重,何論意氣」(司馬光《淝水之戰》,蘇教版高中一年級語文);「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司馬遷《管仲列傳》,蘇教版高中二年級語文選修)——課本裡的安徽,是充滿責任與擔當的家國情懷。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司馬遷《陳涉世家》,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課本裡的安徽,是一聲響徹雲霄的吶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獵獵大旗在宿州的大澤鄉舉起。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教科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課本裡的安徽,是亳州籍詩人李紳對民生之苦的深切關懷。

  打開課本,每一篇經典文章後面,瑰麗山河中流淌著鬱郁文氣,傳誦千古的詩文中氤氳著山水清氣。踏上江淮大地,每一步,都領略到安徽人文的卓越神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課本裡的安徽,是飄蕩在涇縣桃花和碧水間的友情,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部編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課本裡的安徽,是一幅淡雅恬淡的水墨山水。李白一生十餘次來到安徽,並在62歲終老於此,不羈的詩魂與大江邊的青山相伴,宣城敬亭山也因詩仙的名句從此成為「詩山」。

  「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孔雀東南飛》,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課本裡的安徽,是一首痴情和忠貞的戀歌,從安慶傳誦至世界。

  課本裡的安徽,水草豐美山嶽巍峙。「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每當太陽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幾塊巨石,就變成了一隻金光閃閃的雄雞。」(《黃山奇石》,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環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歐陽修《醉翁亭記》,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大美山水,大美安徽,大美中國。

  課本裡的安徽,是「燃燈者」的智慧和哲思。「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陋室銘》,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蒙城莊子曉夢迷蝶,含山褒禪別有洞天,和縣陋室何陋之有?

  課本裡的安徽,是色正芒寒的清廉。「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脫脫《包拯傳》,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下冊)。修自律之身,養清廉之氣,方能揚廉潔之風。

  有黃山之奇、九華之幽,長江之洶湧、淮河之吟唱,醉翁亭下思古、杏花村裡徜徉,明中都城牆徘徊、老子故裡沉吟……安徽的每一寸土地都呈現出一份驚喜。

  在中國歷史的每一個時期、每一個行業和領域,從來都有安徽人矯健的身影。這是安徽文化自信的底色,更是安徽從文化大省邁向文化強省的底氣。

  《光明日報》( 2018年09月09日10版)

相關焦點

  • 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師大與師生交流時說,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在寶島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是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的?
  • 為什麼在語文課本裡,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
    寫童年樂趣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批判封建倫理道德的,有《二十四孝圖》;指出中國人劣根性的,有《阿Q正傳》;追悼革命烈士,讚揚革命精神的,有《紀念劉和珍君》;反封建禮教、堅持文化改革的,有《狂人日記》和《孔乙己》;歌頌仁人義士俠義精神的,有《鑄劍》。
  • 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師大與師生交流時說,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 你還記得哪些語文課本?它構建了我們最初的文學想像
    一提起對語文課本的記憶,我的父親屢屢會講道,少年求學恰逢「十年動亂」,家裡唯一一本舊的《千家詩》也被紅衛兵抄走了,基本成天讀的就是「紅寶書」。直到改革開放,他在高中課本裡讀到了《嶽陽樓記》和《荷塘月色》,整個人不禁目瞪口呆:「世上竟有如此好看的美文!」  改革開放,讓語文教科書迎來了被禁錮已久的春天。
  • 央視將中小學語文課本拍成了紀錄片,再也不用擔心孩子上課會走神
    目前這檔節目已經在央視播出已有一段時間,製作精良用心,十分推薦給中小學生看。小編看完節目後,也對其中的一些文化知識印象深刻,如果你對這檔節目還不了解,就先跟著今天的文章過把癮吧!翻開小學課本,我們能找到這篇《冰城》!到了查幹湖,書中的文字都變化成了實景。孩子們走到這些冰雕面前,用手觸摸,用眼觀察,然後提出自己的疑問。為什麼冰裡有氣泡呢?
  • 中小學語文課本被刪除課文大盤點,有你們的童年嗎?小心哭著看完
    小時候,新學期學校發課本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翻看語文教材,看看裡面有沒有好玩、有趣的文章,這種習慣就算是上了高中、大學也沒有更改。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小時候許多耳熟能詳的文章都消失在語文教材中,留給我們的只剩下腦海中一片片殘缺的回憶。
  • 小學語文課本越來越美,70、80、90後的小學語文課本長啥樣?
    新學期,新課本。這個時候,相信很多小學生都已拿到了新的語文課本。面對新的語文課本,學生們個個都是愁眉苦臉,而家長卻陷入了回憶。為什麼?熊孩子們的愁眉苦臉是因為他們又要進入到學習狀態,而新的語文課本都堪稱高顏值,這也讓家長們都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小學語文課本越來越美,70、80、90後的小學語文課本長啥樣?70年代,一個風雲變幻的年代。
  • 幾句話告訴你,為什麼語文課本裡有那麼多「背誦全文」
    幾句話告訴你,為什麼語文課本裡有那麼多「背誦全文」還記得那些支配了我們學生時代的恐懼嗎?「你們體育張老師說這節課給我了」「同學們,我要拖堂十分鐘」「明天放學了把你家長叫來」……這些都是小CASE。如果問「上學時最怕的是什麼」,很多人會回答這個——Do you think so?
  • 安徽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大變臉 新生開設《科學》課
    該校一年級語文吳老師告訴記者,這個《上學歌》在八九十年代的課本中就有了,後來安徽所用的蘇教版裡沒有了這篇文章,而部編本又恢復了。「上學歌可以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接觸語文知識更加輕鬆。」而先學一段時間漢字,再學拼音,孩子們會發現原來用拼音還可以去讀不認識的字,這會讓孩子們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成就感。  先識字後拼音,對於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的最大變化,包河區教體局教研室主任李瓊解釋道,對於一年級剛上學的孩子而言,一上來就是拼音,比較難,不利於培養對語文課的興趣,現在拼音後置,能夠減輕孩子們的畏難情緒,注意培養認字讀書的興趣,有利於幼小銜接。
  • 課本裡的西藏
    【課本裡的中國】    作者:唐召明(新華社高級記者)  這是「天路」列車上一個風馳電掣的早晨。  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語文課本中的描述:「隨著一聲令下,陣陣爆破聲響徹雪域高原,風火山隧道開鑿了。一條條長長的『鐵龍』,從柴達木盆地深處的工業新城格爾木起步,跨過巍峨的崑崙山,將通過這裡,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達雪域聖城——拉薩。」(《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  這條長長的「鐵龍」就是青藏鐵路。
  • 小學生為何喜歡民國的語文課本
    這是1917年版《商務國語教科書》第117課《請問尊姓》的全文。現在上海市江灣中心小學讀二年級的蔡亮,盯著右下方一臉懵懂的永兒肖像咯咯直笑。書頁在她手中輕快地翻動,《語文》課本反被拋在了一邊。「如果拿現今的課本與此讀本相比較,知道了什麼才是孩子喜歡的書籍課本。」「這本書孩子看了幾頁後,甚是喜歡。這更讓我們家長明白好書籍才是孩子的良師益友。」
  • 課本裡的中國科學家
    課本裡的中國科學家【課本裡的中國】在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日復一日、專心致志地探索未知世界,用智慧和汗水不斷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創造了聞名於世的科技成果,書寫著屬於中國的科學故事。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烙印——中國科學家。
  • 把語文課搬到永慶坊 品讀行家國情懷教學顯自信
    文化自信「廣州不止有小蠻腰,粵味濃的永慶坊、陳家祠等才是廣州文化之根」這是廣州本土教育機構品讀行首次把課堂搬到永慶坊,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粵滋粵味。「雖然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多次講過廣州印象、廣州文化,但在永慶坊上課,感覺完全不一樣,學生們更加切身地體驗到了廣州的美,更增強了中國文化的自信。」
  • 中小學生買教輔書一擲千金 民國語文課本走俏
    南方日報訊(記者/雷雨)記者昨日走訪廣州購書中心發現,中小學開學後首個周末,教輔書「購買潮」駕到。很多家長學生出手十分大方,甚至不惜一擲千金。去年一度被熱炒的民國語文課本《開明國語課本》,也擺上了新學期教輔書架的搶眼位置,吸引一些家長慕名購買。記者發現,中小學生購買教輔書的熱情冷熱有別。
  • 語文教材裡的魯迅作品,減了多少?
    全國中小學今日開學,包括語文教科書在內的統編三科教材正式啟用。每次語文教材改版,都會引發「魯迅作品大撤退」的議論,這次也不例外。百年來,魯迅作品在教科書中,經歷了怎樣的浮沉?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所出《初級中學語文課本》和《高級中學語文課本》的「編輯大意」中說,「無論哪一門功課,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務。這個任務,在語文科更顯得重要。要通過語文科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不能單靠幾篇說理的論文」。
  • 百位國嘴聯合喜馬拉雅FM 為2億中小學生打造有聲課本
    400個人的禮堂裡座無虛席,央視主持人劉純燕正在為臺下200多位小學生朗讀課文《小松鼠找花生》。 這場特殊的活動是「美聲圖書館」的開館儀式,該圖書館是由中華文化促進會主持人專業委員會主任、央視著名主持人楊柳與中華文化促進會主持人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央視著名主持人小燕(鄭鶯燕)聯合發起的中國高端有聲讀物品牌。目前,「美聲圖書館」已經在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FM獨家上線。
  • 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觀察:在求知和樂趣中獲得語言文化的能力
    北師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教授任翔認為,大量閱讀在基礎教育階段不應僅限於語文課的閱讀,所有課程都是閱讀的資源,都可以為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系統閱讀不應僅限於語文教材裡的單篇課文,而應按類閱讀,比如文章類、文學類閱讀,古詩文閱讀、現代文閱讀等。選入語文教材裡的每一篇課文既是閱讀的範文又是寫作的例文,以讀促寫、讀寫並舉,方能實現讀寫能力雙重提升。
  • 課本裡的西藏-光明日報-光明網
    【課本裡的中國】      這是「天路」列車上一個風馳電掣的早晨。    車窗外,如大海一樣望不到邊的錯那湖在眼前不斷地向前延伸、延伸、再延伸。    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語文課本中的描述:「隨著一聲令下,陣陣爆破聲響徹雪域高原,風火山隧道開鑿了。一條條長長的『鐵龍』,從柴達木盆地深處的工業新城格爾木起步,跨過巍峨的崑崙山,將通過這裡,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達雪域聖城——拉薩。」(《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    這條長長的「鐵龍」就是青藏鐵路。
  • 連雲港市中小學語文、英語、思想品德等教材有變化
    眼下,進入開學倒計時,筆者從市教育部門得知,中小學部分學校教材出現新變化,小學一年級語文變了、小學二年級的英語變了,小學和初中的品德教材也將更名,還將新增心理健康教育課。  《心理健康》教材全新亮相  日前,江蘇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在南京舉行,今年秋季新學期起,我市中小學的學生手中,將比往年多了一本《心理健康》的新課本。我市相關課程老師也參加了培訓。
  • 曾經的小學語文課文你還記得多少呢?這些小學課本你還有印象嗎?
    70年代的小學語文課本在全國還沒有採用統一的編制,但是很多學校都會使用人教版的教材,那個時候的中小學教材還是十年制的,語文課本非常具有時代特徵,但是因為處在70年代,所以並沒有收錄很多豐富的內容,不過,那個年代的課本內容雖然有限,卻依舊擋不住祖輩們對於知識的需求。不知道,你們看到這個圖片,是否能回憶起來小學時無憂無慮的時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