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墨列印石墨烯實現太陽能可穿戴電子設備

2020-11-08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據悉,來自諾丁漢大學的研究人員解決了如何使用墨水3D列印具有有用特性(例如將光轉換為電能的特性)的新型電子設備的難題。這項研究表明,可以噴射包含二維片狀細小材料(例如石墨烯)的油墨,可以將這些複雜的定製結構的不同層堆積並嚙合在一起。該研究成果以'Inter-Flake Quantum Transport of Electrons and Holes in Inkjet-Printed Graphene Devices'一文10月26日發表在同行評審雜誌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石墨烯通常被稱為「超級材料」,它最早誕生於2004年。石墨烯具有許多獨特的性能,包括比鋼更堅固、具有更高的柔韌性以及有史以來最好的電導體。像石墨烯這樣的二維材料通常是通過依次剝落單層碳原子(排列在平板中)製成的,然後將其用於定製結構。

單層石墨烯(single-layer graphene, SLG)的發現和分離開闢了基礎科學的新體系,並實現了電子設備的體系結構和性能的變革。升級器件處理能力以及將大面積石墨烯與其他材料共沉積仍然是關鍵挑戰。例如,儘管大面積石墨烯層是通過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和分子束外延(molecular beam epitaxy, MBE) 製成的,但它們的電子性能(例如遷移率和電導率)不如通過機械手段測量的高質量剝落的SLG。2D材料的液體剝落提供了一種生產2D材料的替代方法,可以通過增材製造(AM)/3D列印(3DP)技術配製成油墨以進行可擴展沉積。

使用AM沉積技術,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層已成功印刷,從而在包括柔性基板在內的各種基板上形成了宏觀3D結構以及複雜的微米級幾何形狀和3D納米複合材料。特別感興趣的是AM在功能異質結構和電子設備的石墨烯製造中的應用。最近,展示了具有石墨烯層和六方氮化硼(hBN)頂柵的全噴墨列印場效應電晶體(FET)。這引發了對用於光子探測器、傳感器和用於可伸縮/可穿戴電子設備的電容器的3D列印2D電子設備的新一波研究。

2D原子晶體的晶體結構,包括石墨烯、TMDs、h‐BN和Xenes

然而,儘管研究範圍不斷擴大,石墨烯油墨的性質尚未完全被理解,並且其應用潛力仍未得到充分利用。為了加快這些材料的開發,需要對隨機沉積的納米級2D薄片或組裝成宏觀3D結構的納米顆粒網絡中電荷傳輸的起源和特性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以前,已經研究了層厚度對印刷石墨烯電阻率的影響。這揭示了電流的線性變化,印刷層厚度> 40 nm,這是3D材料所期望的。其他3D列印石墨烯器件(例如石墨烯/ hBN FET)的傳輸特性也通過採用最先為SLG器件開發的方法進行了分析,其中電荷載流子濃度和場效應遷移率由柵極電壓對電導率的依賴性。來自諾丁漢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將量子物理學中的基本概念與最新技術相結合,展示了控制電和光的複雜設備如何能夠通過印刷幾層厚但幾釐米寬的材料製成。

噴墨列印的石墨烯在兩個觸點之間的代表性石墨烯薄片排列(綠色)。顏色梯度對應於片狀電勢的變化。

該研究表明,使用油墨進行增材製造(通常稱為3D列印)是一種有希望的解決方案,油墨中懸浮著微小的石墨烯薄片(數十億分之一米)。通過結合先進的製造技術來製造器件,以及測量其性能和量子波建模的複雜方法,該團隊準確地弄清楚了噴墨印刷的石墨烯如何成功取代單層石墨烯作為二維金屬半導體的接觸材料。

增材製造中心的合著者Lyudmila Turyanska博士表示,雖然2D層和設備以前是3D列印的,但這是任何人第一次確定電子如何通過它們並展示出潛在的用途。他們的結果可能會導致噴墨列印的石墨烯聚合物複合材料和一系列其他二維材料的廣泛應用,這些發現可用於製造新一代功能性光電器件。如大型高效的太陽能電池、可穿戴的、靈活的電子設備,這些設備由陽光或穿戴者的運動提供動力。

包含噴墨列印的石墨烯通道的場效應電晶體的光學顯微鏡圖像。

這項研究是由增材製造中心的工程師和物理與天文學院的物理學家進行的,他們對量子技術有著共同的興趣,得到了585萬歐元的EPSRC資助項目「支持下一代增材製造」的資助。

研究人員使用了廣泛的表徵技術,包括微拉曼光譜(雷射掃描)、熱重分析、新型3D orbiSIMS儀器和電學測量,以提供對噴墨列印的石墨烯聚合物的詳細結構和功能的理解,以及熱處理(退火)對性能的影響。

研究的下一步是通過使用聚合物來影響薄片的沉積和排列方式,並嘗試使用各種薄片尺寸的不同油墨來更好地控制薄片的沉積。研究人員還希望對材料及其協同工作的方式進行更複雜的計算機仿真,從而開發出對其原型進行批量生產的方式。

參考文獻:N. Huo, G. Konstantatos, Adv. Mater.2018, 30, 1801164.

本文來源:Feiran Wang et al, Inter‐Flake Quantum Transport of Electrons and Holes in Inkjet‐Printed Graphene Devic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DOI: 10.1002/adfm.202007478

相關焦點

  • 噴墨列印超薄太陽能電池可擺脫對稀有礦石的依賴
    據外媒報導,沙烏地阿拉伯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薄的有機太陽能電池,這種電池同類電池相比擁有一些優勢。據了解,這種新型太陽能電池效率更高,其使用了更多的普通元件並可以被噴墨印刷到表面上進而能夠實現足夠的輕便靈活,而這能為可穿戴電子設備所用。這種新型太陽能電池設計是完全可列印的,每層都用不同的專業墨水來列印出來。
  • 雷射列印技術可以在幾分鐘內生產防水可拉伸電子紡織品
    電子紡織品/智能服裝是可穿戴技術的一個分支,由於其巨大的潛力,例如將電子設備、能量存儲和天線與紡織品結合在一起,因此備受關注。該技術能夠使無線通信、健康感應及監控和可以在智能城市、偏遠地區、電信和生物醫學行業中找到應用的發光器件適用於自足式下一代可穿戴設備。
  • 噴墨印刷技術實現可印刷的石墨烯電磁屏蔽膜
    噴墨印刷技術實現可印刷的石墨烯電磁屏蔽膜研究人員開發可列印的超薄石墨烯,以屏蔽敏感電子設備免受電磁輻射的影響。昆士蘭大學昆士蘭理工大學材料科學中心的Nunzio Motta教授和國防科學技術(DST)組的Kamal Gupta博士正在研究使用石墨烯作為可印刷的屏蔽層材料
  • 量子物理解決了石墨烯墨水3D列印"三明治"多層光電器件的難題
    量子物理解決了用石墨烯墨水3D列印"三明治"多層光電器件的難題諾丁漢大學解決了如何使用墨水對具有有用特性(例如將光轉換為電的能力)的新型電子設備進行3D列印的難題。研究表明,可以噴射包含微小的2D材料薄片(例如石墨烯)的油墨,以將這些複雜的,自定義的結構的不同層堆積並嚙合在一起。
  • 咖啡環效應激發了電子產品的最佳噴墨列印技術
    咖啡環效應激發了電子產品的最佳2D材料與晶圓級噴墨印刷技術你有沒有把咖啡灑在桌子上?然後,您可能已經觀察到流體力學中最令人困惑的現象之一-咖啡環效應。這種影響阻礙了功能性墨水與石墨烯,2-D材料和納米顆粒的工業應用,因為它使印刷電子設備的行為不規則。
  • 3D列印+納米技術,為可穿戴設備打造靈活又耐用橡膠石墨烯傳感器
    ,為可穿戴設備製造了一種既耐用又靈活的傳感器,可用於從監測生命體徵到追蹤運動表現等一切情況。只有使用最先進3D列印技術——也被稱為加法製造——的設備和工藝,才能製造出具有如此複雜內部特徵的矽橡膠結構。這種橡膠-石墨烯材料除了具有高導電性外,還具有極高的柔韌性和耐用性。「它可以在最惡劣的環境中使用,即使是在極端的溫度和溼度下。」滑鐵盧大學工程學博士生、該項目負責人埃爾哈姆•達烏迪(Elham Davoodi)說。「它甚至可以能跟你的衣服一起洗。」
  • Scientific Reports :雷射列印石墨烯在製備大型防水和可拉伸超級...
    本文要點: 大規模防水和可拉伸紡織集成雷射列印石墨烯儲能製造和表徵 1 成果簡介 實現大規模可集成紡織的能量存儲和太陽能存儲用於傳感
  • 電流體噴射列印製作適用於可穿戴設備的微型微型超級電容器
    電流體噴印製作適用於可穿戴設備的微型微型超級電容器超級電容器(SC),也稱為超級電容器,可以比普通電容器存儲更多的能量。與基於鋰的二次電池相比,超級電容器的優勢包括具有高功率輸出和更長的循環壽命。特別地,它可以通過半導體製造工藝被製造成與人的指紋的寬度一樣小,因此也可以應用於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IoT)設備。然而,由於在製造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可能導致超級電容器的電特性的劣化,因此難以將它們直接連接至電子部件。另外,通過噴墨印刷技術將超級電容器與電子部件組合的製造方法還具有精度較低的缺點。
  • 噴墨印刷生產超薄太陽能電池
    噴墨印刷已被用於生產足夠薄,輕且柔性足以放置在肥皂泡上的太陽能電池,見下圖。噴墨列印是司空見慣的,但是一項關鍵的研究挑戰是開發一種能夠列印這些小型據稱可以有效地捕獲光能的新型電池可以為傳統電子設備不適合使用的新型電子設備(如醫用皮膚貼片)供電。
  • 卡耐基梅隆大學3D列印可拉伸可穿戴的電子「紋身」
    根據3D科學谷的了解,卡耐基梅隆大學還使用有機矽彈性體通過3D列印技術開發了具有壓力感應功能的可穿戴式脈搏血氧儀。基於手指或腳趾的解剖學掃描,可通過3D列印製造針對患者的柔軟袖帶,並與柔性電子設備集成在一起以計算心率,血氧含量和活動狀態。
  • 噴墨列印高倍率3D微電容器
    研究背景 微型及便攜電子設備發展迅速,推動了小體積、可快速充放電、具有超長循環壽命的 微尺寸電容器 的迅猛發展。目前,微尺寸電容器的面積容量在不斷提升,但由於電極材料負載量少、體積容量低,其實際應用仍然受限。常用的微型電容器製備方法通常有光刻法、雷射直寫/刻蝕、3D列印以及模板法等,儘管近年來進展斐然,但同時也有很多缺點。
  • 鈣鈦礦和噴墨列印印花織物上的電路
    鈣鈦礦和噴墨列印印花織物上的電路可以通過涉及鈣鈦礦和噴墨印刷工藝的方法更有效地製造用於輸送藥物或監控傷口的醫用織物。紡織品嵌入式應變傳感器使其可通過清洗"在將傳感器,顯示器,電源和邏輯電路集成到各種織物中以創建可穿戴的電子紡織品方面已經付出了很多努力,"俄勒岡州化學工程教授張志宏說。"一個障礙是,在具有多孔且不均勻表面的布料上製造剛性設備既繁瑣又昂貴,需要大量的熱量和能量,並且難以擴大規模。"
  • 咖啡漬激發了電子產品的最佳印刷技術
    這種影響阻礙了功能性油墨與石墨烯、2-D材料和納米顆粒的工業應用,因為它使印刷電子設備的行為不規則。現在,經過多年的研究,該小組的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克服這一問題的新油墨系列,從而能夠製造新的電子設備,例如傳感器、光探測器、電池和太陽能電池。之所以形成咖啡環,是因為液體在邊緣處蒸發得更快,導致固體顆粒的堆積,從而形成典型的深色環。油墨的行為就像咖啡一樣——油墨中的顆粒會在邊緣周圍積聚,形成不規則的形狀和不平坦的表面,尤其是在諸如矽片或塑料的堅硬表面上列印時。
  • 現在都能在皮膚上直接列印電路,那以後可穿戴電子設備市場何在?
    科學家找到在室溫下將可穿戴傳感器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方法。柔性電子技術為可穿戴傳感器的應用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可能性。可穿戴傳感器可以被做成類似於紋身、用於監測人體健康各個方面的膠片和袖套。利用3D印表機,Michael McAlpine在皮膚上列印了一個可以實現輕便型太陽能充電、化學傳感,以及其他功能用途的電路。
  • 雷射誘導石墨烯或將取代可穿戴設備的電池
    研究人員現在提出,這種石墨烯很適合取代可穿戴電子設備目前所使用的電池。石墨烯是一種非常理想的超級導體材料,擁有超薄、強韌以及靈活柔軟的特性,而雷射誘導石墨烯除了擁有上述特性之外,其製作工藝也比普通的石墨烯要容易得多。
  • 新型超薄噴塗天線:可應用於5G、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
    導讀據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採用 MXene 材料開發出了可應用於5G的新型天線。這些天線非常薄,可以噴塗到物體表面,其性能與當今市場上大多數行動裝置中的銅質天線相差無幾,但厚度和重量遠遠小於銅質天線。
  • 受咖啡漬啟發的新型廉價印刷電子墨水,物聯網傳感器和電池可使用
    可以在過程中使用酒精混合物來更經濟地製造傳感器和電子設備。研究人員說,墨水在列印過程中的行為相同,墨水中的顆粒在邊緣周圍堆積,形成不規則的形狀和不平坦的表面。當在諸如矽片或塑料之類的堅硬表面上進行列印時,這種效果尤其明顯,這使得當前使用傳統噴墨方法列印電子設備成為一個複雜的命題。
  • 諾獎得主最新成果:一種高效率低成本生產石墨烯導電油墨的新技術!
    近日消息,位於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生產石墨烯印刷電子產品的低成本方法,可大大提高導電石墨烯油墨的生產效率並降低成本。  印刷電子產品為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滲透提供了突破。印刷電子電路的可能性將進一步促進物聯網應用的普及。用於電子應用的印刷導電油墨的開發迅速發展,擴大了在電晶體,傳感器,天線RFID標籤和可穿戴電子設備中的應用。
  • 新型超薄噴塗天線應用於5G、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
    如今,可穿戴技術、植入式電子產品、5G、智能織物、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蓬勃發展對於天線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科學家們正在利用石墨烯、碳納米管、MXene等新型材料開發更輕、更薄、更具柔性、更低成本的新型天線。與石墨烯、碳納米管一樣,MXene也是近年來備受學界廣泛關注的一種新材料。MXene是材料科學中的一類二維無機化合物。
  • 用鹽水包裹量子點材料,噴墨列印微米級可彎折Micro LED
    用鹽水為量子點材料「包膜」,噴墨列印可彎折Micro LED臺灣清華大學材料系教授陳學仕領導的研究團隊,用鹽水為量子點材料「包膜」,抵抗水、氧侵蝕,還能均勻地用噴墨列印出比砂粒還小的微米級LED,印在塑膠膜上,可造出各式可彎折的高解析手機等電子設備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