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 韶關研究院成立

2020-12-04 大眾網

  南方日報訊 (記者/範永敬 通訊員/蔡仁銀)11月29日,武漢理工大學韶關研究院舉行揭牌儀式。該研究院由韶關市政府與武漢理工大學共同建設,依託武漢理工大學的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等單位,整合學校優勢學科領域的科技成果和產業化項目在韶關設立。

  武漢理工大學韶關研究院具有區域示範引領作用,是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育與產業孵化於一體的科研機構,將圍繞韶關市大力發展的物流、交通、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產業開展系統的科學研究、新產品開發、設計優化和成果轉化工作,發揮高端創新平臺支撐作用。

  「通過近期在韶關的調研和交流,看到韶關的北江航道基礎設施建設、擴能升級工程已初具規模。」武漢理工大學韶關研究院院長、武漢理工大學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張笛說,下一步希望通過研究院的建設來支撐韶關臨港經濟、臨港產業的發展,在硬體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進一步提升配套服務能力。

相關焦點

  • 武漢理工大學韶關研究院揭牌成立!推動北江航運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
    武漢理工大學韶關研究院揭牌成立!王瑞軍指出,武漢理工大學韶關研究院的成立是韶關水上交通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必將有利於武漢理工大學加快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有利於輻射帶動廣東省內河港航事業高質量發展,有利於發揮韶關「一江好水」優勢,推動航運、物流、港口經濟、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的建設發展,促進北江航運上下遊產業鏈轉型升級。
  • 武漢理工大學韶關研究院成立!為我市提升臨港經濟產業發展提供智力...
    武漢理工大學韶關研究院成立!發揮高端創新平臺支撐作用武漢理工大學韶關研究院位於曲江區馬壩鎮馬壩大道北的原韶關市交通運輸管理中心,是由韶關市政府與武漢理工大學共同建設,依託武漢理工大學的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等單位,整合學校優勢學科領域的科技成果和產業化項目在我市設立而成。
  • 金意陶與武漢理工大學,共建建築陶瓷新材料研究院
    11月29日,金意陶與武漢理工大學產學研戰略籤約暨金意陶-武漢理工大學建築陶瓷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揭牌在佛山金意陶總部舉行,金意陶集團董事長何乾及公司高層管理人員、武漢理工大學副校長吳超仲、武漢理工大學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導吳建鋒、佛山市佛山市工信局局長劉銘恩、佛山市市科技局調研員賈煊、佛山中科院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李昌群
  • 韶關建「211」高校,助力航運產業轉型,原身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韶關,作為非三角地區,還是廣東和江西還有湖南三省的交界處,它在位置上是很優越的,而且資源上也較為豐富。不過現在韶關的發展,其實和廣東其他城市相比,發展水平並不是很高,其中珠三角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教育了。所以韶關現下也將教育重視起來了,韶關建「211」高校,助力航運產業轉型,原身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 武漢理工大學舉辦新材料科技成果對接活動
    7月13日上午,武漢理工大學在會議中心201舉辦專場對接會,推介新材料科技成果。萬新安 攝 對接會上,10個項目現場籤約,合同金額達5000餘萬元,其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4項科技成果評估作價3500萬元成立新公司(註冊資本1億元);船舶郵輪中心總工程師吳衛國教授「江海直達船」2項科技成果評估作價400萬元成立新公司(註冊資本1仟萬元);「高導電宏觀石墨烯膜及其電子器材」項目入駐武漢市江岸區岱家山科創城。
  • 香港理工大學跨學科合作成立「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研究範疇跨越多學科合作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由身兼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的滕錦光教授領導,副院長是李向東教授,全院共分五大範疇:(一)城市規劃及管理;(二)城市基建;(三)城市環境;(四)城市發展的數碼科技;(五)大廈能源及環境性能;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轄下共設有二十六個研究小組
  • 武漢理工大學與廣東金意陶陶瓷集團開展產學研戰略合作
    11月29日,武漢理工大學與金意陶產學研戰略籤約儀式在佛山金意陶總部舉行。武漢理工大學副校長吳超仲、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吳建鋒、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有關負責人,金意陶集團董事長何乾及公司全體中高層管理人員,佛山市工信局、科技局、中科院產業技術研究院、禪城區、南莊鎮等單位領導參加了本次籤約。
  • 武漢理工大學官建國教授當選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會士
    未來網高校頻道10月21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黃玲林)近日,由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主辦,武漢大學承辦,湖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協辦,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國家納米技術與工程研究院、湖北省科協共同支持的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第二十一屆學術年會暨第十屆國際會議在武漢召開
  • 武漢理工大學:決定
    「武漢理工大學」微信公號情況通報截圖   荔枝新聞訊 據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院11月27日晚發布情況通報稱,近日,在該校2020年通過博士、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審核的教師名單公示期間,學校收到對教師王攀資格的異議。
  • 中國營養學會營養健康研究院武漢分院在武漢科技大學揭牌!
    中國營養學會營養健康研究院武漢分院在我校成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近日,中國營養學會營養健康研究院武漢分院在武科大青山校區碧園會堂舉行揭牌儀式,武科大和中國營養學會營養健康研究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柳東如,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營養健康研究院院長楊月欣,湖北省營養學會理事長劉烈剛,武漢科技大學校長倪紅衛蒞臨會議。
  •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本APP是專門為,武漢理工大學開發的款校園交流平臺,提供老師在線上課點名,學校通知公告管理,校園調查管理,學生就業工作管理等相關功能。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1.0.7 更新內容優化了相關界面,並處理了一些bug
  • 武漢理工大學就學生墜樓事件發布通報後,爭論還在繼續
    2018 年 3 月 26 日,武漢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研三學生陶崇園在宿舍樓墜亡。之後,其親屬稱陶崇園系因導師王攀「長期精神壓迫致死」。武漢理工大學對此已作出回應。但關於真相的爭論還在繼續。4 月 4 日,武漢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負責人在《新京報》的報導中表示,「沒有發現王老師有明顯不符合師德師風、刑事犯罪的地方。」 4 月 5 日凌晨,陶崇園的姐姐通過微博發布聲明,希望公眾「不要再炒作這個事情」,並對武漢理工大學與王攀老師致歉。這條微博隨後於 4 月 5 日下午刪除。
  • 武漢理工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同為211「領頭羊」,誰實力更強
    武漢理工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都是排名靠前的211大學,也都有自己的優勢學科。網上也有不少帖子,喜歡將兩校對比,那麼兩校誰的實力更強呢?武漢理工大學2000年由原武漢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三校合併成立。
  • 陶崇園姐姐發聲明(全文)武漢理工大學陶崇園王攀事件最新進展
    此前,武漢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研三學生陶崇園墜亡事件受到廣泛關注,隨著媒體的跟進,一度引發熱議。4月5日凌晨一點,陶崇園姐姐於微博發布聲明稱,「希望大家不要再炒作這個事情,願我弟弟在天堂安息」。
  • 武漢理工大學教授王攀簡歷照片 陶崇園事件最新進展
    武漢理工大學教授王攀簡歷照片 陶崇園事件最新進展》》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陶崇園墜樓事件始末 死亡原因真相  2019年3月25日,武漢理工大學墜亡研究生陶崇園的姐姐發博稱,王攀對其在陶崇園教育培養過程中自己的不當言行表示道歉,並賠償65萬。
  • 武漢理工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都是工科211,誰更強?
    中國地質大學兩地辦學,一地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一地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今天小編介紹的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以下中國地質大學專指武漢的這所學校。武漢理工大學是近些年聲名鵲起的一所工科211強校,該校創建於1898年,具有百年校史。
  • 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暨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成立大會舉行
    12月29日,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暨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成立大會在武漢大學校史館舉行。樊錦詩在信中表示,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的成立,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講話精神的最好回應,是華中地區考古學科的大事,也是中國考古文博學界的大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她祝願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暨長江文明考古協同創新中心蓬勃發展、再創輝煌。  會上,陶宏宣讀了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理事會名單。
  • 湖北省首個中科院創新研究院在武漢揭牌
    楚天都市報9月22日訊(記者高領亞 通訊員楊婷婷)記者今日獲悉,本月17日,湖北省首個中國科學院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精密測量院)揭牌儀式在武漢舉行。中國科學院在武漢融合武漢物數所和測地所,成立精密測量院。
  • 長春理工大學重慶研究院籤約落戶兩江新區
    ,將在兩江新區建設長春理工大學重慶研究院。    市委常委,兩江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段成剛,長春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楊玉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會林出席活動。    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志傑,長春理工大學副校長楊華民代表雙方籤約。    楊玉新表示,作為新中國第一所培養光學專門人才的高校,長春理工大學以光電為核心的特色學科在專業領域具有優勢地位和核心影響力。
  • 關於對教師王攀資格異議,武漢理工大學深夜通報
    11月27日深夜,武漢理工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近日,在我校2020年通過博士、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審核的教師名單公示期間,學校收到對教師王攀資格的異議。學校對此高度重視,經審核,決定該教師的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不予通過。歡迎社會各界對我們的工作進行監督,我們將不斷加強和改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