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雄性果蠅求偶失敗也會「借酒澆愁」

2021-01-20 南海網

  情場失意或許會讓部分男性借酒澆愁,不過這不是人類的「專利」。美國研究人員發現,被異性拒絕的雄性果蠅也傾向於更多攝取含酒精的食物。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學術期刊《科學》上報告說,他們把雄性果蠅分別與不同種類的雌性果蠅放在一個容器裡。雌果蠅有的樂意尋找伴侶,有的則拒絕配對。等雄果蠅如願以償或遭受挫敗之後,研究人員把普通食物和含酒精的食物送到雄果蠅面前,觀察它們的偏好以研究果蠅的求偶行為和酒精攝取之間是否存在關聯。

  研究人員發現,被拒絕的雄果蠅明顯比求偶成功的同伴攝入更多的酒精。此外,即使雄果蠅連續數日求偶失敗,可一旦它們配對成功,就不會再偏愛含酒精的食物。

  研究人員隨後分析雄果蠅的大腦,試圖找到它們情場失意後借酒澆愁的原因。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行為特點源於一種神經傳遞物質——神經肽F。當雄果蠅被拒絕後,其體內這種物質的表達量會立刻下降,而求偶成功能增加其表達量。當研究人員用基因技術降低已配對雄果蠅體內的神經肽F表達量後,它們也會像那些求偶失敗的「兄弟」一樣開始要酒。

  研究人員認為,雄果蠅求愛失敗會導致神經肽F不足的狀態持續一段時間,它們需要藉助酒精給大腦帶來某種滿足感。

  人體內也有類似的物質——神經肽Y,這種物質與人酗酒有關。因此,這項研究有可能幫助人們探究酒精依賴症的發病機理並尋找新的治療方法。

原標題:未找到ID是[1343]的TnUserVo

相關焦點

  • 提高多巴胺誘發果蠅「同性戀」
    果蠅的求偶行為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包括六個步驟:雄蠅轉向雌蠅,拍打,唱求偶歌,舔雌蠅尾端,試圖交尾和交尾成功。雖然求偶行為通常發生在異性之間,但某些基因的突變和異位表達可以誘發雄性果蠅間的求偶行為。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調質,它參與許多簡單行為和複雜行為的調控。多巴胺系統對性行為的調控在哺乳動物中已得到廣泛研究。一些研究曾表明,在果蠅中多巴胺系統可以調控求偶過程中雌蠅的接受性和雄蠅的求偶域值。
  • Nature:雄性果蠅會改變求偶聲音
    很多動物的雄性都會發出有一定規律的求偶聲音,來提高它們與雌性的繁殖成功率,所以叫聲結構的變化一直被看做是有害的「噪音」。雄性果蠅也使用求偶聲音(是由翅膀振動產生的),Mala Murthy及同事對這些信號的模式(規律)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雄性會根據視覺輸入和自身運動感覺輸入信號來調整它們聲音的規律(由兩個交替的聲音模式組成)。
  • Current Biology |雌性果蠅拒絕交配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責編 | 兮 在動物界中,雄性個體為了捕獲雌性個體的芳心,通常會展開一系列的求偶行為。而雌性個體則會通過判斷來自於雄性的各種信息輸入,並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接受雄性並進行交配。雌性個體的這種交配抉擇是研究動物抉擇行為的一個極好的範式。 在黑腹果蠅這一種模式生物中,在面對雄蠅的求偶時,雌蠅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
  • 為什麼果蠅求愛姿勢會變化?普林斯頓:通過看,揪出背後的神經元...
    這項研究來自普林斯頓大學,作者Mala Murthy和她的團隊用深度神經網絡模型,成功根據果蠅的行為,預測出了雄性果蠅會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對著「心上蠅」唱出一曲「情歌」。這些方式對應了雄性果蠅的不同策略,研究人員根據這個信息確定了能夠控制雄性果蠅做不同決策的神經元。作者Mala Murthy表示: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
  • AEM:首次發現感染沃爾巴克氏屬細菌的雄性果蠅攻擊性減弱
    2015年7月6日訊/生物谷BIOON/-據發表在7月《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雜誌上的文章稱,感染了沃爾巴克氏體屬細菌雄性果蠅比沒有感染該細菌的果蠅的攻擊性弱。這項研究首次證明了細菌影響果蠅的攻擊性,Jeremy C. Brownlie博士說。
  • 研究發現果蠅求愛機制 有望提高家畜繁殖效率
    新華網東京2月10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研究人員10日在美國《神經元》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了果蠅的求愛機制。如果能證實脊椎動物也有類似的機制,就有可能以此提高家畜等的繁殖效率。  雄性果蠅和雌性果蠅的腦神經細胞種類不同。
  • 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有新發現
    該研究利用鈣信號記錄、化學遺傳操縱及腦片電生理等技術,解析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通過整合嗅覺信息,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本能社會行為對於種群繁衍至關重要。在行為產生之前,動物需要整合感覺信息,判斷同物種個體的性別,進一步表現出合適的行為。例如,雄性對雌性表現出求偶動作;而對其他雄性則發動攻擊。
  • 《自然》研究解密:愛的主打歌,她什麼時候聽了會火熱?
    ,求偶的研究通常側重於雄性,因為它們擁有一系列明顯的求偶動作,比如『唱情歌』(courtship songs)——振動翅膀發出特殊的聲音。這項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王開宇博士介紹,「而雌性通常是最終做抉擇的一方,一旦決定交配,它們就需要負擔很多事,包括孕育、繁殖後代,等等。」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就把關注點放在了雌性果蠅身上:當它們聽到雄性的情歌時,大腦會如何處理信息,並且在什麼情況下會被打動,做出準備交配的動作?
  • 今日《自然》研究解密:愛的主打歌,她什麼時候聽了會火熱?
    圖片來源:123RF「以果蠅為例,求偶的研究通常側重於雄性,因為它們擁有一系列明顯的求偶動作這項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王開宇博士介紹,「而雌性通常是最終做抉擇的一方,一旦決定交配,它們就需要負擔很多事,包括孕育、繁殖後代,等等。」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就把關注點放在了雌性果蠅身上:當它們聽到雄性的情歌時,大腦會如何處理信息,並且在什麼情況下會被打動,做出準備交配的動作?
  • 神奇的小魚會行走:難道是去求偶?-彈塗魚,行走,魚,動物,求偶...
    長久以來,彈塗魚的奇特外貌、特殊行為都受到科學家的關注,但令人為難的是,這種魚主要棲息在海邊的潮間帶上,由於漲潮退潮時海水浸潤洗禮,此處的泥沙非常泥濘溼滑,這令觀察和研究彈塗魚面臨著許多困難。近年來,日本的科研團隊在北九州地區對這種魚展開了深入的研究。科研人員在泥灘上摸爬滾打,日夜觀察。彈塗魚神秘而有趣的求偶行為,漸漸揭開了面紗。每年的5月到7月是日本北九州地區的彈塗魚的繁殖期。在此時的海濱灘涂上,很容易觀察到忘情求愛,相互尾隨的彈塗魚。
  • eLife:發現傷害雄性的線粒體DNA突變支持「母親的詛咒」假設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範德堡大學和弗雷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黑腹果蠅中的一種mtDNA突變使得「母親的詛咒」的假設在動物體內得以證實:隨著年齡的增加,它降低雄性果蠅後代的生育能力,但不會對雌性果蠅後代產生任何可觀察到的影響。
  • 日本團隊研究出果蠅傳遞「求愛」信息機制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經濟新聞》4月17日報導,日本名古屋大學的上川內Azusa教授(神經科學)等人的研究團隊在4月17日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稱,對於雄性果蠅求愛時發出的振翅音節奏,弄清了雌性果蠅進行分辨時的大腦機制。
  • Neuron:中科院許曉鴻組發現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
    該研究利用鈣信號記錄、化學遺傳操縱及腦片電生理等技術,解析了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通過整合嗅覺信息,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例如,雄性對雌性表現出求偶動作;而對其他雄性則發動攻擊。以往的研究發現,當嗅覺感知的器官--犁鼻器被破壞後,雄性小鼠喪失攻擊行為,並且對雄性和雌性同類都表現出求偶動作。這表明小鼠對於同物種的性別判斷主要依賴於嗅覺信息。雖然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下丘腦內特定核團驅動攻擊行為和求偶行為的發生,但是對於這些核團在生理條件下是如何整合來自嗅覺系統的性別信息,並進一步指導行為發生的神經機制並不清楚。
  • 等熱量的高脂飲食可延長雄性大鼠和果蠅的壽命
    等熱量的高脂飲食可延長雄性大鼠和果蠅的壽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5 15:19:08 哈爾濱醫科大學孫長顥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等熱量的高脂飲食可延長雄性大鼠和果蠅的壽命。
  • 科學家發現果蠅性別決定新機制(圖)
    本報訊 美國科學家最近在研究果蠅的基本問題——性別決定機制時,卻出乎意料地得到了新的結論。相關論文12月27日在線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上。  人們知道,在哺乳動物中,性別往往取決於Y染色體是否存在,Y染色體中的雄性化基因會令攜帶者成長為雄性。
  • 腦智卓越中心在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9月21日,Neuron在線發表題為《特異性感知與攻擊行為相關的同物種雄性信息的下丘腦神經元》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
  • 果蠅新研究:出現的求偶和攻擊行為都只因為性別不同?
    現在,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兩個性別決定基因影響果蠅行為的分子機制。他們的研究發現,雄性果蠅的求偶和攻擊行為是由兩個不同的基因程序調節的。這兩項研究結果都發表在2020年4月21日的《eLife 》雜誌上,它們證明了性和行為之間的聯繫有多麼的複雜。
  • 果蠅光照就能進入性高潮,最迷戀「紅燈區」,被拒絕會借酒消愁
    喜歡吃水果的小夥伴會遇到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水果打開不久,就會有果蠅飛過來,而且會越來越多。即使你家門緊閉,仍然難逃果蠅的騷擾,甚至有人會猜測水果中是否有果蠅的卵。第一組容器內放入2隻未交配的雄性果蠅,然後放入5隻未交配的雌性果蠅,讓他們在一個容器內待夠四天時間,在這期間內,由於雌性多於雄性,雄性果蠅每天多次與多個雌性果蠅交配;第二組同樣一個容器,放入12隻未交配的雄性果蠅,以及1隻交配過要生寶寶的雌性果蠅,同樣在這個容器待夠四天時間,在這個四天內,所有雄性果蠅都沒有獲得交配機會,只能幹著急,因為雌性果蠅已經完成了交配,馬上要開始生寶寶了
  • Nature:揭示MSL複合物特異性識別雄性X染色體機制
    有趣的是,不起眼的果蠅設計了一種不同的方式來「平衡」這些差異。人類和小鼠的雌性會關閉其中的一條X染色體,而果蠅則是由雄性來完成這項任務。一種稱為MSL複合物的表觀遺傳因子與單條雄性X染色體結合,並利用它的組蛋白乙醯化功能使得這條X染色體過度活化,從而試圖讓雄性果蠅的RNA生產水平與攜帶兩條X染色體的雌性果蠅中的相當。如果這一過程失敗,那麼雄性果蠅就會死亡。
  • 科普:果蠅打架 基因作怪
    新華網華盛頓11月21日電人類個體之間的敵對行為有生物學基礎,對小小果蠅來說,個體之間的敵對或暴力行為的表現方式也存在深層次的基因源頭——控制它們這些行為的基因之一是被戲稱為「無結果」(fruitless)的基因。  「無結果」基因因在雄性果蠅求偶過程中扮演的作用而為研究人員所熟知,但它在果蠅打架過程中也扮演了某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