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濱,白河之津,巍巍南開,日新月異。南開大學坐落於中國北方最大的開放城市——天津市,是教育部直屬的重點綜合性大學。為求教育救國,嚴修與張伯苓於1919年建立南開大學,敬愛的周總理正是第一批學生之一。巍巍南開允公能,百年風華日更新,本期推送,讓我們走進這所百年名校的輝煌歷程——
何來南開大學?
1919年9月25日,南開學校大學部舉行第一屆開學典禮,"南開最好的學生",敬愛的周總理正在這一天入學南開。自1919年創建以來,南開大學與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有許多不平凡的經歷。
1919年9月25日,南開大學開學,共招收學生96名,周總理是首期學生之一(後排左一為周總理)
建立之初,在嚴修先生和張伯苓校長的多方努力下,南開大學得到了發展。抗日戰爭時期,南開熱血兒郎紛紛投入火熱的抗日救亡學生運動中去。1937年7月,天津淪陷之後,因師生激烈抗日,南開大學被日軍炸毀,校園幾乎被夷為平地。老校長張伯苓說,"被毀者為南開之物質,而南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益奮勵"。
1937年7月29日、30日,侵華日軍連續兩天對南開大學進行狂轟濫炸。圖為被炸後的秀山堂殘跡。
此後,被譽為"學府北辰"的南開大學被迫南遷,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湖南長沙成立臨時大學,繼而再遷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校門
1946年5月4日,聯大全校師生舉行結業典禮,西南聯大正式結束,三校復員北歸。"聯合大學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
1946年4月9日,教育部宣布南開大學改為國立,張伯苓任校長。從此,南開大學開始了國立時期。復校後設文學院、理學院、政治經濟學院和工學院,計16個系,另設有經濟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及邊疆人文研究室。
1946年10月17日,南開大學在天津八裡臺原址舉行復校典禮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南開大學開始了新的歷程。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南開大學的發展,周總理於1951年、1957年和1959年三次回母校視察。毛主席為南開親筆題寫校徽並來校考察。
1951年2月24日,周總理視察南開大學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南開大學由一所學科比較齊全的大學變成了一所文理學科綜合性大學,設有14個系,3個專修科。
改革開放以來,南開大學煥發青春活力。1980年以後,南開大學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利用老專業基礎好的優勢,建立了一批新的專業和研究機構。到80年代中後期,南開大學發展成為一所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生命科學、管理科學及藝術等多學科的綜合大學。
1995年,南開大學入選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00年,南開大學被列入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17年,南開大學成功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名單。
何為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的百年歷史令人振奮,那如今南開大學坐落何處?南開大學位於"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城市之一的天津市。學校佔地445.19萬平方米,位於南開區的八裡臺校區、位於海河教育園區的津南校區,以及位於濱海新區的泰達校區,構成了"一校三區"的辦學格局。這裡有濃鬱的人文氣息,也有美麗的校園風景,更能感受到愛國奉獻的文化氛圍。春梨夏荷秋桐冬雪,各有一番韻味。
從八裡臺校區南門進入,就能看到南開傑出校友周總理塑像佇立在主樓前。這裡是南開園的"地標"。
思源堂是南開大學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始建於1923年,是南開園在日軍炮火轟炸後的僅存建築,歷經近百年風雨,至今仍在正常使用。這裡有著"一堂課換來一座樓"的故事,來到思源堂,感受南開百年滄桑。
老圖書館建成於1958年,這裡自帶"復古濾鏡",電風扇、書架、門匾、檯燈、木質文檔盒……時光仿佛在這裡沉澱。
南開大學曾有一口老校鍾置於思源堂西側,1937年日軍佔領南開大學後,毀掠該鐘。1997年7月,為銘記歷史,勵志未來,南開大學重新鑄造校鍾。凝重古樸的校鍾訴說著一段南開慘痛的歷史,更彰顯著南開人自強不息、愈挫愈勇的奮鬥精神。
南開大學大通學生中心位於津南校區中軸線東側,形似一朵盛開的海棠花,寓意著青春的豔英之氣,在磚紅色主色調的校園內,銀白色調的大通學生中心更是別具特色。
津南校區的"地標"——圖書館,這是一座獲得中國建築行業最高獎"魯班獎"的建築。在圖書館頂樓,可將津南校區風景一覽無餘。
南開大學地處北國,虎踞津門。小引河、馬蹄湖、新開湖點綴下的南開校園多了一份北方高校少有的清新和靈動。校園中道路寬敞,植物繁茂,現代化氣息濃鬱。在近年來發展迅猛的天津市,南開鬧中取靜,依然保持著濃厚的文化氣氛。嚴謹勤奮的師生與美麗靈秀的校園,南開大學確實是一個讀書學習的寶地。
何成南開大學?
如今的美麗靈秀的南開校園,背後是無數先輩們負重前行的血淚歷程。這是一所誕生於民族危亡之際的大學。"勿志為達官貴人,而志為愛國志士。"建校以來,有名可考的南開英烈就有36位。
1922年8月,陳鏡湖(左)和同鄉杜真生考入南開大學,此為開學第一天二人合影留念照
西南聯大師生歡送從軍學生
南開從來不是因其大、因其顯、因其盛而聞名,而在於其群賢匯聚,英才輩出。百年來,一批批著名學者以其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紮實學識和仁愛之心,影響著一代代南開學子。數十萬懷抱曠遠的俊逸英才,從南開園走向五湖四海。
1919年9月25日,南開大學正式開學,首期招收96名學生,周總理就是其中之一。周總理將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與人民,老校長張伯苓曾多次稱他是"南開最好的學生"。"我是愛南開的",在給留日南開同學寫信時,周總理曾這樣說道。如今,在南開大學八裡臺校區馬蹄湖的湖心島上,屹立著一座1979年落成的白色大理石紀念碑,紀念碑上正鐫刻著這句話,已經成為南開人的集體記憶。
曹禺,現代話劇之父。他是中國現代戲劇的泰鬥,戲劇教育家。1934年曹禺的話劇處女作《雷雨》問世,在中國現代話劇史上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它被公認為是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誌,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郭永懷,兩彈一星榮譽勳章獲得者,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郭永懷長期從事航空工程研究,發現了上臨界馬赫數,發展了奇異攝動理論中的變形坐標法,即國際上公認的PLK方法,倡導了中國高速空氣動力學、電磁流體力學和爆炸力學等新興學科的研究。擔負國防科學研究的業務領導工作,為發展中國核彈與飛彈等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吳大猷,中國物理學之父。他畢生獻身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世界物理學界享有盛譽。在原子和分子的一般理論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兩項研究為後來的工作開闢了道路,一項是關於重原子f態的計算,另一項是閉殼層電子激發態的計算。
劉東生,著名地質學家,被譽為"黃土之父"。畢生從事地球科學研究,平息170多年來的黃土成因之爭,建立了250萬年來最完整的陸相古氣候記錄,近60年從事地學研究中,在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地質學、青藏高原與極地考察等科學研究領域中,特別是黃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創立了黃土學,帶領中國第四紀研究和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躋身於世界領先行列。
……
先賢們的成就光輝奪目,現今的無數南開人也在砥礪前行,在各自的工作和學習崗位銳意進取,努力譜寫新的篇章。
周其林團隊,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研究成果,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2019年,"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是三大獎中分量最重的一項,歷史上該獎項曾多次空缺。
陳軍團隊,開展先進電池材料與技術研發,為能源清潔高效利用、低碳節能減排發展做出貢獻。
陳永勝團隊,在碳納米材料、有機功能材料及其能源轉化與存儲等領域持續展開領先國際的研究。2019年,"面向能源轉化與存儲的有機和碳納米材料研究"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方勇純團隊,研究成果"智能工業起重機關鍵技術與系統集成"入選"2019中國智能製造十大科技進展"。團隊技術獲得學界和業界廣泛認可,榮獲被譽為"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的"吳文俊人工智慧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葉嘉瑩,中國古典文學權威學者,是推動中華詩詞在海內外傳播的傑出代表,在我國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被譽為"當代古典詩詞研究領域的第一人"。如今葉先生已成為在海內外傳授中國古典詩詞時間最長、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華人學者。
南開大學在2007—2018年以第一單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獲國家教學成果獎46項,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3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5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7門,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中國青年科技獎2項,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累計入選20篇。2019年,南開學者團隊以第一完成單位在Science上發表研究論文3篇。2008—2017年南開大學被SCI收錄的論文累計被引用篇數13069篇,累計被引用次數246598次,被引用次數排名第16位;篇均被引用次數18.87次,在全國累計被引用次數較多的高校中位居第一。
你是中國人嗎?是。
你愛中國嗎?愛。
你願意中國好嗎?願意。
願祖國繁榮富強。
老校長張伯苓這響徹雲霄的"歷史三問",是歷史之問,更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南開人會一代一代的問下去,答下去。南開之事業無止境,南開之發展無窮期。
從南開窪奠基"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到八裡臺"知中國,服務中國";從日寇毀校到被迫南渡,在西南邊陲剛毅堅卓、弦歌不輟;從北歸復校艱難重建,到迎來新中國誕生建設新南開;從社會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大潮中探索培育英才;從改革開放新時期科教興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創建"雙一流"高校,南開大學的發展始終與國家民族命運緊相聯,與時代社會的發展相偕行。
百年南開,永遠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