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絕不僅僅是實驗室裡的研究,而是必須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7月13日上午,武漢理工大學在會議中心201舉辦專場對接會,推介新材料科技成果。
武漢理工大學新材料科技成果對接會主會場。 萬新安 攝
對接會上,10個項目現場籤約,合同金額達5000餘萬元,其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4項科技成果評估作價3500萬元成立新公司(註冊資本1億元);船舶郵輪中心總工程師吳衛國教授「江海直達船」2項科技成果評估作價400萬元成立新公司(註冊資本1仟萬元);「高導電宏觀石墨烯膜及其電子器材」項目入駐武漢市江岸區岱家山科創城。
「我們團隊致力於開發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全固態能量轉換產品——微型半導體熱電晶片,打破國外壟斷,為我國下一代光通信、物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核心技術和產品支撐。」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鄢永高教授說,5G時代開啟,光通信器件用微型半導體熱電晶片,正處於投資風口。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麥立強教授、矽酸鹽建築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孫華君分別介紹了所在單位科研情況。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化學化工與生命科學院等單位的5名教授,圍繞「飛秒雷射製備新材料技術」「微型半導體熱電晶片」「生物醫用材料研發與產業化」等項目進行了路演,為新材料科技成果「吆喝」。
「學校持續推進橫向科研供給側改革,著力打造以『校地戰略合作-校地科技合作平臺-校企研發機構-科技項目合作』為主的多層次科技轉化服務體系」,武漢理工大學副校長吳超仲介紹,近年來,學校與地方政府共建校外研究院19個、技術轉移中心和工作站12個,與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共建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機構230餘個;承擔各類科技項目共33000餘項,項目經費近120億元,有效地促進了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
據了解,此次對接會以「創新、轉化、運用」為主題,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洪山區人民政府和武漢理工大學共同舉辦,活動採取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方式,設主會場和線上分會場。武漢理工大學制定疫情期間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推進方案,徵集企業技術需求1000餘項,收集重點教授科技成果百餘項,舉辦各類線上科技成果對接活動150場次,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的不利影響。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夏靜 通訊員 謝小琴 馬銀波)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