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研究成果項目推介 | 石墨烯導電墨水成果展示

2021-01-20 唐山創新中心

眾所周知,科技創新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國家把科技創新放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位置,大量激勵高校成果轉化,著力暢通科技成果研發轉化的機制和通道,推動科技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戰略支撐。



為了更好地促進企業與高等院校的產學研對接,整合雙方的優勢資源,將科研項目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起來,不斷增強高等院校與園區內企業之間的密切合作交流,唐山·創新中心已與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唐山博皓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建立深度合作關係,積極搭建技術交流服務平臺,為企業推薦優勢項目,推動成果落地並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臺,解決企業技術難題。


近日,中心內入駐企業唐山博皓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與東南大學成果轉移中心開展緊密合作,共同推廣東南大學的優秀科研研究成果——石墨烯導電油墨,現尋找有意向進行深度合作的企業,與之一起共同合作推動本項科研項目的有效落地。


唐山博皓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2011年於唐山市高新區註冊成立,2018年入選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是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成員單位、河北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員單位,具備生態修復環境工程涉及認定資格證書、測繪資質證書等資質,並擁有18項自主智慧財產權。


唐山博皓作為一家穩步發展的工程技術服務型企業,以智慧財產權、先進技術為核心,以管理能力、服務能力為依託,為華北地區眾多黨政機關、世界500強企業、大型國企及民企提供系統性、落地化的技術解決方案。公司主營業務分為環境工程類技術服務、勘察施工類技術服務及測繪類服務三大板塊,其中環境類板塊涵蓋地下水及土壤汙染調查、修復治理,環境工程施工等服務,勘察施工類包括工程勘查技術諮詢,基礎地質勘查技術諮詢,地質災害治理技術諮詢,地基施工等服務,測繪類服務涉及測繪服務及水文測量服務等,另有水資源開發利用諮詢等其他類型的技術服務。

代雲茜,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長期從事超細納米纖維的構效關係及其表、界面效應的相關基礎科學研究工作,從原子尺度探索物質性能與結構間的相關性。通過新能源技術和納米技術的交叉,開展貴金屬負載陶瓷納米纖維的研究,是國際前沿交叉的新興領域。



目前,石墨烯基墨水的製備主要有兩種方案。


一種方案是:以氧化石墨烯為前驅體製備墨水,噴墨列印後對絕緣的氧化石墨烯圖案進行還原得到還原的氧化石墨烯進而恢復其電性能。另一種方案是:以石墨烯為導電墨水的溶質,加入分散劑、粘結劑、導電助劑等配置墨水實施列印。


由於第一種方案中採用的柔性基底承受溫度一般在400℃以下,導致其導電性無法進行大幅度提高,而較高的溫度是修復缺陷的有效方法,所以本產品是通過調配低缺陷的RGO、粘結劑、導電助劑、溶劑等成分來製備石墨烯基導電墨水。


本產品將石墨烯優異的物理性質與印刷電子高效、綠色、大面積以及低成本等優勢相結合,製備了一種導電性、成膜性優異的石墨烯基墨水。


石墨烯基墨水的製備及其成膜性:


氧化石墨烯(GO)通過先低溫熱壓,再高溫二次還原得到缺陷少、還原程度高、層間距較窄、大片層低褶皺的的還原氧化石墨烯(RGO)粉末,平均片徑在500-1000 nm之間,層數在2-5層之間。


配製石墨烯基墨水,RGO粉末,其他助劑,溶劑,調節墨水的粘度、表面張力、密度等物理參數滿足塗敷印刷要求。



*圖1.(a)石墨烯基導電墨水 (b) 簡單的塗敷後得到的柔性石墨烯基導電薄膜


本產品採用高分子材料(如PET、PDMS、SEBS等)作為柔性基底,選用上述體系的導電墨水通過印刷或噴墨列印的方式製備高導電、尺寸可調、形狀可調的石墨烯基導電材料。簡單綠色的製備工藝、優異的導電性使其適用於多個領域,如對高分子基底表面進行等離子親水性處理製備均勻且靈敏的傳感器,以疊層的形式貼合在皮膚表面,以織物中RFID為接收器,用以監測人體的呼吸、運動以及心率,保證人們的生命安全;還可以憑藉其較低的表面方阻、大尺寸可共形的特點用於大型通訊設備或可穿戴通訊設備的電磁防護。



近幾年,隨著材料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型電子印刷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柔性印刷電路的基材已不僅局限於塑料基材,紙張、紡織品、矽橡膠和超薄玻璃都可用於柔性電子器件的製造和電路的塗覆。因此,市場需要導電性更高的導電墨水,其中石墨烯及複合石墨烯材料導電墨水受到極大的關注。


導電墨水主要分為金屬系導電墨水和碳系導電墨水等,目前市場上使用最多的是銀納米材料的導電墨水,但其原料價格過於昂貴; 而銅系導電墨水雖然原料價格相對較便宜,但容易被氧化的性質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應用。目前市售的碳系墨水電阻率普遍偏高。利用石墨烯製備高性能的網版印刷墨水有望獲得與銀導電墨水相當的導電性、更好的易用性和穩定性,同時降低墨水成本,從而促進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的發展。而利用高質量的RGO作為導電填料的來源,成本低,易於大規模、大面積製備,其具備了產業化的要素。



上述科研成果可通過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服務等合作方式進行交流合作。園區內如有意向的企業可與唐山博皓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取得聯繫,進行後續的有效洽談。


聯繫電話:13731509309(商總)


如您的企業也有相關科研項目需要落地正在尋求合作夥伴或您的企業想要尋求與之對口的優秀科研成果展開緊密合作等相關需求,均可聯繫我們,我們可通過新媒體推廣、高校資源對接等方式為您的需求「買單」。

唐山·創新中心由中國專業的產業運營商菜根發展為項目提供運營服務。憑藉專業的招商運營服務以及覆蓋項目全周期的投資機制,致力於打造 「產學研金」一體的孵化生態體系。通過實施「人才引領、科創驅動、資本助力」的發展戰略,助力高新區打造京津冀產業升級領跑者與科技智能新典範。


中心運營商菜根發展作為專業的產業運營商,綜合多年產業運營經驗構築了完善的運營服務體系,為企業匹配一對一的專屬企業服務經理,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變隨機服務為專人專屬服務,建立責任聯動的管家式服務機制,助力創新創業項目發展。


相關焦點

  • 方大炭素聯合蘭州大學拜永孝教授課題組:正在將石墨烯科研成果轉化...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劉歡石墨烯,作為目前發現最薄、強度最高和優異導電與導熱性能的一種新型碳納米材料,鑑於其集眾多性能於一身的特點被稱為「黑金」亦是「新材料之王」。其從2004年首次被剝離出來,2010年石墨烯發現者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為大家所熟知,到今天只有短短16年的時間。而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拜永孝教授課題組自2009年便開始以應用為導向的石墨烯製備及其延伸應用領域的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已開發出低成本、高效率及規模化製備高電導率石墨烯的核心技術,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 方大炭素聯合蘭州大學拜永孝教授課題組:正在將石墨烯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本報記者 劉歡石墨烯,作為目前發現最薄、強度最高和優異導電與導熱性能的一種新型碳納米材料,鑑於其集眾多性能於一身的特點被稱為「黑金」亦是「新材料之王」。其從2004年首次被剝離出來,2010年石墨烯發現者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為大家所熟知,到今天只有短短16年的時間。
  • 基礎研究 | 我區石墨烯基礎研究領域取得新研究成果
    該成果通過製備石墨烯微管的工藝為規模化生產直徑可調的石墨烯微管提供了可能性,在實驗室實現了將二維的石墨烯通過簡單的方法轉變為一維的管狀結構,這種直徑可調的石墨烯微管在生物醫學、藥物載體、農業化肥、生物質光合作用等方面都具有潛在的應用。
  • 平涼市科技成果推介發布暨科技項目籤約儀式舉行
    平涼市科技成果推介發布暨科技項目籤約儀式舉行 籤約26項 總額6.16億元 每日甘肅網8月24日訊據平涼日報報導(記者馬炳玉)8月23日,平涼市科技成果推介發布暨科技項目籤約儀式舉行
  • 武漢理工大學舉辦新材料科技成果對接活動
    「科技創新絕不僅僅是實驗室裡的研究,而是必須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7月13日上午,武漢理工大學在會議中心201舉辦專場對接會,推介新材料科技成果。
  • 廈大石墨烯科研成果「變身」暖心護腰帶,送達援鄂醫護人員!
    我校鄭南峰教授、吳炳輝副教授得知後,聯想到課題組前期的一項研究成果——柔性石墨烯加熱膜產品,緊急聯繫上下遊公司,終於趕製了一批電熱護腰帶、地板加熱片、加熱床墊,送到援鄂醫療隊手中。嘉庚創新實驗室團隊——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鄭南峰教授、薩本棟微納米研究院吳炳輝副教授帶領團隊研發的石墨烯遠紅外加熱產品,採用石墨烯導電膜通電後,可高效發射出與人體輻射相近的遠紅外,提升人的基礎體溫
  • 石墨烯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回收塑料廢棄物的方法
    打開APP 石墨烯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回收塑料廢棄物的方法 DeepTech深科技 發表於 2020-11-20 15:56:29
  • 科學家研製出流動性更好、成本更低廉的導電筆墨水
    儘管導電墨水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由錢俊和廖宇帶領的武大研究團隊,還是展示了流動性更好、成本更加低廉的導電筆墨水解決方案。當前市面上的導電油墨不僅價格昂貴、非常容易堵塞筆尖,其中的某些成分也可能在相當短的時間內被降解。
  • 如果墨水會導電......
    直到發現倫敦這個專門研究導電塗料的團隊Bare Conductive,突然幫助小編打開了電路世界的新大門。✨✨✨Bare Conductive,由4名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生組建而成,他們的創意產品腦洞大開,鼓勵每個人通過DIY創造出奇幻有趣的「電的世界」。正如他們的名字,Bare Conductive聚焦與「導電」相關的各種好玩的產品和裝置。
  • 中國礦大最新研究成果:經濟環保的提高石墨烯電池導電率
    近日,中國礦業大學能源、材料與物理學部研究生馬光耀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期刊發表了一篇高水平學術論文,證實可以通過一種可重複且經濟環保的方法,合成磷氧共摻雜石墨烯材料,並將其應用為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馬光耀告訴記者,材料中摻雜的P、O原子提高了石墨烯材料的電導率,形成的連續薄膜網狀結構促進了電子的快速傳輸,同時P、O原子形成的空位等缺陷能夠有效地緩衝石墨烯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的體積變化,且能夠為鉀離子的脫嵌提供更多的活性位點,因此這種磷氧共摻雜石墨烯展現出了極為優異的電化學儲鉀性能。
  • 莫爾晶格能控制光 交大科研成果刊登《自然》
    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葉芳偉課題組與陳險峰課題組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經過3年實驗,他們率先發現並揭示:基於莫爾晶格的極平帶結構可以實現對光的精準控制,甚至能夠完全鎖定光波,阻止它的擴散。這一發現具有重要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適用性。
  • 我國石墨烯基礎研究領獲取得新成果
    科技日報記者 張景陽 通訊員 胡紅波記者11日從內蒙古農業大學獲悉,該校郭澤宇教授於近日在納米材料國際知名期刊《碳》發表了「基於納米纖維模板法製備中空石墨烯微管及在場發射中的潛在應用」的最新成果。據介紹,該成果通過製備石墨烯微管的工藝為規模化生產直徑可調的石墨烯微管提供了可能性,在實驗室實現了將二維的石墨烯通過簡單的方法轉變為一維的管狀結構,這種直徑可調的石墨烯微管在生物醫學、藥物載體、農業化肥、生物質光合作用等方面都具有潛在的應用。
  • 高校成果推介!東南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科技成果精彩亮相馬鞍山!
    2018年,學校設立全資控股子公司——「南京東南大學技術轉移中心有限公司」,作為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運作實體,以市場化手段專門從事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技術轉移以及智慧財產權運營工作。 公司註冊資金500萬元,集合一批通曉技術、法律、經濟金融、商業談判的技術經理人,進行運營推廣,為專利技術持有者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務,讓發明人回歸科研,讓經理人對接市場。
  • 石墨烯電池的研究成果
    石墨烯電池是通過增強現有鋰離子電池來製造的。這是通過用石墨烯豐富電極來實現的,石墨烯改變了它們的化學和物理性質。結果提高了充電/放電速率特性,提高了容量。提高放電率意味著石墨烯電池的最大輸出功率更高。石墨烯電池是一種新技術,到2013年,它們剛剛投入批量生產。這意味著他們仍在研究中。最優的製造工藝還有待發現。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導電筆墨水
    儘管導電墨水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由錢俊和廖宇帶領的武大研究團隊,還是展示了流動性更好、成本更加低廉的導電筆墨水解決方案。
  • 石墨烯遠紅外發熱膜科技成果評價會在京召開
    中新網9月30日電 29日,由廣東康烯科技有限公司發明,由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主持的「基於石墨烯節能新材料的超寬幅遠紅外線發熱膜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科技成果評價會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召開。評價會上,評價機構嚴格按照科技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的有關規定,按照科技成果評價的標準及程序,本著科學、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組織專家對該項科技成果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評價委員會聽取了項目完成單位的技術總結報告,對評價資料進行了審查,經嚴格質詢和充分討論形成了評價意見。
  • 柔性電子崛起 | 一文讀懂柔性透明導電膜!
    ,從2004年蓋姆(Andre Geim)與諾沃謝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成功地從高定向熱解石墨分離出單層石墨烯材料後,石墨烯便以其二維特殊結構的高導電度特性受到矚目, 透明導電膜的應用自然成為研究開發的項目。
  • 導電塗料用碳納米管與石墨烯導電填料研究進展
    常用的導電填料有金屬粉末和碳系粉末,其中金屬粉末作為填料製備的塗料具有較好的導電性能,但金屬密度大,在塗料中易沉降,且在服役期間容易氧化導致塗層導電性能下降甚至失去導電性能。相比金屬填料而言,碳系導電填料具有密度小、耐腐蝕和導電性能穩定等優點。炭黑和石墨是常用的碳系導電填料,近年來,碳納米管(CNTs)和石墨烯(GNS)作為新型導電填料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 深圳先進院最新科研成果亮相海博會
    可以靈活擺尾的水下仿生機器魚、不用化學試劑也可以監測水質的傳感器、真正實現活細胞列印的生物列印墨水 ……10 月 15 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 " 深圳先進院 ")攜 20 項海洋科技創新成果亮相
  • 南科大本科生接連以第一作者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科研成果
    在南科大,所有本科生都有機會參與教授課題組進行科研學習,提升基礎科研能力及相關技能。近期,南科大本科生接連以第一作者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科研成果。今天,小編帶你一覽他們的風採。李其鍇在本科階段完成了相關研究工作。 李其鍇是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2014級本科生,2018年7月畢業後選擇HKU-SUSTech聯培項目,目前在香港深造。大三時他加入材料系劉瑋書副教授團隊,在劉瑋書指導下獨立完成了大部分實驗操作,展示了我校本科教育所培養的實驗動手能力和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