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南開大學陳永勝教授團隊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21-03-01 南開大學

陳永勝教授(左三)

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領銜完成的「面向能源轉化與存儲的有機和碳納米材料研究」項目(主要完成人:陳永勝、萬相見、黃毅、田建國、王成揚)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柔性特徵和該研究工作的主要結果


有機太陽能電池是解決環境汙染、能源危機的有效途徑之一,其在質輕、柔軟、半透明、可大面積低成本印刷、環境友好等方面都遠遠優於傳統太陽能電池,被認為是具有重大產業前景的新一代綠色能源技術。如果能夠利用地球上最豐富的元素——碳為基本原料實現高效、低成本、綠色無汙染的能源技術,將對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難題具有重大意義。

十幾年來,陳永勝研究團隊圍繞高性能能源轉化和儲存有機與碳納米功能材料開展了系統研究,提出了具有確定分子結構的寡聚光伏材料和具有石墨烯本徵性質的三維交聯石墨烯體相材料的設計理念,設計發展了多種新型有機光伏、碳納米及高分子複合材料;系統研究了分子單元、骨架構建、連接方式等對材料性能的影響,闡明了相應的結構——性能關係;獲得了多種高效新材料,構築了多個系列的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及能量存儲與轉化器件,並多次刷新了有機光伏領域的光電轉換效率記錄,率先實現了石墨烯在能源存儲和轉化器件中的應用。

實驗人員展示有機太陽能電池柔性特質

該項目8篇代表性論文分別發表在Nature Photon., J. Am. Chem.Soc., Adv. Mater.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SCI他引共計4221次,全部入選ESI高被引論文,單篇最高SCI他引1237次。多年來,陳永勝研究團隊圍繞該課題方向持續展開科技攻關,最近又在有機太陽能方面獲得了重大突破,實現了目前該領域最高的能源轉化效率,達17.3%,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這些工作為高效新型能源材料的設計開發與應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和新的方向。

據悉,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78個項目和7名科技專家,合計285項(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頒予劉永坦院士和錢七虎院士。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3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7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3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技合作獎5人,授獎總數比2017年增加5項。

來源:南開大學新聞中心新媒體中心

記者:吳軍輝

通訊員:李培新

攝影:吳軍輝

編輯:張宇

審校:馬超


相關焦點

  • 南開大學真的沒落了嗎?來看看這些年獲得的自然科學獎
    此獎項分別設立一等獎和二等獎。2015年1月,南開大學卜顯和教授負責的項目「配位聚合物構築與結構性能調控」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配位聚合物是一類新型的無機有機雜化材料,新型配位聚合物的可控合成、結構性能調控及功能化是該領域主要的研究難點與核心科學問題。
  • 領跑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 ——訪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得...
    本報記者 陳欣然 通訊員 吳軍輝  日前,陳永勝團隊「面向能源轉化與存儲的有機和碳納米材料研究」項目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十幾年來,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陳永勝團隊始終致力於碳納米材料、有機功能材料及其在能源轉化與存儲等方面的研究。他們開發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光電轉化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紀錄。
  • 2020年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南開大學12人次入選
    饒子和院士團隊、陳永勝教授團隊等相繼在《Science》《Nature》《Cell》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張偉平院士成果發表於國際頂級數學期刊《Annals of Mathematics》。陳軍院士團隊在先進電池材料領域、陳悅教授在原創抗癌新藥領域獲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同時,多項科研成果應用於生物克隆、航空航天、環境保護、人工智慧等眾多領域。特別是近十年,SCI收錄論文篇均被引用次數在全國高校中保持第一。
  • 2020年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南開12人次入選
    南開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了文理並重、基礎寬厚、突出應用與創新的辦學特色。近年來,學校開拓創新、勇攀高峰,在科研學術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 南開大學團隊研獲高性能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
    (記者 吳軍輝)11月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刊發了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介紹了他們在柔性透明電極與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獲得的突破性進展。
  •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辣椒素減肥降壓有奇效
    核心提示:辣椒素能有效改善血管功能及降低血壓——這是祝之明帶領團隊研究出的成果。圖為祝之明在頒獎大會上  辣椒素能有效改善血管功能及降低血壓——這是祝之明帶領團隊研究出的成果。在長期的科研中,他和團隊發現,西南地區高血壓和肥胖的患病率明顯低於北方,這和北方居民膳食較鹹、攝鹽量較高,而西南地區居民喜愛吃辣椒食物這一現象有很大關係。從2003年開始,他們盯上了小小的「辣椒」,側重研究辣椒中的辣椒素對心血管代謝的影響及其機制。
  • 南開大學周其林團隊獲自然科學一等獎,憑什麼?
    2020年1月10日,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領銜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也是本年度唯一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項目。對普通人來說,不就一個反應嘛,憑什麼獲得這個獎。
  • 復旦大學教授周鳴飛領銜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在化學教科書和字典中,都附有一張「元素周期表」,這張表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今天上午揭曉的一項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來自復旦大學周鳴飛團隊的「瞬態新奇分子的光譜、成鍵和反應研究」,就是這般珍貴。  前進「一小步」  氧化態是化學中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亦是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的重要基礎。它是元素的固有性質,能夠反映元素在化合物及反應過程中得失電子的能力。
  • 南開大學陳永勝教授:有機太陽能電池,綠色能源未來的新選擇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斷言,「太陽是萬物之母,能源之『源』。每時每刻抵達地球的太陽光能量若能被利用萬分之二,即可滿足目前人類社會的全部能源需求。」也正因為如此,陳永勝教授和他的團隊將自己的科研使命濃縮為一句話——「向太陽要能源」!
  • 南開科研成果《Science》發表 刷新有機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最...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吳軍輝)記者獲悉,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領銜的團隊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獲突破性進展。他們設計和製備的具有高效、寬光譜吸收特性的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和器件,實現了17.3%的光電轉化效率,刷新了目前文獻報導的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世界最高紀錄。
  • 江蘇金湖籍科學家賈金鋒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原標題:金湖籍科學家賈金鋒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金湖籍量子材料科學家賈金鋒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王滬寧為其頒獎。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
  • 南開團隊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獲重大突破 光電轉化效率達12.7%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吳軍輝)近日,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團隊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利用寡聚物材料的互補吸光策略構建了一種具有寬光譜吸收特性的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實現了12.7%的光電轉化效率,這是目前文獻報導的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最高記錄。
  • 南開大學周其林團隊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來自南開大學的周其林、謝建華、朱守非以及王立新團隊,憑藉「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榮獲今年唯一一個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高選擇性、高效率、適用範圍廣的手性催化劑成為周其林和其團隊的目標,經過20年的潛心研究,他們設計發展了一類全新的手性螺環配體骨架結構,在此基礎上合成了系列手性螺環催化劑。手性螺環催化劑,不僅選擇性高,效率也非常高,成為為數不多的一類「優勢手性催化劑」。比如在酮化合物的不對稱氫化中,手性螺環銥催化劑的催化轉化數達到了455萬,是目前「最高效的手性分子催化劑」。
  • 斬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所百年名校的2019年突破連連!
    前幾天,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再次迎來了新得主。1月除了斬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外,南開大學作為合作單位完成的「固體催化劑結構缺陷調控方法和機理研究」項目和「基於脊柱脊髓損傷流行病學及微環境理論的診療體系建立與臨床應用」項目還分別獲得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北京農學院科研成果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北京農學院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沈元月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脫落酸調控非呼吸躍變型果實成熟的生理及分子機制」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該獎項的獲得填補了學校在自然科學獎領域的空白,表明學校在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達到同類研究國際先進水平。   據悉,2019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首次分設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共154項成果獲獎。
  • 周總理:我是愛南開的!
    改革開放以來,南開大學煥發青春活力。1980年以後,南開大學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利用老專業基礎好的優勢,建立了一批新的專業和研究機構。到80年代中後期,南開大學發展成為一所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生命科學、管理科學及藝術等多學科的綜合大學。
  • 重磅!首屆首獎!南京大學周志華教授獲2020「CCF-ACM人工智慧獎」
    重磅!首屆首獎!「大牛」,是國際人工智慧大會創立以來的首位華人主席,同時入選與人工智慧相關的五大國際主流學會的「大滿貫」會士,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獲得者……在人工智慧的「江湖」,流傳著很多他的科研「傳說」。
  • 最近,南開人又取得了哪些科研突破?
    這項發現來自於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藥學院、功能高分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劉遵峰教授團隊與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達拉斯分校教授、南開大學楊石先講座教授雷·鮑曼(Ray H.Baughman)團隊的合作研究。劉遵峰、雷·鮑曼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開大學為論文第一單位。
  • 浙工大這一團隊項目榮獲浙江省自然科學...
    多年來,浙江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陳勝勇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場景目標運動狀態的視覺分析方法研究。7月17日,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傳來喜報:「視覺系統中的目標物運動狀態分析」項目榮獲浙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