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金湖籍科學家賈金鋒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20-12-03 人民網江蘇頻道

原標題:金湖籍科學家賈金鋒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金湖籍量子材料科學家賈金鋒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王滬寧為其頒獎。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賈金鋒教授1966年3月出生於金湖,1983年於金湖中學考入北京大學,1987年從北京大學物理系博士畢業。先後在日本和美國工作5年,之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03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9年被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為教授,2000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9年7月被上海交通大學特聘為教授,現任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賈金鋒還是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第十七屆委員會委員。

  賈金鋒教授現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等)的製備與表徵;低維納米結構的生長,以及量子效應對低維納米結構電子態和物性的影響;表面/界面原子結構/電子結構/化學性質、及有機生物分子在表面的吸附等。主要研究手段包括分子束外延、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譜、高/低能電子衍射、角分辨光電子能譜等。在SCI收錄的雜誌上發表文章160多篇。他在金屬薄膜的製備和其中量子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證明了量子阱態對超導等物性的影響,成功實現了本徵拓撲絕緣體Bi1-xSbx、Bi2Te3、Sb2Te3和Bi2Se3薄膜的外延生長,觀察到了具有拓撲性質的電子態隨薄膜厚度的演變,並研究了表面態形成的量子幹涉條紋和朗道能級。

  賈金鋒教授榮獲如此高的榮譽,也是金湖人民的驕傲。11日下午3時許,記者來到賈金鋒教授二姐賈金紅家中,此時,賈金紅正和她的一家人回放10日晚央視一套7點的《新聞聯播》節目。見到記者,賈金紅興奮地打開話匣子,她告訴記者,賈金鋒小時候聰明好學,對課本知識從不死記硬背,都是靈活應用,尤其是喜好理科,最終如願以償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成為一名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這次能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尤其是昨晚從電視上看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為他頒獎,全家人都非常開心,為他感到驕傲和自豪。「你看,我弟弟就坐在前排,整條新聞中,我弟弟就出現5次畫面!」指著電視屏幕,賈金紅喜不自禁。

  看完新聞,賈金紅一家人餘興未盡,賈金紅還通過微信和弟弟賈金鋒視頻,表達家人對他的祝福。

  記者乘機採訪賈金鋒教授。通過視頻對話,賈教授表達了黨中央、國家領導人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對科技人才的尊重和培養,使他們倍受鼓舞。他及他的團隊將繼續全身心投入科研,造福社會。賈教授說:「我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後,首先最想表達的是感謝國家,感謝國家對我們科學家的關心和支持,讓我們能為國家做點貢獻。其次要感謝培育我的金湖人民,感謝金湖中學的老師們,對我的教育和培養。賈金鋒教授也對家鄉的發展提出了建議:期望我們的家鄉發展越來越美好,越來越現代化,讓家鄉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這種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需要更加重視教育,讓更多的家鄉子弟能夠受到非常好的培訓和教育,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賈金鋒表示,在國家科技創新的路上,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再接再厲。通過我和團隊的努力,在科技創新上,趕超美國等西方先進的國家。通過我們幾代人的努力,讓我們國家在2050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夢想,讓我們國家屹立於世界之巔。(顧仕權)

(責編:張妍、張鑫)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賈金鋒、嚮導教授入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近日,2020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增選結果揭曉,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賈金鋒、嚮導兩位教授名列其中。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6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13年全球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獲獎人);2011年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2004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三獲獎人);2003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997年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等重要獎項。
  •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辣椒素減肥降壓有奇效
    核心提示:辣椒素能有效改善血管功能及降低血壓——這是祝之明帶領團隊研究出的成果。圖為祝之明在頒獎大會上  辣椒素能有效改善血管功能及降低血壓——這是祝之明帶領團隊研究出的成果。
  • 復旦大學教授周鳴飛領銜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在化學教科書和字典中,都附有一張「元素周期表」,這張表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今天上午揭曉的一項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來自復旦大學周鳴飛團隊的「瞬態新奇分子的光譜、成鍵和反應研究」,就是這般珍貴。  前進「一小步」  氧化態是化學中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亦是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的重要基礎。它是元素的固有性質,能夠反映元素在化合物及反應過程中得失電子的能力。
  • 各高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情況!清華、復旦、南開獲一等獎
    各高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各獲1項一等獎】 眾所周知,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代表著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榮譽。 那麼在十三五期間,國內各個高校在國家自然科學獎方面的表現情況怎麼樣?
  • 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院士逝世,曾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成果二等獎
    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院士逝世,曾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成果二等獎  Connor Feng • 2020-05-21 11:48
  • 中科院院士薛其坤任南科大校長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薛其坤1962年12月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光學系雷射專業,198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此後先後在日本、美國學習和工作,1999年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他從2005年起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2013年起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 北京農學院科研成果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北京農學院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沈元月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脫落酸調控非呼吸躍變型果實成熟的生理及分子機制」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該獎項的獲得填補了學校在自然科學獎領域的空白,表明學校在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達到同類研究國際先進水平。   據悉,2019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首次分設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共154項成果獲獎。
  • 中國地震局張培震院士團隊獲得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8年1月8日,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張培震院士、鄭德文研究員、鄭文俊研究員、張會平研究員、王偉濤副研究員等完成的「青藏高原及東北緣晚新生代構造變形與形成過程」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螢光染料識別響應調控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呂東光 劉萬生報導) 1月10日,在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大連理工大學彭孝軍、段春迎、樊江莉、何成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成果「螢光染料識別與響應調控的理論與應用基礎研究
  • 北科生物參與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20年1月10日,國務院在北京舉行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這是科技界一年一度的盛宴,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是黨和人民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褒獎。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風溼免疫科孫凌雲,張華勇,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胡祥、鼓樓醫院王丹丹、北科生物劉沐芸、江蘇大學許文榮等共同完成的成果「異體間充質幹細胞治療難治性紅斑狼瘡的關鍵技術創新與臨床應用研究
  • 中科院公布增選院士初步候選人名單 江蘇11人入圍
    交匯點記者注意到,在這個初選名單中,來自江蘇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有11人。其中,東南大學有4人入選,南京大學有3人入選,蘇州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各有1人入選。  江蘇入選者年齡最長者60周歲,最小者51周歲  江蘇入圍者名單中,均在50周歲以上,平均年齡為55周歲。
  • 調控電磁波於股掌之間丨瑞中校友何瓊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日前,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公布2019年度國家科技獎獲獎名單。瑞安中學校友何瓊憑藉參與「超構表面對電磁波的調控」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上海交大12位學者入選2018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榜單
    賈金鋒1987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92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獲博士學位。曾獲2014年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提名獎,2014年第五屆中國僑界(創新成果)貢獻,2013年全球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獲獎人);2011年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2005年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2004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三獲獎人);2003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01-2002中國科學院「重大創新貢獻團隊」獎;1997
  • 2020國家「三大獎」初評揭曉,四川4個項目擬評二等獎
    今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正式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初評結果。本年度初評通過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專用項目另行公布。
  • 中組部、人社部等聯合表彰,江蘇這位教授獲重要榮譽!
    黃豔利是中國礦業大學礦業工程學院教授、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江蘇特聘教授、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江蘇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江蘇省青藍工程骨幹教師、孫越崎青年科技獎獲得者,長期從事充填開採與巖層控制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面上等國家級項目4項,企業技術創新項目10餘項,在《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南工郭凱教授主持完成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中國江蘇網1月11日訊(記者 郭蓓 通訊員 楊芳)化工是物質轉化的最主要的方式,其生產的能源、材料、醫藥及各類精細化學品已成為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但傳統化工過程中,反應工藝以間歇式偏多,裝備體積龐大,反應及分離的效率不高,排放嚴重;操作不當極易造成安全及毒害事故。
  • 刷新相關化學常識 復旦大學教授周鳴飛領銜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今天上午揭曉的一項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來自復旦大學周鳴飛團隊的「瞬態新奇分子的光譜、成鍵和反應研究」,就是這般珍貴。前進「一小步」氧化態是化學中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亦是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的重要基礎。它是元素的固有性質,能夠反映元素在化合物及反應過程中得失電子的能力。100多年來,實驗已知所有化學元素最高氧化態為+Ⅷ價。
  • 湖大8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
    其中,主持完成的2項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參與完成的2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