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將中小學語文課本拍成了紀錄片,再也不用擔心孩子上課會走神

2020-12-04 愛麗絲閱讀研修所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崔顥《黃鶴樓》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

還記得語文課本中這些耳熟能詳、倒背如流的詩句嗎?這些詩句中描述了中國三個頗負盛名的景點:武漢的黃鶴樓、九江的廬山、蘇州的寒山寺。

如果沒有去過實地,沒有看過實景,我們平常人尤其是中小學生都很難理解這些詩人眼中的景色。

武漢·黃鶴樓

九江·廬山

蘇州·古典園林

為了幫助學生們在看萬卷書時能行萬裡路,央視以中小學課本和那些耳熟能祥的經典名著為線索製作了紀錄片《跟著書本去旅行》,重踏名人的足跡,帶領學生們實地實景地了解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故事、身臨其境地接受教育。

目前這檔節目已經在央視播出已有一段時間,製作精良用心,十分推薦給中小學生看。

小編看完節目後,也對其中的一些文化知識印象深刻,如果你對這檔節目還不了解,就先跟著今天的文章過把癮吧!

詩畫中的「冰雪奇緣」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楊萬裡《稚子弄冰》

譯文:一個小孩子,早上起來,從結有堅冰的銅盆裡剜冰,用彩絲穿起來當鉦來敲。

敲出的聲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樹林,突然冰落在地上發出玻璃一樣的碎裂聲。

早上從盆裡拿出來的冰,敲出來是什麼聲音呢?

節目組帶著孩子去到了吉林省西北部的查幹湖,讓孩子們親手敲一敲,親耳聆聽「玉磬」一般的聲音。

孩子們都喜歡冰,也熱愛滑雪等冰上運動,那麼古代有冰上運動嗎?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合畫冰嬉圖》由清代張為邦、姚文瀚繪製。此圖描繪的即為一場皇家「冰嬉盛典」,其主要畫面顯示的是花樣滑冰和冰上雜技的場景,將當時冰嬉者的高超技藝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姿態各異,各顯絕技,魚貫而行,組成一條蜿蜒盤轉的巨龍,十分壯觀。

《合畫冰嬉圖》局部, 張為邦、姚文瀚,清代

按照清朝典制,冰嬉活動最多有1600人參加。上千名宮廷官兵身著戎裝,在冰面上各顯其手,時不時來上幾段「雜技」,以示其技巧嫻熟。如在冰上進行射箭、打球和單雙人的表演,有點類似今天的花樣滑冰。表演形式多樣,技術也很高超,有金雞獨立、蜻蜓點水、紫燕穿波、鳳凰展翅等項目。

當然,冰除了可以變身「樂器」,提供獨具一格的娛樂場所以外,還可以用來觀賞噢!翻開小學課本,我們能找到這篇《冰城》!

到了查幹湖,書中的文字都變化成了實景。孩子們走到這些冰雕面前,用手觸摸,用眼觀察,然後提出自己的疑問。

為什麼冰裡有氣泡呢?

原來冰並不是一次性就凍上的,上半部分是冰,下半部分在水下,因為有生物和水流,就會有氣泡會向上逸出。而且水在結冰的時候,會釋放熱量,在釋放熱量的過程中,體積變大有氣體溢出。書本上枯燥的知識,在生活中得到了真實的觀察

看起來單調的冰雪世界,其實還蘊藏著非常美麗的自然奇觀。

在寒冷的冬夜,氣溫降到零下20度左右,江面會出現霧氣,天亮前後就會結成明顯的霧凇景觀。上午十點左右,霧凇在陽光的照射下,婆娑落下,宛如雪天精靈美不勝收。

唐代的特色年味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該紀錄片是每周更新的,因此在2020年的春節,還為觀眾們帶來了新年特輯噢!節目還特地邀請了兩位文化專家,分別是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康震老師和中央民族大學的蒙曼老師,陪我們一起聊聊過去宮廷裡怎麼過年?

皇帝在過年的時候給臣子們發什麼禮?

是不是和現在的老闆一樣,要給他的員工們發年終獎,發紅包呢?

原來真的會!

但由於皇帝賜予的黃金在唐代不是通用貨幣,所以並不能折現後用來買東西,因此只能用來收藏噢!

在物阜民豐的唐朝,人們十分注重化妝品的製作和應用,養顏和美容方成為人們互相饋贈的禮品以及皇帝對臣子、妃嬪的賞賜品。因此對比賜錢,唐代的皇帝會更願意在臘日賜予大臣們面藥口脂,也就是現代社會的化妝品!

杜甫還特別為此寫了一首詩:「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正是當時習俗的體現。

除了過年送禮的習俗,古人過年會放幾天假?

從唐代開始,新年假期便是放7天。

唐玄宗在頒布的紅頭文件《假寧令》中寫道:「元正、冬至,各給假7日。」

意思是說,春節放假7天,冬至放假7天,一年裡有這麼兩個「黃金周」。

唐朝春節是按「元正前後各三日」放的,以大年初一為中心,臘月二十八到除夕,然後初一到初四,剛好7天假。和我們現代的春節假期總數一樣,都是7天。

關於對春節假期的期待,古人與我們欣喜的心情如出一轍!

詩人白居易在《歲假內命酒贈周判官、蕭協律》寫道:「共知欲老流年急,且喜新正假日頻。」後半句用白話翻譯就是:春節放假很勤,正合我的心意。

除了春節,居然連寒假數量也是出奇的一致。

在唐代,有的人是可以提前休假的,例如私塾先生和學生,一般臘月二十就能放假,正月二十才開課,放假整整1個月。

非物質文化遺產「老北京銅鍋」

說起老北京人秋冬季裡最愛的美食,非銅鍋涮肉莫屬,與朋友或家人圍爐而坐,在寒冷的天氣裡,似乎隨著沸騰的鍋底,感情也隨之升溫了。

汪朗先生在與其父汪曾祺先生合著的散文集《活著 就得有點滋味兒》中有一篇《京城羊肉爆烤涮》,描寫了北京人對涮肉的喜愛。

寒意漸濃的晚上,邀上三五好友找家一家涮肉館,煽上一個炭鍋,點上兩盤羊肉,要上幾瓶「小二」,邊吃邊喝邊聊些閒話,其樂也融融。

那麼,你知道銅鍋涮肉究竟有怎樣的歷史?又有哪些與眾不同之處?

火鍋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根據南京出土的「四足雙層方陶鼎」,當時的人們會使用一種叫「陶鼎」的器具烹飪食物,有點類似於現代的小火鍋。

文物雖有殘缺,但仍能看出它「上下兩層」的結構。據分析,先民們可能是在下一層點著火,上一層的鍋中烹煮食物。直至明清時代,火鍋才算真正流傳起來。

節目中,孩子們跟著領隊見到國家級涮羊肉技藝代表傳承人陳立新師傅,由陳師傅來給孩子介紹涮羊肉的銅鍋構造,了解銅鍋的原理。

中國人不僅在飲食上講究文化,飲食用的工具也蘊含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和銅鍋結合,形成了獨有的文化餐具。看著眼前的景泰藍銅鍋,再讀葉聖陶的《景泰藍的製作》,是不是更有帶入感了?

景泰藍製作技藝

景泰藍製作技藝

景泰藍製作技藝

如古玉般溫潤,如錦緞般富麗,集繪畫、雕刻、青銅、瓷器等中國傳統工藝於一身,這就是景泰藍。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景泰藍,也是中國的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之一,該工藝在明代景泰年間成熟,清朝乾隆年間達到鼎盛,發展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製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

而將景泰藍和銅鍋相結合,足以凸顯出中華火鍋美食不僅源遠流長,更蘊藏著滿滿的藝術氣息。

孩子們不僅了解了景泰藍,還知道了這些形狀和花紋的寓意。葫蘆形狀代表著福祿,牡丹寓意富貴,雲頭紋象徵著吉祥如意……

《跟著書本去旅行》這一節目做到了讓觀眾朋友們宅家也能擁有「詩和遠方」。

如果你家的小朋友正處於中小學階段,不如讓TA在學習語文課本內容的同時,跟著節目,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華文化之美吧!

電視開播時間:2019年12月9日起,每周一至周五18點54分在CCTV-10科教頻道播出。

部分內容來自於童年智造《央視居然把中小學大語文課本拍成了紀錄片!用鏡頭帶娃來一場雲旅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屠呦呦事跡納入部編版語文新教材,語文老師:終於不是三無課文了
    快樂學拼音,輕鬆學語文。對於中小學語文課文的編選,一直以來都是廣大網友熱議的話題。還記得我們小時候學過的魯迅、那些邏輯生澀的課文,如《愛迪生救媽媽》、甚至還有很多三無課文,無作者無出處無時間。這也讓我們語文老師頗為頭疼,因為很多時候,你對著教學大綱,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們講。
  • 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師大與師生交流時說,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在寶島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是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的?
  • 小學語文課本越來越美,70、80、90後的小學語文課本長啥樣?
    新學期,新課本。這個時候,相信很多小學生都已拿到了新的語文課本。面對新的語文課本,學生們個個都是愁眉苦臉,而家長卻陷入了回憶。為什麼?熊孩子們的愁眉苦臉是因為他們又要進入到學習狀態,而新的語文課本都堪稱高顏值,這也讓家長們都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小學語文課本越來越美,70、80、90後的小學語文課本長啥樣?70年代,一個風雲變幻的年代。
  • 孩子上課愛走神?如何幫娃提升專注力,「路徑依賴理論」需了解
    老師說,鑫鑫在上數學課時,總是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老師有時會提醒她一下,但沒有過多久,鑫鑫又走神了。娜娜媽媽給娜娜報了鋼琴、繪畫和珠心算等好幾個興趣班,原本進展比較順利,娜娜媽媽也較為心寬,而最近,珠心算的老師給娜娜媽媽發微信說,娜娜上課時不太專注了,老師講完讓同學們練習,娜娜卻是一愣神!
  • 孩子上課總是走神怎麼辦?首都兒研所特級專家白建萍講授講解如何
    很多孩子的注意力問題是從小養成的,上學後又把這種習慣延續到學習、作業和校園活動中,因為不能專心上課、按時地完成任務,不斷地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及同學們的白眼,自信心逐步弱化,感到自卑。很多家長可能都在為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的問題而頭痛,下面濟南六一兒童醫院特邀專家白建萍教授就為各位家長介紹一下孩子上課總是走神的原因是什麼。
  • 中小學語文課本被刪除課文大盤點,有你們的童年嗎?小心哭著看完
    小時候,新學期學校發課本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翻看語文教材,看看裡面有沒有好玩、有趣的文章,這種習慣就算是上了高中、大學也沒有更改。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小時候許多耳熟能詳的文章都消失在語文教材中,留給我們的只剩下腦海中一片片殘缺的回憶。
  • 中小學語文課本裡的安徽 這就是文化自信的底色
    在作為民族文化傳承載體的中小學語文課本中,「安徽身影」一直佔據著耀眼的地位。  從古至今,安徽誕生了老子、莊子、淮南子,並以其思想成就道家文化的源頭,也哺育出皋陶、管仲、曹操、華佗、嵇康、包拯、吳敬梓、陳獨秀、胡適、陶行知、朱光潛……這些璀璨的星子,照亮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天空,也在中小學教材中熠熠生輝,澤被後世。
  • 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方式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在寶島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是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的?圍繞這一話題,新華社駐臺記者走訪了島內教育管理單位、一線教學工作者以及學生家長。  記者採訪中發現,臺灣的小學一年級上學期語文課本分為「朋友」和「遊戲」兩個單元,共8課,前者旨在教導孩子友善待人、融入群體的思想,後者則針對這一年齡段孩子的天性「寓教於樂」,入選教材的文章多為生活化的簡易小品。
  • 抽油機被裝扮成長頸鹿,網友:再也不用擔心小朋友不想去幼兒園了
    然後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小朋友死活都要守在挖掘機或鏟車面前不走。尤其是男孩子在很小的年紀就對這些大型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看到就要走不動了,家長也不明白孩子哪裡來的這樣大的興趣只能陪著一起看。不過近日山東東營一家長幼兒園旁邊出現幾隻「長頸鹿」。
  • 臺灣學者王財貴稱小學語文課本都是垃圾
    臺灣學者王財貴稱小學語文課本都是垃圾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8日 03:06 來源:新快報     王財貴    新快報4月28日報導 「小學語文課本都是垃圾,你的小孩成不了天才,就是因為你沒有教他聽古樂、誦古書。」
  • 語文課本中的這些插圖,能認出8個以上的,當年一定是學霸!
    上中小學的時候,語文課本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插圖,出版者會根據文章內容,為書本繪製相關的圖片,增加畫面感。語文老師們在上課的時候,有時會根據圖片內容為大家講解,對於學生來說,圖片比純文字更容易讓人理解。今天就帶大家重溫一下語文課本中的這些插圖,能認出8個以上的,當年一定是學霸!
  • 為什麼在語文課本裡,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學語文除了識字認字、造句作文以外,最根本的是學習如何思考。而魯迅的思考方式獨立而深刻,寫作手法爐火純青,沒有一個字或標點是多餘的。多讀魯迅的作品,有助於孩子們學習如何將作文寫得內容豐富而形式簡潔。性格孤僻的魯迅,字裡行間蘊含著不露聲色的愛,從《閏土》到《孔乙己》,對學生而言,都是一種愛和美的教育。
  • 你還記得哪些語文課本?它構建了我們最初的文學想像
    語文課本的回憶大概是可以貫徹生命的,無論多少年過去,只要一提起上學時光,那些已經模糊的早晨立即在眼前復又清晰:語文老師在課桌間威嚴巡視,稚氣少年挺直腰板一遍遍朗讀古詩詞,豎立的課本掩護瞌睡的腦袋,書頁間擠滿了鋼筆的塗鴉,總煩古人囉嗦但畢業又覺得字字珠璣……  前幾年,民國時期的國語課本狠狠火了一把。
  • 中小學生買教輔書一擲千金 民國語文課本走俏
    南方日報訊(記者/雷雨)記者昨日走訪廣州購書中心發現,中小學開學後首個周末,教輔書「購買潮」駕到。很多家長學生出手十分大方,甚至不惜一擲千金。去年一度被熱炒的民國語文課本《開明國語課本》,也擺上了新學期教輔書架的搶眼位置,吸引一些家長慕名購買。記者發現,中小學生購買教輔書的熱情冷熱有別。
  • 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除全部古詩
    周杰倫的「蝸牛」終於爬進了小學語文教材,而古體詩卻從上海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上消失了。據《新聞晨報》報導,上海中小學開學在即,提前拿到課本的家長發現:相比舊版,今年一年級語文課本變薄了很多。昨日,記者對比新舊一年級語文課本發現,新的一年級語文課本不僅刪除了舊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詩,7個單元45篇課文也縮減為6個單元40篇課文,識字量和寫字量都有不同程度減少。
  • 孩子上課走神、作業拖拉、小動作多、注意力不集中,家長試試這6個...
    如果孩子上課容易走神,作業磨蹭拖拉,小動作特別多,粗心馬虎,急躁衝動,不愛學習等等,很有可能是,孩子的注意力不夠集中。我們知道注意力不集中,可能給孩子造成嚴重的消極影響,影響到孩子的生活、工作,以至於影響孩子的整個一生。
  • 連雲港市中小學語文、英語、思想品德等教材有變化
    眼下,進入開學倒計時,筆者從市教育部門得知,中小學部分學校教材出現新變化,小學一年級語文變了、小學二年級的英語變了,小學和初中的品德教材也將更名,還將新增心理健康教育課。  《心理健康》教材全新亮相  日前,江蘇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在南京舉行,今年秋季新學期起,我市中小學的學生手中,將比往年多了一本《心理健康》的新課本。我市相關課程老師也參加了培訓。
  • 高三注意:上課總是走神怎麼辦?五招教你集中精力!
    在高考複習的過程中,每天都要上很多的課,大家都知道課堂效率的重要性,但是總是有些同學控制不住自己上課會走神,那麼該如何應對呢?1、尋找走神的原因要解決問題就要先分析問題,你為什麼會走神?尋找到原因,才能夠「對症下藥」。很多時候我們會走神是因為對老師講的內容不感興趣,當然也有一些人是因為聽不懂,還有的是因為跟同桌說了句悄悄話或者精神狀態不佳。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所以大家要先從自身找原因,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解決問題。
  • 小學生為何喜歡民國的語文課本
    南都周刊記者_黃修毅 實習生 郜藝 攝影 劉林由葉聖陶主文、豐子愷插畫的《開明國語課本》意象優美,對現在的小學生吸引力絲毫不減。20個一線語文教師組成的「第一線教育研究小組」關於現行語文教材批判的新書上月出版,很快也引起教育界以及人文學者、媒體以及更多是家長們的廣泛討論。
  • 今年9月起中小學將統一換教材 一年級先認字
    來自教育部最新要求:今年9月起,中小學將統一換教材!作為教育改革的標誌性學科,中小學語文教材「一綱多本」的時代正式終結。從起始年級開始,全國小學和初中將統一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記者上周調查了解到,今年西安市小學一年級新生和初一新生的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將全部使用教育部編寫的教材。部編教材在課本內容、外觀樣式方面都做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