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科睿唯安發布了2020年"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全球60多個國家的6167位來自各領域的高被引科學家入榜。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內地上榜人數繼續激增,入選科學家從2019年的636人次(佔比10.2%)上升到今年的770人次(佔比12.1%),連續兩年蟬聯第二大"高被引科學家"所在地區。其中,南開大學共12人次入選,表現亮眼。
"高被引科學家"名單根據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11年期間所發表的高被引論文數量,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21個領域以及跨學科中遴選出6000多名科學家。遴選方法憑藉科睿唯安科學信息研究所文獻計量專家所進行的數據分析,利用InCites™和ESI™,按照基於學術論文發表數量和Web of SCIence™引文數據的科研績效指標和趨勢數據專門制定。入榜這份備受期待年度名單的科學家在過去十年間均發表了多篇高被引論文,被引頻次在Web of Science™中位於同學科前1%,彰顯了他們在同行中的重要學術影響力。
南開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了文理並重、基礎寬厚、突出應用與創新的辦學特色。近年來,學校開拓創新、勇攀高峰,在科研學術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2018年以來,曹雪濤院士團隊、饒子和院士團隊、陳永勝教授團隊等相繼在《Science》《Nature》《Cell》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張偉平院士成果發表於國際頂級數學期刊《Annals of Mathematics》。陳軍院士團隊在先進電池材料領域、陳悅教授在原創抗癌新藥領域獲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同時,多項科研成果應用於生物克隆、航空航天、環境保護、人工智慧等眾多領域。特別是近十年,SCI收錄論文篇均被引用次數在全國高校中保持第一。
2019年,南開團隊完成的"面向能源轉化與存儲的有機和碳納米材料研究"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智能工業起重機關鍵技術與系統集成"成果入選"2019中國智能製造十大科技進展";南開團隊攻克鈮酸鋰材料微加工世界難題,研獲耐高溫抗極寒石墨烯"太空海綿",研製的超高容量鋰離子電池材料刷新該領域世界紀錄……此外,學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Science期刊論文3篇;12人次入選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SCI收錄論文累計篇均被引用次數23.68次,在全國高校位居第一。
今年以來,南開大學周其林院士領銜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項成果獲2019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展思輝教授長期從事環境汙染控制化學研究,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同時,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也獲得突破,根據《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顯示,在轉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額排名中,南開大學位居前十,其中獎勵個人現金和股份總金額居全國高校第四。此外,截至10月31日,學校今年已在N&S發表期刊論文5篇。
高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原始創新的主陣地。對高校而言,科研創新既要匯聚一批立足本土又具有國際水準的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形成有利於持續引領推動原始創新的人才梯隊,又要著力培養青年人才和未來人才,激發創新潛能。如今,作為新百年的頂層戰略和發展引擎,南開大學已全面啟動"4211卓越南開行動計劃"——實施"文科振興、理科提升、工科攀登、生醫發展"四大計劃,構建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兩大獎勵體系,建設10個交叉科學中心,打造10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旨在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學術前沿,構建科研創新的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大格局、大舞臺。
歡迎關注"南開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
本文素材來自:軟科、南開大學官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