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展 | 我區食品基礎研究領域取得新研究成果
近日,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王俊國教授課題組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食品化學》(Food chemistry)刊發了「基於培養基緩衝鹽提高生物膜合成量以改善植物乳桿菌LIP-1冷凍乾燥存活率的研究
-
新突破!我國石墨烯基礎研究領獲取得新成果
科技日報記者 張景陽 通訊員 胡紅波記者11日從內蒙古農業大學獲悉,該校郭澤宇教授於近日在納米材料國際知名期刊《碳》發表了「基於納米纖維模板法製備中空石墨烯微管及在場發射中的潛在應用」的最新成果。據介紹,該成果通過製備石墨烯微管的工藝為規模化生產直徑可調的石墨烯微管提供了可能性,在實驗室實現了將二維的石墨烯通過簡單的方法轉變為一維的管狀結構,這種直徑可調的石墨烯微管在生物醫學、藥物載體、農業化肥、生物質光合作用等方面都具有潛在的應用。
-
基礎研究 | 我區基礎研究領域取一新成果:稀土元素摻雜水滑石類電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內蒙古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蕾研究員課題組在國際知名期刊ACS Catalysis發表最新科研成果該研究在稀土元素摻雜水滑石類電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802320, 21965024)、內蒙古傑青培育基金(2020JQ01)和內蒙古大學人才啟動基金(21300-5195102)等項目的支持。
-
基礎研究 | 我區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取得新進展
Ed.)刊登了內蒙古大學王蕾研究員課題組的「鈍化層助力BiVO4抗光腐蝕研究」(Stable Co-Catalyst-Free BiVO4 Photoanodes with Passivated Surface States for Photocorrosion Inhibition)最新研究成果。
-
基礎研究新進展和新成果
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和通信、超強超短雷射研究居國際前列;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蛋白質結構與功能、腦與認知、動物克隆、創造新物質的分子工程學、古生物學、海洋科學等領域取得系列創新成果,整體研究水平顯著提高,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數學機械化、辛幾何算法等方面保持我國特色和優勢。
-
基礎研究|我區新型磁相變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在新型磁相變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該研究依託內蒙古自治區功能材料物理與化學重點實驗室,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外國青年學者研究基金項目(51850410514)和地區科學基金項目(51961033)的資助。創造新材料並理解新材料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聯,可以極大促進未來技術的發展。
-
我國量子通信基礎研究成果豐碩
其實不僅僅在試驗和應用層面,在基礎研究領域,中國量子通信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並獲得了國際認可。在日前舉辦的「光纖通信50年高峰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壽泰透露,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張軍等和英國牛津大學的同事合作,實驗實現了68Gbps的高速量子隨機數發生器,和此前的最快速率相比提高了一個數量級。相關論文發表於儀器領域權威期刊《科學儀器評論》。
-
科學研究成果頻登頂級期刊,深圳基礎研究做對了什麼?| 逆增長的秘密
朱英傑團隊在做實驗今年以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整個社會受到較大影響。在深圳,仍然可以看到基礎研究取得可喜成果。除深圳高校以外,深圳企業、研究機構、醫院等有不少研究發表於《自然》等國際頂級期刊。近年來,深圳發力基礎研究,加快補齊原始創新能力短板,部分成果在今年也逐步顯現出來。可以看到的是,今年以來,多篇文章在《自然》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
-
石墨烯限域催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通訊員石瑛 記者劉萬生 12月8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石墨烯限域催化及表面催化原位表徵研究取得新進展
-
我省在肉牛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國際領先創新成果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陝西臺 劉松燾 楊凌臺 孫雅楠 何家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團隊經過15年潛心研究,在我國肉牛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國際領先的創新性成果。2006年開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昝林森教授的科研團隊開始了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的研究。經過15年的科研攻關,他們首次解析了中國不同地區的代表性地方黃牛遺傳多樣性和起源進化,豐富了世界上牛的遺傳變異資料庫,研發出首個中國黃牛高密度SNPs晶片,打破了國際晶片的壟斷。這一研究成果也加快了秦川牛肉用新品系的選育進程,突破了傳統肉牛育種周期長、難度大、效率低等卡脖子技術難題。
-
頭條 | 我區基礎研究領域取一重要成果:馬鈴薯新種質創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植物學報》(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刊發了「利用小孢子培養技術創製用於馬鈴薯遺傳研究的新體系」(Developing a new model system for potato genetics by androgenesis)最新科研成果。
-
微波光子器件與集成系統基礎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國家973計劃項目「面向寬帶泛在接入的微波光子器件與集成系統基礎研究」重點針對微波光子相互作用下的高帶寬轉換機理、高精細調控方法、高靈活協同機制等3個科學問題,在微波光子作用機理、關鍵器件與原型系統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為未來發展提供了相應的理論與技術支撐
-
2019年中醫藥基礎研究盤點
在科技日益進步、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中醫藥也走到了國際基礎科研的競技場上。回顧已經過去的2019年,國際核心期刊刊發中醫藥相關文獻總計達2193篇,佔歷年中醫藥領域科研文獻總數的12.02%。毫不誇張地說,中醫藥現代化創新成果10%以上的歷史是在2019年書寫的(表1)。
-
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獲新成果
分子生物學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主要研究對象是兩大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質,近期圍繞著核酸研究,幾個研究小組獲得了分子生物學基礎領域的一些重要成果
-
宣益民、祝世寧兩位院士獲我省首個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 基礎研究...
日前揭曉的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首次增設了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宣益民,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祝世寧獲得該獎項。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他們披荊斬棘數十年,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為我省在基礎研究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
-
辨析研究目標和預期研究成果,研究基礎和可行性
有好友發來消息說讓我談談研究目標和預期研究成果,研究基礎和可行性的差別,我根據我的理解簡單寫了一下,不知是否準確,請多指教!一 研究目標和預期研究成果的差別研究目標要宏觀些和簡潔些,就像一個靶子。圍繞科學問題A,實現研究目標C(科學問題A和研究目標C的論述見文「研究內容」有內容中所述),其中間可簡要提及研究方法和過程成果。主要目的讓專家明確兩點:一是這個科學問題很值得做,二是這個項目要為解決科學問題做點工作。預期研究成果要具體化和定量化,是要預期射中靶上十環的箭。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自2006年起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青藏高原基礎地質調查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項目進入結題階段。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多層石墨烯壓電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與物理學院喬振華教授與南京大學繆峰教授、王伯根教授合作,在多層石墨烯的壓電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石墨烯材料體系中正的壓電效應,並在理論上揭示了多層結構內層間相互作用對該效應的顯著貢獻。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量子力學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量子力學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中國科技大學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等開展合作,利用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
聚焦 | 我區基礎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內蒙古大學趙振興博士提出研究重味衰變中光子極化的新方法
近日,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物理評論快報》)發表了內蒙古大學趙振興博士的最新成果「Novel Method to Reliably Determine the Photon Helicity in B → K₁γ」(可靠測定B → K₁γ光子螺旋度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