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濱州的造型藝術與鳥圖騰信仰的產生

2020-12-01 大眾網

  史前時期,生活在濱州大地上的古人類在藝術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特別是近幾年,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開展,人們對當時的造型藝術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在當時,人們在製造物品時,往往將美觀的要求與實用的目的融為一體,實現審美與實用的雙重功能。而且,由於當時的生產力還相對比較低下,滿足自身的需要是第一位的,這就決定了手工藝製作不論是從客觀上,還是從主觀上,只能以滿足需要為第一要求,藝術審美也總是伴隨著物品的應用而體現出來。

  到了春秋時期,齊國出現了一本集工藝美學思想之大成的著作《考工記》,其中「天時、地氣、材美、工巧」的工藝美學標準對後世影響極大。《考工記》雖然對器物的設計沒有專章論述,但其講求材料與質感相結合、結構與形式相結合、功能便利與審美愉悅相結合的原則,以及以功能之美、造型之美、裝飾之美、材質之美、工藝之美為特徵的製作原則,同樣反映在濱州大地上先民的藝術成就上。換句話說,濱州大地產生的藝術元素應是《考工記》的藝術源泉之一。

  史前濱州造型藝術將實用與審美相結合,渾厚粗獷、古樸質拙

  農業的發達,促使社會分工的規模和範圍日益擴大,手工業也空前繁榮起來。這一時期,許多手工業製品,如陶器、骨蚌器、青銅器、玉石器等,逐漸擺脫了單純實用的目的,進而賦予其觀賞的美感,做到實用與審美的完美統一與結合,反映了當時人們審美觀念的逐漸成熟,而陶器又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龍山文化鳥喙形鼎足

  制陶業的出現是人類將一種物質改造成另一種物質的開端。最初的陶器製作採用的是泥條盤築法,受當時工藝水平的限制,人們一方面要考慮泥坯的穩定性,儘量保證不會變形;另一方面還要考慮使用的方便性,所以找到了這一最容易製成器型的製作方法。

  此時的陶器,燒制火候較低、色澤不勻,器形也不夠規整,外觀粗糙、陶質疏鬆,僅能滿足人們使用的最低要求,尚無餘力顧及裝飾和美感。如鄒平孫家遺址後李文化地層出土的陶器種類比較單調,器物造型也簡單,質量較為粗糙,器物多以素麵為主,有紋飾者極少。但人們已經知道在器物口沿下以刻、壓、刺、戳等手法形成花紋,雖然簡單,卻有了一定的裝飾趣味和美感。

  北辛文化時期,慢輪修整技術開始應用於陶器製作,陶器種類和質量有了很大提升,陶器紋飾也日漸豐富起來,出現了附加堆紋、刻劃紋、乳丁紋、錐刺紋、指甲紋和拍印紋等各種紋飾,既增加了陶器的堅固程度,又增強了裝飾性。特別是人們刻劃形成的直線曲折紋、三角紋、波折紋、之字紋、波浪紋等紋樣圖案,更是突出了器物的裝飾美。這些裝飾圖紋的出現,已經超出了單純實用的目的,應該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精神內涵,是一種正在嘗試、探索的原始藝術行為和形式。

  隨著制陶技術的提高,人們除了考慮陶器的實用功能和簡單的刻劃裝飾外,也在探尋新的裝飾手法,彩陶裝飾在這一時期逐漸流行起來。在鄒平西南莊遺址北辛文化地層中出土的缽類泥制陶的器物口沿外側多彩繪一周帶狀紅彩,十分醒目。

  到了大汶口文化時期,彩陶裝飾開始興盛起來。彩色多繪在帶耳杯、缽等泥質陶器物上,色彩以紅、白、赭色居多,用單彩或復彩繪製,顏料主要為天然赭石。復彩是在制坯時,先是對器表進行磨光處理,然後再在陶器表面著一層紅色泥漿作為襯地,俗稱陶衣。最後,以此為底著赭色漫塗,再用紅、白色勾點。單彩就是直接在器物表面繪彩。彩陶的紋樣主要有圓圈、漩渦、三角、波浪紋和由條帶組成的幾何紋等。

  這一時期的彩繪圖案僅僅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萌芽,依附於實用器物而存在,並不是一種專門性、獨立性和藝術性很強的藝術,而是一種隨意性、兼容性、粗率性極濃的原始藝術。

  然而,色調明快的彩陶圖案散發出渾厚粗獷、古樸質拙的原始美感,是原始美術中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成功典範,為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積累了豐厚的藝術素材和創作經驗。

  而且,這一時期的彩陶裝飾已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徵。從表現手法上看,用筆輕巧靈活,線條粗獷奔放,色彩富於變化,各種彩繪紋飾已成功應用了對稱、平衡、連續、反覆等方式,組成具有審美意義的花紋圖案,具有了寫意性極強的形式美的價值,表現了當地先民的審美情趣、愛好和信仰等。

  當時多數圖案都繪製在陶器最為突出的部位,與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是一致的,這充分體現了人們的生活需要與審美心理,為我們了解古代先民的精神生活和審美情趣提供了生動資料,並極大豐富了先秦時期濱州大地繪畫藝術的內涵。

  龍山文化時期蛋殼黑陶,代表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上首個高峰

  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時代,陶器製作一改彩繪的傳統,開始追求一種單純質樸自然的美,人們的視角更多地放在陶器本身上,而不是外在的裝飾。陶色的單純樸素和造型的靈巧和諧,成為這一時期陶器製作最為主要的特點和傳統。

  

  蛋殼黑陶高柄杯

  其中,最具有造型美感的史前陶器是龍山文化時期的蛋殼黑陶高柄杯。它不以華美的紋飾和彩繪來裝飾自己,全憑精緻的、均衡對稱的工藝和富於變化、線條流暢、圓潤簡潔的器體造型取勝。這類黑陶器壁極薄,陶質十分細膩,陶色漆黑髮亮。有的器壁厚度只有0.5毫米至1毫米,所以稱之為蛋殼黑陶。這類輕巧的蛋殼黑陶多用來製造高柄杯等器物,杯柄還常帶有各式鏤孔,十分精緻。

  龍山文化時期的蛋殼黑陶以造型多樣、紋飾優美、工藝精良而著稱,它代表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在造型與技巧上為青銅藝術奠定了基礎。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大量模仿動物形狀的仿生陶器,可稱之為陶塑藝術。其在構圖和表現手法上已具備了現代造型藝術的基本要素,非常接近於現實生活中的動物形象。

  龍山文化時期的仿生陶塑造型藝術,以鳥為主要素材,一方面反映了當地對鳥圖騰的崇拜意識,另一方面也能體現出當時的造型水平。從器物造型上看,狀如鳥形的陶鬹和鳥喙形鼎足最有代表性。濱州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各式陶鬹,由流、頸、腹、把手及袋足組成,外形流暢,結構合理,造型生動,整體如一隻昂首站立、引頸長鳴的鳥。其向上且微向前伸的鬹流,酷似尖長的鳥喙,有的長流根部左右還貼塑有小小的圓形乳丁紋,形似一雙眼睛。特別是有的陶鬹胎體以細膩輕薄的白陶製成,更顯出工藝的精湛。

  2002年11月,博興縣店子鎮利戴村北出土了一件夾細砂紅陶鬹,保存基本完整。通高32.5釐米,口徑10.5釐米,流長9.8釐米,腹徑15.3釐米,侈口,圓唇外翻,仰流斜上衝,頸腹分明,腹微鼓,平檔,尖實足,寬扁狀柄,造型十分優美。

  龍山文化陶鼎的三足也往往塑造成鳥喙形狀:形如自中對剖的空心足,根部作半圓形,足端尖細,外面正中有附加堆紋一道,按成波浪形,近根部左右各有穿透的小圓孔,與附加堆紋配合,形如眼鼻。鳥喙狀鼎足既起到了三足支撐作用,又賦予其仿生美感。

  仿生陶鬹和鳥喙狀鼎足出現與流行,應是鳥圖騰審美意識在陶器上的具體反映

  仿生陶鬹和鳥喙狀鼎足在表現手法上既有寫實也有抽象,其構思巧妙、刻畫生動、形神兼備的特點,充分反映出龍山文化藝術發展的高超水平。而仿生陶鬹和鳥喙狀鼎足的出現與流行,應是鳥圖騰審美意識在陶器上的具體反映。

  

  博興利城遺址出白的陶鬹

  根據考古發現,這種以鳥為原型製作的仿生陶鬹最早出現於大汶口文化晚期,並與鳥喙狀鼎足一起興盛於龍山文化時期。在此之前,則幾乎未發現以鳥為原型的器物。

  而《左傳·昭公十七年》等文獻則記載有少皞氏「以鳥名官」的情況:「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雎鳩氏,司馬也;鳲鳩氏,司空也;鷞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這則記載似乎可以說明鳥圖騰的崇拜大概起源於少皞之時。

  那麼少皞氏大概生活在什麼年代呢?《漢書·地理志》記載:「少昊之世,有鷞鳩氏,虞夏時有季萴,湯時有逢公伯陵,殷來有蒲姑氏,皆為諸侯國,國此地。」《左傳·昭公二十年》也有關於「昔鷞鳩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的記載。

  結合這兩則文獻和考古發現推知,少皞氏的生活年代應該早於虞代,為考古學意義上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階段。由此可知,東夷族的鳥圖騰崇拜應起源於大汶口文化晚期階段的少皞氏,興盛於龍山文化時期。

  (作者:張卡 單位:濱州市博物館)

相關焦點

  • 1.3 早期太陽崇拜和鳥蛇圖騰探源
    縱覽各大文明古國以及環太平洋的各個文明遺蹟,不難發現太陽崇拜實際上是遠古人類最主要的信仰。所以,學者何新在《諸神的起源》中說,東亞海洋文化圈其實是一個太陽崇拜文化圈。值得注意的是,鳥靈崇拜與太陽崇拜幾乎同時出現,它們還往往融為一體,變成了「太陽鳥」圖騰。
  • 你之所以「怕鬼」,是因為我國原始宗教的鬼魂觀念與圖騰崇拜
    很顯然,這個重大發現可以直接說明,歐洲的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了原始宗教的雛形,否則他們不會用這種固定的喪葬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某種信仰。史前壁畫當然,從這些遺蹟也可得出,在我國舊石器時代晚期除了產生靈魂不死的觀念以外,還有對鬼魂的崇拜。不過,當時人們的鬼魂觀念還是比較簡單的,墓葬也相應比較簡陋。
  • 史前藝術丨一場穿越50000+年時空的藝術對話
    其實這是來自法國阿列日省三兄弟巖洞中的一幅舊石器時代藝術人像,是人類和動物屬性之間混合造型最精巧的案例之一。幾乎所有的史前藝術中,無論其年代和地點,畫面都會使用下列形象:類人形(或人形)、動物(或變形動物)和「非標誌性」的幾何符號。
  • 雷州|從「圖騰」到「司儀寵物」到大排檔美食,狗信仰為何消失?
    此後,人與狗在相互依存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產生了崇狗意識。以致人們將狗與龍相提並論,並將人與狗之間的故事形成了神話的傳話,代代相傳。在關於狗的神話傳說中,晉·幹寶《搜神記》中所記載的「盤瓠」神話故事,可以說是雷州崇狗習俗的起源。
  • 5500年前的甘肅史前彩陶藝術,仰韶魚紋盆等在國博展出
    5500年前的甘肅史前彩陶藝術,仰韶魚紋盆等在國博展出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19-12-26 08:33 來源:澎湃新聞
  • 青銅饕餮及其羊圖騰符號的歷史扭曲
    商武丁時期, 青銅「以文為貴」向「以素為貴」轉變後, 世俗化宴樂攻戰圖逐漸取代了饕餮紋的地位, 羊圖騰紋飾便從青銅器裝飾主紋的領域消失。特別是漢代表徵皇族的龍圖騰登上了中國文化與政治象徵的最高寶座之後, 「饕餮」這一青銅時代的至尊, 幾乎很難在中國文化及其藝術演變中尋覓到其神秘的蹤跡。
  • 從靈井鳥雕看「許昌人」的生活風貌
    謝崇安在《中國史前藝術》中認為,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在加工各種器具的時候,不僅進一步體會到了垂直、水平、弧形、三角以及均衡、比例等種種的形狀特性外,還掌握了體積的各種樣式,並在摩擦刮削砍砸的加工過程中,熟練掌握了運用線條、色彩、擬形等方面的造型技能」。「靈井鳥雕」的完美造型、成熟工藝、平衡技巧恰是舊石器時代晚期「許昌人」細石器文化的高度濃縮。
  • 陝西發現秦始皇祖墳,出土一隻「黃金啄木鳥」,專家:商朝的圖騰
    陝西發現秦始皇祖墳,出土一隻「黃金啄木鳥」,專家:商朝的圖騰 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即秦朝的開國皇帝嬴政的陵寢,就是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裡處的驪山北麓的秦始皇陵。當初秦始皇陵被民眾們無意中發現後,成為我國考古學界乃至世界考古學界的一件重磅級新聞。
  • 《山海經》記載許多部落以鳥為圖騰,人的面孔而長著鳥的身子
    《山海經》記載許多部落以鳥為圖騰,人的面孔而長著鳥的身子圖騰是原始社會人們把某種動物或植物,當作自己的祖先或者保護神。他們相信這些自然物會保護自己,而且能使自己獲得超人的力量和勇氣,所以不僅不能傷害它們,還要在敬畏中加以崇拜、禮敬,主要表現為:祭祀該種圖騰;部落或個人的名字中有該圖騰的名字;在某種重大活動中披著該圖騰的外衣;在軍旗或武器上畫上該圖騰的形狀,等等。《山海經》中有許多部落以鳥作為圖騰,這首先表現在他們心目中神的外表上。
  • 中華民族龍圖騰是怎樣產生的
    軒轅黃帝雕塑據《新書.制不定》記載:「炎帝者,黃帝同父母第也,各有天下之半。」可見炎.黃部落勢力很大。黃河上遊的黃帝部落以熊為圖騰,下遊的炎帝部落以牛為圖騰。東夷部落自認為是神鳥的後代,南方的三苗部落奉女媧為始祖,便以蛇為圖騰。經過無數次的戰爭,黃帝部落使以熊、貔、貅、虎等野獸為圖騰的氏族歸自己所有,海打敗了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緊接著又打敗炎帝部落,佔領了整個黃河流域,一統中原,成為黃河流域最大的部落聯盟首領。
  • 崑崙山10000年前的巖畫,為何有「飛機」圖騰?真的有史前文明嗎
    但實際上,有些遺蹟,卻蘊含著不為人知的來歷,其中便包括了「崑崙山」的巖畫圖騰。專家通過檢測發現,它們確實畫於10000年前。那麼真的有史前文明嗎?從人類的起源一直延續至今,期間所有的時間綜合不過一萬年,但卻在崑崙山的壁畫上出現了超過此時常的史前文化,難道這座山有著預知未來的神力?
  • 從古人選擇的紋飾和圖樣來確定中國的圖騰文化
    我認為,喜歡古代玉器,首先是它承載著的歷史「文化」,其次它表現出的是時代的藝術,時代的精、氣、神。四、圖騰藝術是華夏文明早期的文化表現形式重要的文化概念:「文化決定藝術,藝術來之於文化」。時代的大文化和大藝術。
  • 靈感|中國56個民族服飾和圖騰_鳳凰網
    圖騰信仰最早與祖先崇拜有關,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係,於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維吾爾族, 圖騰:夜鶯土家族 圖騰:白虎圖騰
  • 還是隱藏其後的圖騰密碼?
    大昊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華陽國志·巴志》也記載:「(大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關於大昊的族系起源,以及與炎黃帝的關係,本人還打算再發文討論,這裡就不細說。但是,從記載上可以很明顯看出,巴國是一個顯赫的古老王國,還參與過大禹主持的天下諸侯集會。
  • 象徵、圖騰與信仰——金銀貨幣中的動物形象
    象徵、圖騰與信仰——金銀貨幣中的動物形象 浙江省博物館這些天正在舉行「絲路流金——絲綢之路上的金銀貨幣精華展」,展出從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19世紀的絲綢之路金銀貨幣700枚左右,其中包括呂底亞、古希臘
  • 紅山人的巫和覡是怎麼產生的
    也就是歸土的意思,鬼神觀念的產生顯然與原始人類的葬俗是有關係的。紅山人為什麼要隨葬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玉器呢?就是人們想像人死後肯定會像在地面上的生活一樣,是去了另外一個世界,所以要把他生前的用品一起隨葬,公共墓地就是死者們死後生活的村落,這種靈魂不死的觀念正是鬼神信仰的基礎。而鬼神信仰的最原始的形式之一,大概就是對祖先靈魂的崇拜了。
  • 西安這個博物館堪稱「中國第一座」,史前的聚落遺址,令人意外
    作為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刷新了我的對古都西安的又一番認識和審視。半坡博物館包括了半坡遺址和遺址所發掘的珍貴文物,它揭示了距今大約6000多年前的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會組織、生產生活、經濟形態、婚姻狀況、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豐富的文化內涵。
  • INSUN恩裳:極簡藝術的時裝信仰
    簡約的造型、簡單的結構,簡練的線條……2014年深圳服交會現場,INSUN恩裳一反現世的繁複,卸下冗雜和裝飾主義,還生活以簡約極致。走進影兒時尚集團「怒放的生命」展館的INSUN恩裳品牌展區,一種前所未有的簡約氣息撲面而來,令人不禁駐足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