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果蠅也有思考能力 不會衝動採取行動

2021-01-20 中國新聞網

研究發現果蠅也有思考能力 不會衝動採取行動
2014-05-27 16:23:29來源:羊城晚報作者:責任編輯:吳倩

  我們似乎說什麼也不會把「思考」這樣「高大上」的詞彙跟果蠅這種低等的動物聯繫起來,在人們的認知中,蒼蠅、蚊子這樣的動物的所有行為都是出於本能的。不過牛津大學的神經學家的一項研究將顛覆我們傳統的認識:果蠅也是會思考的。

  據外國媒體報導,權威的《科學》雜誌在5月23日刊發的一篇文章表明,果蠅和人類一樣,在遇到艱難的選擇時也會「三思而後行」。這項新發現是由牛津大學神經迴路和行為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實驗獲得的。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讓果蠅分辨兩種不同的味道,此前研究人員通過條件反射訓練讓果蠅躲避兩種氣味之中的一種。

  實驗開始進行,研究人員拿兩種氣味讓果蠅分辨,當兩種味道的濃度差別明顯時果蠅輕易地就能做出決定。但當兩種味道的濃度越來越接近時,果蠅則顯得模稜兩可,在做出判斷之前,果蠅花費大量的時間來收集有關氣味的信息,並且,果蠅的犯錯的次數也大大增加。這個實驗表明,果蠅的行為並非都出於本能。在做決定前收集信息被認為是具有較高智能的一個標誌,靈長類動物都具有此類行為。

  「不靠衝動採取行動被視為認知能力或智能的標誌。」格羅·米森伯克教授說,這項研究就是在他的實驗室進行的,「我們的研究表明,果蠅具有以前不為人知的驚人智力。」

  研究人員們還發現果蠅也具有一種名為FoxP的基因,這種基因活躍在它大約200個神經元上。就是這種基因和這些神經元主導著果蠅的思考過程。

  主導這項實驗的科學家沙米克·達斯古塔解釋說:「在做出決定之前,果蠅的腦迴路會像水桶打水一樣收集信息。一旦收集到的信息足夠的多,果蠅就會做出選擇。但如果果蠅的FoxP基因發育有缺陷,果蠅收集信息的能力就會大打折扣。」

  FoxP基因是一種跟認知能力相關的基因,果蠅的DNA鏈條上有一個FoxP基因,而人類則有四個此類基因。人類的FoxP1和FoxP2基因跟語言能力和認知發展密切相關。這種基因還跟掌握良好的運動能力有關,比如彈鋼琴時手指是否靈活。

  米森伯克教授說:「這是迄今為止簡單大腦中能進行認知活動的最明顯的證據。人們往往認為,昆蟲非常渺小,只能像機器人一樣對周圍環境的信號做出反應。現在,我們知道其實不是這樣。」(曉照)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果蠅求愛機制 有望提高家畜繁殖效率
    新華網東京2月10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研究人員10日在美國《神經元》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了果蠅的求愛機制。如果能證實脊椎動物也有類似的機制,就有可能以此提高家畜等的繁殖效率。  雄性果蠅和雌性果蠅的腦神經細胞種類不同。
  • 研究發現抑制動物午睡的基因 能根據外界溫度調節果蠅在白晝的行動
    研究發現抑制動物午睡的基因 能根據外界溫度調節果蠅在白晝的行動 來源:新華網 • 2019-05-13 16:28:35
  • 研究:果蠅空中運動控制能力強 超越F-22戰鬥機
    研究發現果蠅的翅膀每秒可以扇動200次中國網4月13日訊 據卡達半島電視臺網站4月11日報導,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系的科學家們發現,果蠅在空中的行動力比先進的F-22「猛禽」戰鬥機還優越。科學家們採用攝像機來觀測小果蠅在空中的行動,結果發現果蠅在空中能夠快速做出行動,並且迴避潛在的捕食者,這就像戰鬥機為了避免敵方所做出的反應。周五在《科學》雜誌發表的研究揭示了果蠅的敏捷性:它能夠在萬分之一秒內以驚人的速度改變飛行軌跡。研究人員同時使用3臺先進的攝像機,以每秒7500幀的速率記錄果蠅的運動,以解開這種小小的蟲子卓越的躲避與行動能力之謎。
  • 研究果蠅發現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心臟有影響
    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表明,在國際空間站(ISS)上度過了幾周的果蠅(大約一半的果蠅)對心臟的結構和生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果蠅是研究人類心臟的出奇的好模型。昆蟲在人類中發現的近75%的致病基因中,它們的管狀心臟反映了我們的早期版本——當我們在子宮裡時,這種基因從一個管狀物開始,然後發育成我們熟悉的四個腔室。幸運的是,果蠅也在很大程度上自我維持。果蠅在國際空間站期間所需的所有食物,都包含在為這項研究設計的特殊盒子裡,讓忙碌的太空人能夠專注於其他任務。
  • 研究發現雄性果蠅求偶失敗也會「借酒澆愁」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被異性拒絕的雄性果蠅也傾向於更多攝取含酒精的食物。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學術期刊《科學》上報告說,他們把雄性果蠅分別與不同種類的雌性果蠅放在一個容器裡。雌果蠅有的樂意尋找伴侶,有的則拒絕配對。等雄果蠅如願以償或遭受挫敗之後,研究人員把普通食物和含酒精的食物送到雄果蠅面前,觀察它們的偏好以研究果蠅的求偶行為和酒精攝取之間是否存在關聯。
  • 男人只會用下半身思考?每7秒就會有一次性衝動嗎?告訴你真相
    經常會聽到有人說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動物,他們每7秒就會有一次性衝動,也就是說一個男性除了每天睡覺的8小時,在醒著的16個小時內會有8200多次性衝動,而有科學家因為不相信而對此做研究調查,也得出這是一個不實際的理論。
  • 睡眠可以增加大腦的可塑性,科學家從果蠅的研究中驗證了這個事實
    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再次強調了睡眠對大腦的意義——進行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認為,睡眠是一種進化工具,增加大腦的可塑性,幫助動物去適應具有挑戰性的新環境。在這項研究中,來自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剝奪了果蠅的飛行能力後,他們發現這些果蠅是通過睡眠來適應無飛狀態的。
  • 科學網—果蠅研究揭開「吃」的奧秘
    科學家首次在動物中發現調控覓食行為的分子蟑胺
  • 科學家完成12種果蠅基因比較研究
    由一個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完成了12種相近果蠅的基因比較,該研究不僅為了解各種果蠅的進化鋪平了道路,還為探索基因組功能、幫助研究人員解開人類基因組秘密提供了有力工具。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 中國科學家:從果蠅研究向諾貝爾獎靠近
    但是對於一些中國科學家而言,小小果蠅不僅是科研生活的全部,還蘊藏著他們向諾貝爾獎靠近的希望。     正在此間舉行的「2006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劉力關於果蠅「視覺歸納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引起了包括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與會者的關注。     「果蠅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物型模型,是探索生命奧秘的萬能鑰匙。」劉力這樣向新華社記者介紹。
  • 果蠅「同性戀」也受社會因素影響
    果蠅是一種小昆蟲,但也有同性戀行為。日本東北大學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在實驗中證實,果蠅的同性戀行為不僅受遺傳因素影響,社會因素也發揮了很大作用。研究人員已知,如果果蠅體內的「無後」基因無法發揮作用,雄性果蠅就不會向雌性果蠅求愛,轉而追求同性。因此果蠅的同性戀行為被認為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
  • 俄美研究人員發現基因不完全突變利於果蠅存活
    新華網北京5月26日電(記者欒海)科學家以前已知道,果蠅的一種抑制腫瘤的基因完全突變很可能引發癌症。但俄美兩國研究人員不久前發現,如果這種基因僅僅突變「一半」的話,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果蠅存活。  動物細胞內的絕大多數基因都有兩個副本,分別來自其父母。
  • 果蠅如何看到顏色?研究發現工作方式類似人腦迴路
    圖片來源:Sarah Heath 哥倫比亞的科學家已經確定了幫助果蠅看到顏色的大腦迴路,並且發現它與我們自己的彩色視覺迴路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些發現揭示了一個基本但神秘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有關光波的信息從眼睛傳遞到大腦。這項研究不僅將推動人們對色彩視覺在果蠅和人類中如何工作的新研究,而且還將刺激人們開發有助於計算機觀察色彩的算法。
  • 科普:魚也有邏輯思維能力
    原標題:科普:魚也有邏輯思維能力 很多研究者認為魚類腦內與記憶和思維有關的部位不發達,沒有複雜思維能力。不過,大阪市立大學3日發表的一份公報稱,該校研究小組利用生活在非洲坦噶尼喀湖的一種魚進行實驗時,發現這種魚在為地盤爭鬥時,也具有邏輯思維能力。
  • 小果蠅如何找吃的?
    而我們的研究團隊,就是為「吃」而生的——說得通俗一點,研究課題無非就是「為什麼吃」、「吃嘛好」以及「吃多少」。為了解答「動物如何找飯吃」 這個好玩也重要的問題,我們就在實驗室裡擺弄起了小小的果蠅。想看更多解讀視頻?請關注優酷(ID:youku)回復「菠蘿」獲得。
  • 研究發現抑鬱症罪魁禍首:過度思考(反芻思維)
    ——知乎作者引觴w的回答想太多有時候也是一種病,很多抑鬱症患者看到這樣的情況並不陌生,因為很多抑鬱症患者天生最不缺乏的就是「自省」能力。可是有人會說,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果蠅模型研究發現 環狀RNA能延長壽命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的瑪麗安·魏格爾特等研究人員,使用衰老過程中的轉錄組分析發現,在長壽的胰島素突變果蠅中環狀RNA的積累在減緩。研究團隊還發現一種名為circSfl的特殊環狀RNA,其行為與其他環狀RNA有所不同。與正常果蠅相比,缺乏胰島素的長壽果蠅中circSfl表達水平更高。此外,過表達circSfl時,這些果蠅的壽命也會延長。
  • 研究發現黑腹果蠅不同鐵運輸途徑間競爭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合肥工業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肖桂然帶領團隊發現黑腹果蠅轉鐵蛋白1(transferrin1)在體內參與鐵運輸並且與鐵蛋白(ferritin)
  • 浙江大學80後教授王立銘:科普衝動,按捺不住
    科研之外,他按捺不住科普的「衝動」:把關於科學的故事講出來。  讓公眾獲取專業的科學知識,不是科普最重要的任務  翻看王立銘的科普著作,覺得特別「接地氣」。《吃貨的生物學修養》用生動的故事,帶出脂肪、糖和膽固醇代謝研究中的重大發現;《上帝的手術刀》則以娓娓道來的筆調,探討基因編輯的歷史與未來。「讓一本知識深奧的科學書呈現出大樹下搖著扇子講故事的悠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