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解決了石墨烯墨水3D列印"三明治"多層光電器件的難題

2020-11-08 柔智燴

量子物理解決了用石墨烯墨水3D列印"三明治"多層光電器件的難題

諾丁漢大學解決了如何使用墨水對具有有用特性(例如將光轉換為電的能力)的新型電子設備進行3D列印的難題。

研究表明,可以噴射包含微小的2D材料薄片(例如石墨烯)的油墨,以將這些複雜的,自定義的結構的不同層堆積並嚙合在一起。

該研究已經發表在同行評議的《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雜誌上("噴墨印刷石墨烯器件中電子和空穴的薄片間量子傳輸", 'Inter‐Flake Quantum Transport of Electrons and Holes in Inkjet‐Printed Graphene Devices')。

石墨烯通常被稱為"超級材料",於2004年首次製造。它具有許多獨特的性能,包括比鋼更堅固,具有更高的柔韌性以及有史以來最好的電導體。

像石墨烯這樣的二維材料通常是通過順序剝落單層碳原子(排列在平板中)製成的,然後將其用於生成定製結構。然而,生產層並將其組合以製造複雜的,類似三明治的材料是困難的,並且通常需要一次且一次地手工沉積層。

這份新論文表明,使用油墨進行增材製造(通常稱為3D列印)是一種有希望的解決方案,油墨中懸浮著微小的石墨烯薄片(數十億分之一米)。

使用量子力學建模,研究人員還指出了電子如何在2D材料層中運動,以完全了解將來如何修改突破性的器件。

噴墨列印的石墨烯在兩個觸點之間的代表性石墨烯薄片排列(綠色)。顏色梯度對應於片狀電勢的變化。

通過結合先進的製造技術來製造設備,以及測量其性能和量子波建模的複雜方法,該團隊準確地弄清楚了噴墨印刷的石墨烯如何成功取代單層石墨烯作為2D金屬半導體的接觸材料。

包含噴墨列印的石墨烯通道的場效應電晶體的光學顯微鏡圖像。

噴墨印刷的石墨烯用於在InSe光電電晶體上製造場效應電晶體和歐姆接觸。這是噴墨印刷石墨烯首次成功取代單層石墨烯作為2D金屬硫屬元素化物的接觸材料。

"通過將量子物理學中的基本概念與最新技術聯繫在一起,我們已經展示了如何通過印刷厚度僅為幾原子但幾釐米寬的材料層來製造用於控制電和光的複雜設備。根據量子力學定律,其中電子充當波而不是粒子,我們發現二維材料中的電子沿著多個薄片之間的複雜軌跡行進。電子似乎從一個薄片跳到另一個薄片,就像青蛙在池塘表面重疊的睡蓮之間跳來跳去。"論文的共同作者,物理與天文學學院院長Mark Fromhold教授。

合著者,來自增材製造中心的Lyudmila Turyanska博士說:"雖然2D層和設備以前是3D列印的,但這是第一次有人發現電子如何通過它們移動並展示出結合後的潛在用途。我們的研究結果可能會導致噴墨列印的石墨烯-聚合物複合材料和一系列其他2D材料的廣泛應用,這些發現可用於製造新一代功能性光電器件;例如,大型高效的太陽能電池;可穿戴式,由陽光或穿戴者的運動提供動力的柔性電子產品;甚至可能是印刷計算機。"

研究人員使用了多種表徵技術-包括微拉曼光譜法(雷射掃描),熱引力分析,新型3D orbiSIMS儀器和電學測量-以提供對噴墨列印的石墨烯聚合物的詳細結構和功能理解以及效果(退火)對性能的影響。

研究的下一步是通過使用聚合物來影響薄片的沉積和排列方式,並嘗試使用各種薄片尺寸的不同油墨來更好地控制薄片的沉積。研究人員還希望對材料及其協同工作的方式進行更複雜的計算機模擬,從而開發出對其原型設備進行大規模製造的方式。

這項研究是由EPSRC資助的585萬英鎊的計劃資助下的"實現下一代增材製造",由增材製造中心的工程師和物理與天文學學院的物理學家共同進行,涉及量子技術。

原文連結:

相關焦點

  • 噴墨列印石墨烯實現太陽能可穿戴電子設備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據悉,來自諾丁漢大學的研究人員解決了如何使用墨水3D列印具有有用特性(例如將光轉換為電能的特性)的新型電子設備的難題。這項研究表明,可以噴射包含二維片狀細小材料(例如石墨烯)的油墨,可以將這些複雜的定製結構的不同層堆積並嚙合在一起。
  • 科研研究成果項目推介 | 石墨烯導電墨水成果展示
    為了更好地促進企業與高等院校的產學研對接,整合雙方的優勢資源,將科研項目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起來,不斷增強高等院校與園區內企業之間的密切合作交流,唐山·創新中心已與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唐山博皓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建立深度合作關係,積極搭建技術交流服務平臺,為企業推薦優勢項目,推動成果落地並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臺,解決企業技術難題
  • 從墨水出發,顛覆生物3D列印
    採編:孟詳睿、周俊  排版:謝鳴洲  公司   |   產品   |   火視觀點  公司名片公司名稱:CELLINK創立時間:2015年1月公司屬地:瑞典所屬行業:生物科技公司網址:http://www.cellink3d.com
  • 中美科學家:超薄石墨烯「三明治」式的微型靈敏磁場傳感器
    由中國、美國的物理學家組成的一個研究團隊,通過使用超薄石墨烯「三明治」製造了一種微型磁場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在比以前的傳感器更大的溫度範圍內工作,同時還可以檢測磁場中的微小變化,而這些變化可能會在更大的磁場背景中丟失。
  • 噴墨列印高倍率3D微電容器
    常用的微型電容器製備方法通常有光刻法、雷射直寫/刻蝕、3D列印以及模板法等,儘管近年來進展斐然,但同時也有很多缺點。本文作者利用 石墨烯的乾式自組裝 特性,利用 噴墨列印 的方法進行 高倍率微電容器 的製造。
  • FDM 3D列印石墨烯
    教授組成,並聯合其他幾所大學的團隊,找到了一種3D列印石墨烯的方法。  他們開發的這種技術主要基於FDM3D列印,已發表在今年1月份出版的《AdvancedMaterials》雜誌上,標題為《使用石墨烯進行三維度列印(PrintinginThreeDimensionswithGraphene)》。 要製造石墨烯對象,需要精準地複製出石墨烯六邊形圖案。
  • 應用納米SnO2石墨烯墨水3D列印一氧化碳傳感器
    其他研究已經報導出低溫傳感的器件,但是工藝「既不具可擴展性且技術門檻不高」。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採用高靈敏度的SnO2修飾石墨烯,成果是「完全列印的,柔性傳感器」可以在室溫環境下探測CO。      「在這項研究中這種油墨用於製造器件,其曾被重新分散純SnO2-石墨烯製備氣溶膠。
  • AEnM:高效穩定的硫化鉛量子點墨水用於近紅外太陽能電池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超過85%的能源需求是通過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的燃燒來提供的,隨著石油可開採量逐漸減少和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等因素,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成為目前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兩大難題。因此,人們對清潔、安全、可持續的能源需求量越來越大,探索利用化石能源之外的新能源,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發展,已成為各國共同面對的一項重要課題。
  • 研製成功首款基於稀土摻雜氧化物 TFT 技術的全彩色量子點電致發光...
    2016 年 12 月,華南理工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彭俊彪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新視界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開發了發光量子點墨水研製方法和電致發光顯示屏結構設計,解決了溶液加工型多層電致發光器件結構設計
  • 高功能化石墨烯3D列印材料誕生
    近日,浙江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甘油分子對氧化石墨烯的溶劑化作用,設計了氧化石墨烯/甘油3D列印墨水。該項研究開拓了新型三維石墨烯框架材料的範疇,為石墨烯材料在儲能、複合材料、催化等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基礎。研究團隊設計了高濃度均相的氧化石墨烯/甘油分散液作為3D列印墨水,探索了氧化石墨烯濃度對於分散液流變行為的影響。他們利用墨水直寫技術,製備石墨烯微晶格材料。
  • 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二維/三維石墨烯材料與光電器件的可控...
    石墨烯具有優異的光學和電學性質,其高光學透過率和超高載流子遷移率等特性及在新型光電器件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近日,由重慶墨希科技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重慶萊寶科技有限公司和重慶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擔的863計劃「二維/三維石墨烯材料與光電器件的可控制備及示範應用(2015AA034801)」課題通過技術驗收。
  • 濱松c9920系列電致發光系統助力最高外量子效率發光器件的誕生
    光學測試方面表明適當的提純次數未破壞該量子點發光性能,而電學性能測試證明經多次混合溶劑提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器件的電荷注入能力。CsPbBr3量子點純化過程示意圖及前三次提純配體變化分析提純過程中CsPbBr3量子點墨水穩定性,發光性能,旋塗的薄膜及相關微結構演變分析提純過程對CsPbBr3量子點螢光性能和器件電荷注入影響分析器件空穴傳輸層變化和量子點混合溶劑處理對發光器件性能影響實驗最後,通過電致發光系統對器件進行光電測試
  •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告了一項3D生物列印領域的最新突破:歐洲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種包含細菌的「活墨水」,可依據所添加細菌的不同種類,形成各種不同的三維結構,未來有望用於皮膚和器官移植。皮膚和器官移植可以拯救很多患者,但這項技術存在來源不足、排異反應等弊端。
  • 咖啡環效應激發了電子產品的最佳噴墨列印技術
    這種影響阻礙了功能性墨水與石墨烯,2-D材料和納米顆粒的工業應用,因為它使印刷電子設備的行為不規則。現在,經過多年的研究,該小組的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克服這一問題的新墨水系列,從而能夠製造新的電子設備,例如傳感器,光探測器,電池和太陽能電池。二維(2D)晶體噴墨印刷的最新進展顯示了下一代印刷電子技術的發展前景。
  • 臺灣大學科學家研發出「生物3D列印友好型」生物墨水
    在構建所需三維支架的多種方式中,生物3D列印最具潛力。相較於其他傳統方法,其優勢在於,簡單、快速、容易滿足不同情況下的個體化需求等。   不過,在生物3D列印含細胞組織工程支架的過程中,選用合適的生物列印墨水是一大難題。基於傳統水凝膠的生物墨水存在擠出困難、可列印性差、力學強度不足、細胞長期活性難以維持等缺點。
  • 銀纖維/石墨烯雜化電極,用於高柔性透明光電器件
    Interfaces:銀纖維/石墨烯雜化電極,用於高柔性透明光電器件DOI:10.1038/s41598-020-62056-1透明導電電極(TCEs)在柔性光電器件的開發中備受關注。在這項研究中,基於二維石墨烯和一維電紡金屬纖維製備了可解決各種電極缺點的混合尺寸三氯乙烯。
  • 新型太赫茲器件實現探測器與光譜儀二合一
    據俄羅斯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MIPT)官網近日報導,來自俄羅斯、英國、日本、義大利的科學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基於石墨烯的太赫茲探測器。新型器件既可充當靈敏的探測器,也可作為工作頻率在太赫茲範圍的光譜儀使用,可用於醫療研究與宇宙探索。
  • MIT研發導電聚合物墨水,實現高解析度的直接3D列印
    此外,該墨水也易與其他可3D列印材料(例如絕緣彈性體)集成實現多材料列印,可用於高密度電極、柔性微電子電路等生物電子器件的快速、高通量製造。 可3D列印PEDOT:PSS墨水的合理設計是該技術的關鍵。通常情況下,導電聚合物以其單體或聚合物溶液形式加工使用,流動性強、不能直接用於3D列印。
  • 新工藝:高解析度3D列印石墨烯三維結構!
    導讀近日,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與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工藝,採用投影微立體光刻技術,3D列印複雜的石墨烯三維結構。這種方法列印出的石墨烯三維結構,解析度比之前的方法高出一個數量級,並可以保留石墨烯二維材料的卓越機械特性。
  • 菏澤啟動石墨烯有機太陽能光電子器件生產線 破太陽能發電難題
    菏澤啟動石墨烯有機太陽能光電子器件生產線 破太陽能發電難題 2018郝學娟 攝   菏澤啟動石墨烯有機太陽能光電子器件生產線 破解太陽能發電難題  中新網菏澤3月31日電 (郝學娟)中國首條全自動量產石墨烯有機太陽能光電子器件生產線31日在菏澤啟動,該項目主要生產可在弱光下發電的石墨烯有機太陽能電池(以下簡稱「石墨烯OPV」),破解了應用局限、對角度敏感、不易造型這三大太陽能發電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