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時期,生活在濱州大地上的古人類在藝術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特別是近幾年,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開展,人們對當時的造型藝術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在當時,人們在製造物品時,往往將美觀的要求與實用的目的融為一體,實現審美與實用的雙重功能。而且,由於當時的生產力還相對比較低下,滿足自身的需要是第一位的,這就決定了手工藝製作不論是從客觀上,還是從主觀上,只能以滿足需要為第一要求,藝術審美也總是伴隨著物品的應用而體現出來。
到了春秋時期,齊國出現了一本集工藝美學思想之大成的著作《考工記》,其中「天時、地氣、材美、工巧」的工藝美學標準對後世影響極大。《考工記》雖然對器物的設計沒有專章論述,但其講求材料與質感相結合、結構與形式相結合、功能便利與審美愉悅相結合的原則,以及以功能之美、造型之美、裝飾之美、材質之美、工藝之美為特徵的製作原則,同樣反映在濱州大地上先民的藝術成就上。換句話說,濱州大地產生的藝術元素應是《考工記》的藝術源泉之一。
史前濱州造型藝術將實用與審美相結合,渾厚粗獷、古樸質拙
農業的發達,促使社會分工的規模和範圍日益擴大,手工業也空前繁榮起來。這一時期,許多手工業製品,如陶器、骨蚌器、青銅器、玉石器等,逐漸擺脫了單純實用的目的,進而賦予其觀賞的美感,做到實用與審美的完美統一與結合,反映了當時人們審美觀念的逐漸成熟,而陶器又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龍山文化鳥喙形鼎足
制陶業的出現是人類將一種物質改造成另一種物質的開端。最初的陶器製作採用的是泥條盤築法,受當時工藝水平的限制,人們一方面要考慮泥坯的穩定性,儘量保證不會變形;另一方面還要考慮使用的方便性,所以找到了這一最容易製成器型的製作方法。
此時的陶器,燒制火候較低、色澤不勻,器形也不夠規整,外觀粗糙、陶質疏鬆,僅能滿足人們使用的最低要求,尚無餘力顧及裝飾和美感。如鄒平孫家遺址後李文化地層出土的陶器種類比較單調,器物造型也簡單,質量較為粗糙,器物多以素麵為主,有紋飾者極少。但人們已經知道在器物口沿下以刻、壓、刺、戳等手法形成花紋,雖然簡單,卻有了一定的裝飾趣味和美感。
北辛文化時期,慢輪修整技術開始應用於陶器製作,陶器種類和質量有了很大提升,陶器紋飾也日漸豐富起來,出現了附加堆紋、刻劃紋、乳丁紋、錐刺紋、指甲紋和拍印紋等各種紋飾,既增加了陶器的堅固程度,又增強了裝飾性。特別是人們刻劃形成的直線曲折紋、三角紋、波折紋、之字紋、波浪紋等紋樣圖案,更是突出了器物的裝飾美。這些裝飾圖紋的出現,已經超出了單純實用的目的,應該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精神內涵,是一種正在嘗試、探索的原始藝術行為和形式。
隨著制陶技術的提高,人們除了考慮陶器的實用功能和簡單的刻劃裝飾外,也在探尋新的裝飾手法,彩陶裝飾在這一時期逐漸流行起來。在鄒平西南莊遺址北辛文化地層中出土的缽類泥制陶的器物口沿外側多彩繪一周帶狀紅彩,十分醒目。
到了大汶口文化時期,彩陶裝飾開始興盛起來。彩色多繪在帶耳杯、缽等泥質陶器物上,色彩以紅、白、赭色居多,用單彩或復彩繪製,顏料主要為天然赭石。復彩是在制坯時,先是對器表進行磨光處理,然後再在陶器表面著一層紅色泥漿作為襯地,俗稱陶衣。最後,以此為底著赭色漫塗,再用紅、白色勾點。單彩就是直接在器物表面繪彩。彩陶的紋樣主要有圓圈、漩渦、三角、波浪紋和由條帶組成的幾何紋等。
這一時期的彩繪圖案僅僅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萌芽,依附於實用器物而存在,並不是一種專門性、獨立性和藝術性很強的藝術,而是一種隨意性、兼容性、粗率性極濃的原始藝術。
然而,色調明快的彩陶圖案散發出渾厚粗獷、古樸質拙的原始美感,是原始美術中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成功典範,為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積累了豐厚的藝術素材和創作經驗。
而且,這一時期的彩陶裝飾已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徵。從表現手法上看,用筆輕巧靈活,線條粗獷奔放,色彩富於變化,各種彩繪紋飾已成功應用了對稱、平衡、連續、反覆等方式,組成具有審美意義的花紋圖案,具有了寫意性極強的形式美的價值,表現了當地先民的審美情趣、愛好和信仰等。
當時多數圖案都繪製在陶器最為突出的部位,與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是一致的,這充分體現了人們的生活需要與審美心理,為我們了解古代先民的精神生活和審美情趣提供了生動資料,並極大豐富了先秦時期濱州大地繪畫藝術的內涵。
龍山文化時期蛋殼黑陶,代表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上首個高峰
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時代,陶器製作一改彩繪的傳統,開始追求一種單純質樸自然的美,人們的視角更多地放在陶器本身上,而不是外在的裝飾。陶色的單純樸素和造型的靈巧和諧,成為這一時期陶器製作最為主要的特點和傳統。
蛋殼黑陶高柄杯
其中,最具有造型美感的史前陶器是龍山文化時期的蛋殼黑陶高柄杯。它不以華美的紋飾和彩繪來裝飾自己,全憑精緻的、均衡對稱的工藝和富於變化、線條流暢、圓潤簡潔的器體造型取勝。這類黑陶器壁極薄,陶質十分細膩,陶色漆黑髮亮。有的器壁厚度只有0.5毫米至1毫米,所以稱之為蛋殼黑陶。這類輕巧的蛋殼黑陶多用來製造高柄杯等器物,杯柄還常帶有各式鏤孔,十分精緻。
龍山文化時期的蛋殼黑陶以造型多樣、紋飾優美、工藝精良而著稱,它代表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在造型與技巧上為青銅藝術奠定了基礎。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大量模仿動物形狀的仿生陶器,可稱之為陶塑藝術。其在構圖和表現手法上已具備了現代造型藝術的基本要素,非常接近於現實生活中的動物形象。
龍山文化時期的仿生陶塑造型藝術,以鳥為主要素材,一方面反映了當地對鳥圖騰的崇拜意識,另一方面也能體現出當時的造型水平。從器物造型上看,狀如鳥形的陶鬹和鳥喙形鼎足最有代表性。濱州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各式陶鬹,由流、頸、腹、把手及袋足組成,外形流暢,結構合理,造型生動,整體如一隻昂首站立、引頸長鳴的鳥。其向上且微向前伸的鬹流,酷似尖長的鳥喙,有的長流根部左右還貼塑有小小的圓形乳丁紋,形似一雙眼睛。特別是有的陶鬹胎體以細膩輕薄的白陶製成,更顯出工藝的精湛。
2002年11月,博興縣店子鎮利戴村北出土了一件夾細砂紅陶鬹,保存基本完整。通高32.5釐米,口徑10.5釐米,流長9.8釐米,腹徑15.3釐米,侈口,圓唇外翻,仰流斜上衝,頸腹分明,腹微鼓,平檔,尖實足,寬扁狀柄,造型十分優美。
龍山文化陶鼎的三足也往往塑造成鳥喙形狀:形如自中對剖的空心足,根部作半圓形,足端尖細,外面正中有附加堆紋一道,按成波浪形,近根部左右各有穿透的小圓孔,與附加堆紋配合,形如眼鼻。鳥喙狀鼎足既起到了三足支撐作用,又賦予其仿生美感。
仿生陶鬹和鳥喙狀鼎足出現與流行,應是鳥圖騰審美意識在陶器上的具體反映
仿生陶鬹和鳥喙狀鼎足在表現手法上既有寫實也有抽象,其構思巧妙、刻畫生動、形神兼備的特點,充分反映出龍山文化藝術發展的高超水平。而仿生陶鬹和鳥喙狀鼎足的出現與流行,應是鳥圖騰審美意識在陶器上的具體反映。
博興利城遺址出白的陶鬹
根據考古發現,這種以鳥為原型製作的仿生陶鬹最早出現於大汶口文化晚期,並與鳥喙狀鼎足一起興盛於龍山文化時期。在此之前,則幾乎未發現以鳥為原型的器物。
而《左傳·昭公十七年》等文獻則記載有少皞氏「以鳥名官」的情況:「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雎鳩氏,司馬也;鳲鳩氏,司空也;鷞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這則記載似乎可以說明鳥圖騰的崇拜大概起源於少皞之時。
那麼少皞氏大概生活在什麼年代呢?《漢書·地理志》記載:「少昊之世,有鷞鳩氏,虞夏時有季萴,湯時有逢公伯陵,殷來有蒲姑氏,皆為諸侯國,國此地。」《左傳·昭公二十年》也有關於「昔鷞鳩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的記載。
結合這兩則文獻和考古發現推知,少皞氏的生活年代應該早於虞代,為考古學意義上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階段。由此可知,東夷族的鳥圖騰崇拜應起源於大汶口文化晚期階段的少皞氏,興盛於龍山文化時期。
(作者:張卡 單位:濱州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