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最大」的合成有機分子籠

2021-01-15 X-MOL資訊


在自然界中,大體積中空分子有著重要的生物學功能,例如包括籠形結構蛋白質外殼的鐵蛋白(ferritin),介導新合成蛋白質運輸的外殼蛋白複合物II(COPII),還有內裝遺傳物質的病毒衣殼。更有意思的是,在自然界中這些精巧的大分子一般都是通過自下而上的自組裝過程精確、高效地合成的,而科學家想要人工模擬這種合成過程卻困難重重。大型中空有機分子合成過程中,亞基往往自組裝成較小的結構,這意味著通常需要費時費力的模板輔助合成策略來避免這種情況。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構建各種基於卟啉的大分子結構(如樹枝狀分子、2D納米環、2D/3D框架),其中3D籠狀結構具有多卟啉單元包圍的內部空隙,已廣泛應用於光捕獲、客體封裝、類酶催化、離子運輸等領域。迄今為止,絕大多數含有3個以上卟啉單元的3D籠狀結構是利用非共價相互作用而合成的,相比之下,共價連接的3D多卟啉分子籠的合成研究相對較少,通常要涉及繁瑣的合成路線和模板輔助策略,應用範圍受限。此外,利用一鍋法來合成有機分子籠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其中一種策略是利用動態共價化學(dynamic covalent chemistry,DCC),即採用[2n+3n]的單組分或多組分方法。然而,該方法通常會形成小型籠(腔體直徑< 2 nm),目前唯一成功的例子便是Mastalerz等人合成的[8+12]硼酸酯分子籠(直徑約3 nm,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516–1520)。2015年,Iwasawa等人基於二硼酸可逆三聚的單組分方法成功地合成了硼氧烷分子籠(直徑為2.5 nm,n = 12,J. Am. Chem. Soc., 2015, 137, 7015–7018),但是該方法並不能合成更大的分子籠(n = 30)。也就是說,以更高階的[2n+3n]方法(n> 4)或單組分方法(n> 20)來合成更大尺寸(> 3.1 nm)的有機分子籠仍是沒有完成的挑戰。

2015年,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IBS)Kimoon Kim教授課題組報導了卟啉分子盒(PBs),由六個卟啉單元(P)和八個三胺連接基團(L)組成(即P6L8),具有菱形八面體的幾何形狀(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13241–13244)。在此基礎上,該課題組設想能否利用[2n+4n] DCC方法來製備基於卟啉的巨型有機分子籠?近日,他們和同在IBS的Mu-Hyun Baik教授課題組合作,發展了一種無模板的一鍋法策略,成功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大的純有機合成分子籠P12L24(圖1),該分子籠由12個方形卟啉單元(P)和24個彎曲連接基團(L)構建而成。單晶X-射線分析顯示P12L24是一個外部直徑約為5.3 nm的立方八面體結構,內腔直徑約為4.3 nm。這一巨型有機分子籠結構類似COPII蛋白,可以作為COPII蛋白的結構模型。此外,該團隊還展示了該巨型有機分子籠的應用,不但可以催化二羥基萘衍生物的光氧化反應,還可在溶液中將線性客體分子插入Zn金屬化的分子籠中。相關成果發表在Chem 上。

圖1. 卟啉分子籠P12L24的設計與合成。圖片來源:Chem在1,2-二氯苯(o-DCB)中,作者將正方形的四(4-氨基苯基)卟啉(1)和彎曲2-羥基-5-辛氧基-1,3-苯二甲醛(2a,2 equiv)的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3天,以17%的收率得到晶型產物P12L243a)。然而,由於3a的溶解性較差,因此無法通過液態NMR來表徵。為此,作者合成了一個帶有長支鏈烷基鏈的分子籠3b(圖1)。如圖2A所示,3b的1H NMR譜相對簡單,反映了其高度對稱的結構,同時還證實了其兩個連接基團上沒有任何游離醛基。此外,3b的FTIR光譜在1625 cm-1和1579 cm-1處有很強的吸收,這對應於C=N的伸縮。DOSY NMR光譜顯示3b的所有信號在25 ℃的CDCl3中均具有相同的擴散係數(圖2B),進一步證實了溶液中存在單一物種。

圖2. 分子籠3b的NMR表徵。圖片來源:Chem接下來,作者對3a進行了晶體結構表徵(圖3)。3a顯示為截角立方八面體(truncated cuboctahedron)結構,外徑為5.3 nm,算上烷基鏈的話最大值為7.0 nm,最小內徑約為4.3 nm,這是迄今為止報導中最大的純有機分子籠。該結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同為立方八面體結構的COPII蛋白。

由於3a幾乎不溶於普通溶劑,但在溶劑存在下仍能保持其構型,因此作者決定在多相中研究其光催化性能。在λ> 420 nm的光照下,他們研究了三種非均相催化劑(3a、單體卟啉PM以及卟啉盒PB-1)對1,5-二羥基萘(DHN)光氧化反應的催化效果(圖4),結果顯示三種催化劑均在~420 nm處觀察到吸光度的增加,這表明生成了氧化產物胡桃醌(juglone),其中3a的光催化性能最高。當使用體積較大的底物(4-(叔丁基)苯基和4-(戊氧基)聯苯取代的DHN,即DHN-b和DHN-c)時,3a的光催化性能要明顯高於PB-1(圖4B、4C)。另外,作者還研究了研磨後的3a晶體對其光催化性能的影響,結果顯示並沒有顯著的差異,這意味著與有機分子籠的內部空腔相比,晶體的外表面在催化反應中並沒有起到關鍵作用,這歸因於3a的較大空隙和通道,從而增強了體積較大的底物和產物的擴散。值得一提的是,3a催化DHN的光氧化反應僅在可見光的激發下才能觀察到。

圖4. 3a催化DHN衍生物的光氧化反應。圖片來源:Chem為了進一步驗證這種巨型有機分子籠內部空腔的大小,並探究溶液狀態下對客體封裝,作者插入了一個以吡啶為末端的連接分子。該分子能與Zn金屬化的分子籠Zn-3b兩端的卟啉鋅(II)單元配位(圖5A)。首先,他們對3b的卟啉單元進行Zn2+金屬化,並通過MALDI-TOF、UV光譜和1H NMR對其進行表徵(圖5B)。對於連接分子插入實驗,應原位製備Zn-3b,然後用連接分子溶液在C2D2Cl4中進行系統滴定,NMR研究表明長度約為3.9 nm的線性連接分子(4)能夠插入並精確定位在Zn-3b中。1H NMR等表徵結果表明,4和Zn-3b (1:1)的混合物形成了4⊂Zn-3b4被成功地封裝在Zn-3b的內腔中。


本文作者從剛性方形卟啉單體和合適的連接基團出發,一鍋法成功地合成了迄今為止報導的最大純有機合成分子籠P12L243a3b)。由於其較大的空隙有利於底物的運輸,因此3a有效地催化了1,5-二羥基萘衍生物的光氧化反應。此外,金屬化的Zn-3b能有效地封裝客體分子。當然,這種巨型分子籠的意義並不止於「大」,除了催化及客體封裝之外,如果未來能解決水溶性的問題,那麼它們就可能用於蛋白質、多肽等大型客體分子的封裝、存儲和運輸,這在藥物遞送領域很有前景。此外,基於卟啉基團的光物理性質,這種巨型分子籠還有可能在光捕獲、能量轉換、電子轉移等方向有用武之地。Gigantic Porphyrinic CagesJaehyoung Koo, Ikjin Kim, Younghoon Kim, Dasol Cho, In-Chul Hwang, Rahul Dev Mukhopadhyay, Hayoung Song, Young Ho Ko, Avinash Dhamija, Hochan Lee, Wooseup Hwang, Seungha Kim, Mu-Hyun Baik, Kimoon KimChem, 2020, DOI: 10.1016/j.chempr.2020.10.002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JACS】南京理工大學在COFs-有機分子籠動態轉換取得進展
    (COFs)-有機分子籠(Cages)動態轉換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根據DCC原理,有機分子可以自組裝成複雜的分子結構,包括離散結構(大環、籠、分子結、輪烷、索烴等)和高分子網絡結構(無定形和結晶態的聚合物)。COFs是一類新型的二維/三維晶態(2D/3D)有機多孔聚合物,它通過共價鍵將有機結構單元整合到預定的網絡結構中,使其具有可調節、可設計的結構和性能,因此COFs在氣體分離與存儲、傳感、催化、有機電子、能量轉換與存儲、環境與生物應用等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
  • 福建物構所水溶性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雙模態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光、電、磁性質,在生物成像、傳感、催化、單分子磁體與上轉化發光材料等眾多領域中具有重要應用。配位導向自組裝是製備新型金屬有機多面體型超分子納米容器的重要途徑之一。而且目前報導的大部分鑭系金屬有機分子籠都是由中性基團與鑭系離子鰲合,在極性溶劑(DMSO和水溶液)中極不穩定,極大的限制了它們在生物領域中的應用。
  • 福建物構所等在水溶性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其雙模態成像應用...
    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光、電、磁性質,應用於生物成像、傳感、催化、單分子磁體與上轉化發光材料等領域。配位導向自組裝是製備新型金屬有機多面體型超分子納米容器的途徑之一。與過渡金屬不同,鑭系離子配位數和構型複雜多變且難以控制,為具有特定分子組成和幾何構型的鑭系功能配合物的溶液可控自組裝帶來挑戰。
  • 從光致變色金屬-有機配位籠到共價有機籠構築及光響應邏輯門應用
    其中,利用 DTE 的光響應特性在分子或超分子水平上構建複合邏輯作業系統是一個很有趣的研究方向。為此,人們設計了各種有機物、金屬有機化合物、超分子或雜化體系。然而,很少有研究者用「一鍋法」自組裝策略得到光致變色金屬-有機配位籠,然後通過還原和脫金屬過程構築共價有機籠,從而將多個 DTE 單元集成到一個有機超分子體系中實現光響應的研究。
  • 「JACS」福建物構所基於網格化學構築多孔有機籠取得重要進展
    網格化學研究的重點是通過有限的分子單元構築可預測的框架結構。迄今為止,在這一領域的經典研究案例主要集中於金屬-有機框架(MOFs)和共價有機框架(COFs)材料。其實,網格化學也可以用來預測離散型的化合物,包括金屬有機-配位籠(MONCs)和多孔有機籠(POCs)。
  • 發光學報 | 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
    本期目錄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01引言光的感知是生物最基本的一種能力,因此發光材料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利用具有明確配位構型的過渡金屬為節點,通過有機構築基元的合理設計與調控,各種幾何形狀的多核金屬有機分子籠的結構設計成為可能,其中具有絕對立體構型的手性配位超分子體系也被相繼報導。由於宇稱選律以及自旋多重度的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三價稀土離子自身的吸光度較低(< 100 M-1cm-1),因此其直接光激發一般需要高功率光源。
  • 福建物構所:反應驅動的「分子籠-連體分子籠」仿生結構轉化研究
    通常這些自然系統的運動對應著相應的生命功能,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ATP合成酶催化過程中的構象變換。多組分自組裝超分子體系提供了一種可以在分子尺度上模擬生物體功能的可控平臺。雖然文獻已有大量的基於分子識別原理的刺激響應體系報導,但它們大都是通過動態主體分子與具有特殊尺寸、形狀和電荷特徵的客體分子定向結合(誘導匹配模型)而發展的。
  • 有機化合物合成出現新技術
    語音播報   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TSRI)的科研人員發明了一種讓複雜有機分子耦合的新方法  碳-碳耦合方法在有機化合物合成中具有重要地位,不過迄今這種方法一直被其局限性所困擾:如果其中一種原料化合物包含的官能團附著於其主體結構上,實驗就經常以失敗告終;而且在「雜原子」——非碳原子例如氮原子、氧原子和碘原子等——出現的情況下,這種方法經常不太靈驗,儘管這些「雜原子」在化學合成中十分重要。
  • 共價有機框架與分立有機籠的動態轉化
    共價有機框架與分立有機籠的動態轉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1 13:58:32 南京理工大學張根課題組與日本京都大學Kitagawa課題組合作,實現了共價有機框架(COF
  • 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中國科學家合成高效長壽命有機室溫磷光分子
    新華社華盛頓10月14日電(記者林小春)從生物成像、光學記錄到防偽系統,純有機磷光材料在諸多高新科技領域有著誘人的應用前景,但在室溫下實現高效純有機磷光發射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中國科學家近日報告說,他們設計併合成了一系列有機室溫磷光分子,它們都兼具高效率和長壽命的優異特性。
  • 史上極性最大的非離子型有機分子——六氟環己烷
    O'Hagan說「這是有史以來極性最大的非離子型有機化合物」。化學家們以椅型肌醇(inositol)為底物,通過6步合成dianhydroinositol中間體,再經過6步合成全順式1,2,3,4,5,6-氟代環己烷。
  • 上海有機所發現新的高通量有機合成方法
    Barry Sharpless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上海有機所為論文的唯一通訊單位。  隨著學科間的交叉滲透日益加強,更加高效地通過合成實現分子功能已經成為合成學科的內在需求。有機化學反應的可預測性偏低是有機合成學科的瓶頸問題,有機分子在分子間成鍵時反應性不夠導致產物須分離純化是制約高通量、模塊化合成模式的主要原因。這些問題又是由有機化合物本身熱力學上相對不穩定,結構以及官能團極為多樣決定的。針對這些問題,K.
  • 福建物構所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Chem】巨大的卟啉籠
    目前為止,大部分通過3個以上的卟啉單元合成的3D籠狀結構都是通過非共價相互作用而合成的,共價連接的3D多卟啉籠的合成研究相對較少,並且僅通過單一的合成途徑和模板輔助策略來實現,從而限制了它們的應用範圍。
  • 有機矽袋籠定義
    有機矽袋籠定義 ,「nn6bdgn」   九正通明除塵專業生產有機矽袋籠,品種齊全,質量管理嚴格,質優價廉,速速來電諮詢!    有機矽袋籠除塵器是鍋爐及工業消費中常用的設備。
  • 2019年度C&EN七大明星分子揭曉,你猜到了哪些?
    沒有最大,只有更大:全苯取代並多苯再創新紀錄 全苯取代的並多苯結構具有良好的半導體特性,有望在有機光電材料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顧名思義,這類分子由線性稠合的苯核心骨架構成,再將所有稠合苯的C-H鍵取代為苯基。
  • 3D-Cage-COFs:一種具有高連通性的動態三維共價有機框架
    共價有機骨架(COFs)是一類多功能的晶體多孔固體材料,可以通過合理的設計合成和微調以增強其功能。COF的框架拓撲結構是由構建塊的連通性和幾何結構決定的,相比於金屬有機骨架(MOFs),COF合成通常能夠接納連接體尺寸和化學功能的變化。因此,通過智能地選擇構建塊,可以有目的地形成不同的COF拓撲(或網絡)。
  • JACS 東北師大王新龍、蘇忠民教授團隊在多酸基納米分子籠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期,化學學院王新龍、蘇忠民教授團隊圍繞多酸化學的基本科學問題,在多酸基納米分子籠領域開展系列具有原創性的研究工作。
  • 科學家發現新的高通量有機合成方法—新聞—科學網
    Barry Sharpless教授慶祝生日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有機氟化學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董佳家課題組在尋找新的SuFEx反應砌塊過程中,發現一種安全高效、從大量可得的一級胺化合物出發直接合成疊氮化合物庫的方法。10月3日,該工作以《應用於功能篩選的,基於一種重氮轉移試劑的模塊化點擊化合物庫》為題發表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