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有效抑制ATP-檸檬酸裂解酶的變構機制

2021-01-18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An allosteric mechanism for potent inhibition of human ATP-citrate lyase」的文章,研究人員對ATP-檸檬酸裂解酶(ACLY)的三維結構進行了解析,闡明了在抑制劑作用下的變構機制,為通過該分子靶標治療腫瘤奠定了基礎。

  ATP-檸檬酸裂解酶是一種ATP依賴性的中心代謝酶,負責催化檸檬酸和輔酶A(CoA)分別轉化成草醯乙酸和乙醯輔酶A。乙醯-CoA對脂肪酸代謝、膽固醇的生物合成、蛋白質乙醯化和異戊烯化等生化過程至關重要。由於許多癌細胞的增殖取決於ACLY的活性,因此ACLY是抗癌藥物作用的重要靶點。此外,ACLY也是抗血脂障礙和肝細胞脂肪變性的靶標。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許多ACLY抑制劑,但大部分活性較弱。研究人員對低抑制劑量的小分子抑制劑進行了研究,並通過冷凍電鏡確定了抑制劑NDI-091143與人全長ACLY同型四聚體相互作用時的結構特徵,發現了全新的抑制機制。該化合物的結合位點主要位於檸檬酸結合位點旁的疏水性變構空腔中。NDI-091143與ACLY結合後,通過較大的構象變化,間接破壞酶與檸檬酸的結合,該結合作用模式解釋了此類化合物結構與活性的關係。該變構位點的闡明極大地增強了ACLY的「可藥性」,使ACLY成為更具吸引力的腫瘤治療靶標,為開發新的ACLY抑制劑提供理論依據。(摘譯自Nature, Published: 3 April 2019)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發現果膠裂解酶防治棉花黃萎病效果好
    南京農業大學等發現果膠裂解酶防治棉花黃萎病效果好   本報訊(記者王方)近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唐燦明、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朱荷琴團隊合作開展了棉花黃萎病生物防治機制研究,發現解澱粉芽孢桿菌中果膠裂解酶具有抑菌和誘導免疫雙重活性,對棉花黃萎病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發現果膠裂解酶對棉花黃萎病防治效果好
    由於棉花黃萎病是一種土傳維管束病害,多數化學農藥都不能被運輸到維管束部位,因此,目前國際上仍缺乏有效的化學防治措施。利用拮抗微生物進行病害防治,符合綠色農業發展的戰略需求,最具發展前景,也是農作物病害防治領域的研究熱點。
  • 研究發現果膠裂解酶對棉花黃萎病防治效果好—新聞—科學網
    由於棉花黃萎病是一種土傳維管束病害,多數化學農藥都不能被運輸到維管束部位,因此,目前國際上仍缺乏有效的化學防治措施。利用拮抗微生物進行病害防治,符合綠色農業發展的戰略需求,最具發展前景,也是農作物病害防治領域的研究熱點。
  • 科學家揭示絲氨酸-蘇氨酸激酶變構激活的起源
    科學家揭示絲氨酸-蘇氨酸激酶變構激活的起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2 11:48:52 美國布蘭代斯大學Dorothee Kern課題組揭示了絲氨酸-蘇氨酸激酶變構激活的歷史起源
  • 分子伴侶Hsp70輔助蛋白摺疊變構調節方式的解析
    :1/4266 2015年9月18日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了分子伴侶Hsp70輔助蛋白摺疊的變構調節的機制研究。
  • 劉劍峰團隊解析鈣離子敏感受體的變構調節機制
    在病人中已經發現了眾多鈣離子敏感受體的遺傳突變和自身抗體,這些異常會導致多種相關的代謝紊亂病症。目前市面上僅存在三種靶向鈣離子敏感受體的藥物,但仍不足以滿足治療相關疾病的需求。鈣離子敏感受體屬於C族G蛋白偶聯受體,與同族的代謝型穀氨酸受體、B型γ-氨基丁酸受體和I型味覺受體同源性較高。除去所有G蛋白偶聯受體共同擁有的七次跨膜結構,C族受體在胞外存在一個較大的捕蠅草結構域。
  • 科學家發現SIRT6激動劑可抑制肝癌增殖
    科學網報導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張健課題組與陳國強課題組合作發現了SIRT6的首個具有功能的變構激動劑MDL-800,並初步證實了SIRT6激動劑可以通過阻斷細胞周期來抑制肝癌增殖,研究為SIRT6作為新靶標的確認提供了證據,也為該靶標藥物開發提供了優質的先導化合物基礎。10月29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化學生物學》。
  • 研究揭示蛋白酶體在泛素鏈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識別機制
    研究揭示蛋白酶體在泛素鏈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識別機制 2019-03-18 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綜上,該研究揭示了K48-Ub4泛素鏈結合對於蛋白酶體的變構調節作用,發現了泛素鏈與完整蛋白酶體獨特的結合模式,並提出了新的泛素傳遞機制,進而揭示了泛素鏈結合在引發蛋白酶體底物降解過程中的調節機制,並為探索蛋白酶體降解泛素化底物缺陷而引起疾病的診療手段提供理論基礎
  • 科學家發現表觀遺傳靶標SIRT6激動劑可抑制肝癌增殖—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表觀遺傳靶標SIRT6激動劑可抑制肝癌增殖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張健課題組與陳國強課題組合作發現了SIRT6的首個具有功能的變構激動劑MDL-800,並初步證實了SIRT6激動劑可以通過阻斷細胞周期來抑制肝癌增殖,研究為SIRT6作為新靶標的確認提供了證據,也為該靶標藥物開發提供了優質的先導化合物基礎。
  • Diabetes:華人科學家發現AMPK抑制血管炎症分子機制
    2015年4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 -- 近日,來自美國的華人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Diabetes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AMPK抑制炎症過程主要是通過對STAT1信號途徑的抑制實現的,同時這一過程依賴於磷酸酶
  • 癌基因蛋白Ras變構動力學機制揭示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龍冬教授課題組運用液體核磁共振波譜方法,在癌基因蛋白Ras活性態變構動力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
  • . | 「光學鑷子」助力研究蛋白變構的分子機制
    因此作者利用了光學鑷子技術,結合拉伸分子動力學(steered molecular dynamics, SMD)來研究環磷酸腺苷cAMP與cAMP依賴的蛋白激酶A(PKA)之間的通信機制。       作者首先發現,當cAMP存在時,分離2種CNB會需要更大的力,且蛋白重摺疊需要的時間也大大縮短,說明cAMP賦予了CNB更多的穩定性。
  • 中美科學家成功闡明薑黃素有效抑制癌症進展的分子機制
    2018年7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以及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利用X射線晶體學及激酶抑制劑特異性分析技術成功揭示了薑黃素如何在原子水平下結合激酶雙特異性酪氨酸調節激酶
  • 科學家發現飯後抑制脂肪合成機制:都可以光吃不胖?
    據外媒報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新研究說,發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可在進食後數小時內抑制體內脂肪合成的機制。一般情況下,我們進食後身體就會進入快速的新陳代謝階段,而這一過程就是脂肪合成的過程,即肝臟開始將食物轉化為脂肪儲存在全身。
  • 中國科學家團隊發現新型PGAM1抑制劑HKB99強效抑制非小細胞肺癌
    PGAM1變構抑制劑HKB99,可以抑制非小細胞肺癌的腫瘤生長。研究團隊先前發現PGMI-004A是PGAM1的強抑制劑,在本次研究中發現PGMI-004A的三氟苯基部分與底物3-PG重疊,這解釋了PGMI-004A對3-PG的部分競爭機制。但是由於3-PG是表達豐富的代謝產物,競爭性抑制PGAM1本身可能會削弱PGAM1抑制劑的功效。
  •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藥物能在體外有效抑制新型...
    我國科學家在抑制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藥物篩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廣譜抗病毒藥物瑞得西韋(Remdesivir),以及抗瘧疾和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磷酸氯喹(Chloroquine),能在體外有效抑制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相關實驗數據發布在《自然》旗下的《細胞研究》上[1]。
  • 蘇氨酸磷酸裂解酶三種狀態的晶體結構
    該文章報導了蘇氨酸磷酸裂解酶SpvC三種狀態的晶體結構,以及對此類酶家族的生化分析和酶學機制的闡述。 沙門氏菌的致病蛋白SpvC屬於一種全新的被稱為蘇氨酸磷酸裂解酶的蛋白酶家族一員。蘇氨酸磷酸裂解酶可以特異性的識別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激活位點的磷酸化蘇氨酸和酪氨酸(pTXpY)序列,並不可逆的去除磷酸化蘇氨酸的磷酸基團,使反應後的MAPK成為不可激活狀態。
  • 食品日記(四)之檸檬酸
    天然檸檬酸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天然的檸檬酸存在於植物如檸檬、柑橘、菠蘿等果實和動物的骨骼、肌肉、血液中。人工合成的檸檬酸是用砂糖、澱粉、葡萄等含糖物質發酵而製得的。很多種水果和蔬菜,尤其是柑橘屬的水果中都含有較多的檸檬酸,特別是檸檬和青檸——它們含有大量檸檬酸,在乾燥之後,含量可達8%(在果汁中的含量大約為47g/L)。
  • 德科學家發現對抑制細胞凋亡起決定作用的基因
    新華網柏林4月15日電 (記者劉向) 德國科學家日前表示,在C線蟲身上發現了對抑制細胞凋亡起決定性作用的基因,通過調控這個名為「SGK-1激酶」的基因,可大大延長C線蟲的壽命。  胰島素是一種具有很強代謝作用的激素,它控制著生物體內葡萄糖分解、吸收和產生能量的水平,在機體衰老過程中起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