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會裡,人們過著刀耕火種、注水而居-的生活,既要從大自然取得食物,又對神秘廣漠的自然界充滿敬畏。並且相信每個部落都與某些動物有著親屬或其他特殊關係,該動物便是氏族的圖騰。
軒轅黃帝雕塑
據《新書.制不定》記載:「炎帝者,黃帝同父母第也,各有天下之半。」可見炎.黃部落勢力很大。黃河上遊的黃帝部落以熊為圖騰,下遊的炎帝部落以牛為圖騰。東夷部落自認為是神鳥的後代,南方的三苗部落奉女媧為始祖,便以蛇為圖騰。
經過無數次的戰爭,黃帝部落使以熊、貔、貅、虎等野獸為圖騰的氏族歸自己所有,海打敗了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緊接著又打敗炎帝部落,佔領了整個黃河流域,一統中原,成為黃河流域最大的部落聯盟首領。
非常罕見的戰國龍
為了給炎帝報仇,炎帝的後代與黃帝之孫顓頊(zhuān xū)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但最後以失敗告終,被統一到黃帝後裔的部落聯盟中。雖然諸多聯盟都被黃帝和他的後裔統一,但各自都有自己的圖騰,不便於管理。但是獨尊某個圖騰,勢必會引起其他部落的不滿。
經過再三考慮和權衡,最後想出了一個折中的好辦法,將黃帝部落的熊或雲、炎帝部落的牛或火、共工氏的水、三苗的蛇,還有其他部落的鷹、豬、鹿等特徵,加以融合通融,便形成了龍圖騰的雛形。所以龍集多種動物特徵於一身,可以騰雲駕霧、有牛耳、可以噴火、主宰水、有蛇的鱗片和尾巴,還可以繁衍生九子。
華表上的雲紋龍
最終構成了部落聯盟共同的圖騰—龍:蝦眼、鹿角、牛耳、狗鼻、鯰須、獅鬃、蛇尾、魚鱗、鷹爪。並且約定大家都只能信仰這一共同圖騰,從而為將來的和平相處奠定了宗教基礎。
後經歷代延續,龍便是受人崇拜、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神物。到後來歷代皇帝自稱龍子,龍成為帝王皇權的象徵。上下數千年,龍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徵。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龍就成了中華民族的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