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粿,可謂是最為親民最為草根的一款潮汕小食,不僅價格便宜,還十分消暑解渴,炎炎夏日來一碗「滑」下去,身心透涼,甚是舒服。如此大眾化的小食,不單單是夏日偷閒時的解饞,更是一代又一代潮人最為熟悉的回憶。
每當知了聲聲叫滿城的時候,總有那麼一位上了年紀的大伯,踩著一輛二十四寸的老式單車,載著兩個竹籮筐,穿街走巷地吆喝著:「豆花,草粿,凍草粿」。有時,賣草粿的大伯還會停留在某一個十字路口,亦或某一處民宅的巷頭,一手執青花瓷碗,一手拿鏟草粿的大鐵勺,「叮叮咚咚」不停地敲打著招來生意,那聲音清脆得宛如銀鈴。
樓上樓下,巷頭巷尾,遠遠的,只要聽到這鐵勺敲打著瓷碗的鏘鏘聲,便知道是賣草粿的大伯,大家只要大聲吆喝「來一碗草粿」,大伯便會停下來,等著買草粿的人出現。
草粿,烏黑晶瑩,形似龜苓膏,採用仙人草,也叫草粿草與薯粉製作而成,故而叫草粿。
草粿草是梅縣一帶特有的一種草本植物,具有清熱解渴除熱毒的功效,用其製作的草粿藥膳能起預防中暑的作用。潮汕地區夏令時分氣候悶熱,梅雨霏霏,人在蒸淫熱逼中由於汗水外散,暑熱入體,致邪氣有機可乘入侵,誘發中暑,而古時的潮汕醫療水平較低,藥品較少,聰慧的潮人便採用藥膳的方式防暑氣。
01草粿的製作
草粿不僅價格低廉,製作也非常簡單,技術含量非常低,深受養家餬口小販的喜愛。
首先,製作仙人草汁。取新鮮仙人草,洗淨晾乾,加入適量純鹼,並用大火水煮燒開,再用小火煮爛取藥液,而後過濾去渣取汁。
第二,調製草粿粉漿。仙人草汁加入適量澱粉,通常採用薯粉,攪拌均勻,不可有粉粒,否則會影響口感。
第三,熬製草粿。調製好的草粿漿液放爐火上加熱,煮滾後用陶缽或瓷缸盛,等冷凝成膏狀便成一道美味可口、軟軟滑滑的草粿。
草粿食用時,一般用鐵勺將草粿一片片勺進小碗,再用鐵勺橫豎切成小片,再撒上一層白砂糖或紅糖,稍微拌勻即可食用。
由於草粿中加入澱粉,澱粉的壽命極短,在炎熱的氣候中容易產酸腐敗而變質,食用後會導致腹脹消化不良,所以草粿需當天製作當天賣完。賣草粿的最怕遇上陰雨天,故在潮汕民間流傳著這麼兩句民謠:「草粿煮熟,天時變局(指雷陣雨),二碗賣做一」和「南畔浮烏雲,草粿賣有存」。
草粿加糖,甜入心間。然而,古時的糖非常難得,賣草粿的通常都會說:「草粿要錢,糖不要錢」,小孩愛吃糖,便慢慢吃草粿,且糖粉撒在草粿上很快便融化,於是便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讓賣草粿的大伯加糖,所以在潮汕民間便有了這麼一句俗語「別人草粿別人糖」的俗語。賣草粿的都會說:「草粿要錢,糖不要錢」。
原創文章,作者墨鳶花開,首發於公眾號潮人文化,轉載請與作者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