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崔顥《黃鶴樓》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
還記得語文課本中這些耳熟能詳、倒背如流的詩句嗎?這些詩句中描述了中國三個頗負盛名的景點:武漢的黃鶴樓、九江的廬山、蘇州的寒山寺。
如果沒有去過實地,沒有看過實景,我們平常人尤其是中小學生都很難理解這些詩人眼中的景色。
武漢·黃鶴樓
九江·廬山
蘇州·古典園林
為了幫助學生們在看萬卷書時能行萬裡路,央視以中小學課本和那些耳熟能祥的經典名著為線索製作了紀錄片《跟著書本去旅行》,重踏名人的足跡,帶領學生們實地實景地了解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故事、身臨其境地接受教育。
目前這檔節目已經在央視播出已有一段時間,製作精良用心,十分推薦給中小學生看。
小編看完節目後,也對其中的一些文化知識印象深刻,如果你對這檔節目還不了解,就先跟著今天的文章過把癮吧!
詩畫中的「冰雪奇緣」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楊萬裡《稚子弄冰》
譯文:一個小孩子,早上起來,從結有堅冰的銅盆裡剜冰,用彩絲穿起來當鉦來敲。
敲出的聲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樹林,突然冰落在地上發出玻璃一樣的碎裂聲。
早上從盆裡拿出來的冰,敲出來是什麼聲音呢?
節目組帶著孩子去到了吉林省西北部的查幹湖,讓孩子們親手敲一敲,親耳聆聽「玉磬」一般的聲音。
孩子們都喜歡冰,也熱愛滑雪等冰上運動,那麼古代有冰上運動嗎?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合畫冰嬉圖》由清代張為邦、姚文瀚繪製。此圖描繪的即為一場皇家「冰嬉盛典」,其主要畫面顯示的是花樣滑冰和冰上雜技的場景,將當時冰嬉者的高超技藝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姿態各異,各顯絕技,魚貫而行,組成一條蜿蜒盤轉的巨龍,十分壯觀。
《合畫冰嬉圖》局部, 張為邦、姚文瀚,清代
按照清朝典制,冰嬉活動最多有1600人參加。上千名宮廷官兵身著戎裝,在冰面上各顯其手,時不時來上幾段「雜技」,以示其技巧嫻熟。如在冰上進行射箭、打球和單雙人的表演,有點類似今天的花樣滑冰。表演形式多樣,技術也很高超,有金雞獨立、蜻蜓點水、紫燕穿波、鳳凰展翅等項目。
當然,冰除了可以變身「樂器」,提供獨具一格的娛樂場所以外,還可以用來觀賞噢!翻開小學課本,我們能找到這篇《冰城》!
到了查幹湖,書中的文字都變化成了實景。孩子們走到這些冰雕面前,用手觸摸,用眼觀察,然後提出自己的疑問。
為什麼冰裡有氣泡呢?
原來冰並不是一次性就凍上的,上半部分是冰,下半部分在水下,因為有生物和水流,就會有氣泡會向上逸出。而且水在結冰的時候,會釋放熱量,在釋放熱量的過程中,體積變大有氣體溢出。書本上枯燥的知識,在生活中得到了真實的觀察
看起來單調的冰雪世界,其實還蘊藏著非常美麗的自然奇觀。
在寒冷的冬夜,氣溫降到零下20度左右,江面會出現霧氣,天亮前後就會結成明顯的霧凇景觀。上午十點左右,霧凇在陽光的照射下,婆娑落下,宛如雪天精靈美不勝收。
唐代的特色年味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該紀錄片是每周更新的,因此在2020年的春節,還為觀眾們帶來了新年特輯噢!節目還特地邀請了兩位文化專家,分別是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康震老師和中央民族大學的蒙曼老師,陪我們一起聊聊過去宮廷裡怎麼過年?
皇帝在過年的時候給臣子們發什麼禮?
是不是和現在的老闆一樣,要給他的員工們發年終獎,發紅包呢?
原來真的會!
但由於皇帝賜予的黃金在唐代不是通用貨幣,所以並不能折現後用來買東西,因此只能用來收藏噢!
在物阜民豐的唐朝,人們十分注重化妝品的製作和應用,養顏和美容方成為人們互相饋贈的禮品以及皇帝對臣子、妃嬪的賞賜品。因此對比賜錢,唐代的皇帝會更願意在臘日賜予大臣們面藥口脂,也就是現代社會的化妝品!
杜甫還特別為此寫了一首詩:「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正是當時習俗的體現。
除了過年送禮的習俗,古人過年會放幾天假?
從唐代開始,新年假期便是放7天。
唐玄宗在頒布的紅頭文件《假寧令》中寫道:「元正、冬至,各給假7日。」
意思是說,春節放假7天,冬至放假7天,一年裡有這麼兩個「黃金周」。
唐朝春節是按「元正前後各三日」放的,以大年初一為中心,臘月二十八到除夕,然後初一到初四,剛好7天假。和我們現代的春節假期總數一樣,都是7天。
關於對春節假期的期待,古人與我們欣喜的心情如出一轍!
詩人白居易在《歲假內命酒贈周判官、蕭協律》寫道:「共知欲老流年急,且喜新正假日頻。」後半句用白話翻譯就是:春節放假很勤,正合我的心意。
除了春節,居然連寒假數量也是出奇的一致。
在唐代,有的人是可以提前休假的,例如私塾先生和學生,一般臘月二十就能放假,正月二十才開課,放假整整1個月。
非物質文化遺產「老北京銅鍋」
說起老北京人秋冬季裡最愛的美食,非銅鍋涮肉莫屬,與朋友或家人圍爐而坐,在寒冷的天氣裡,似乎隨著沸騰的鍋底,感情也隨之升溫了。
汪朗先生在與其父汪曾祺先生合著的散文集《活著 就得有點滋味兒》中有一篇《京城羊肉爆烤涮》,描寫了北京人對涮肉的喜愛。
寒意漸濃的晚上,邀上三五好友找家一家涮肉館,煽上一個炭鍋,點上兩盤羊肉,要上幾瓶「小二」,邊吃邊喝邊聊些閒話,其樂也融融。
那麼,你知道銅鍋涮肉究竟有怎樣的歷史?又有哪些與眾不同之處?
火鍋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根據南京出土的「四足雙層方陶鼎」,當時的人們會使用一種叫「陶鼎」的器具烹飪食物,有點類似於現代的小火鍋。
文物雖有殘缺,但仍能看出它「上下兩層」的結構。據分析,先民們可能是在下一層點著火,上一層的鍋中烹煮食物。直至明清時代,火鍋才算真正流傳起來。
節目中,孩子們跟著領隊見到國家級涮羊肉技藝代表傳承人陳立新師傅,由陳師傅來給孩子介紹涮羊肉的銅鍋構造,了解銅鍋的原理。
中國人不僅在飲食上講究文化,飲食用的工具也蘊含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和銅鍋結合,形成了獨有的文化餐具。看著眼前的景泰藍銅鍋,再讀葉聖陶的《景泰藍的製作》,是不是更有帶入感了?
景泰藍製作技藝
景泰藍製作技藝
景泰藍製作技藝
如古玉般溫潤,如錦緞般富麗,集繪畫、雕刻、青銅、瓷器等中國傳統工藝於一身,這就是景泰藍。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景泰藍,也是中國的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之一,該工藝在明代景泰年間成熟,清朝乾隆年間達到鼎盛,發展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製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
而將景泰藍和銅鍋相結合,足以凸顯出中華火鍋美食不僅源遠流長,更蘊藏著滿滿的藝術氣息。
孩子們不僅了解了景泰藍,還知道了這些形狀和花紋的寓意。葫蘆形狀代表著福祿,牡丹寓意富貴,雲頭紋象徵著吉祥如意……
《跟著書本去旅行》這一節目做到了讓觀眾朋友們宅家也能擁有「詩和遠方」。
如果你家的小朋友正處於中小學階段,不如讓TA在學習語文課本內容的同時,跟著節目,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華文化之美吧!
電視開播時間:2019年12月9日起,每周一至周五18點54分在CCTV-10科教頻道播出。
部分內容來自於童年智造《央視居然把中小學大語文課本拍成了紀錄片!用鏡頭帶娃來一場雲旅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