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都能在皮膚上直接列印電路,那以後可穿戴電子設備市場何在?

2020-11-08 智匯達人

科學家找到在室溫下將可穿戴傳感器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方法。

柔性電子技術為可穿戴傳感器的應用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可能性。可穿戴傳感器可以被做成類似於紋身、用於監測人體健康各個方面的膠片和袖套。據外媒報導,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一位研究者提出了一種能夠臨時擴展我們身體機能的新方法。利用3D印表機,Michael McAlpine在皮膚上列印了一個可以實現輕便型太陽能充電、化學傳感,以及其他功能用途的電路。


這種新型可列印傳感器則是建立在這群研究人員早期工作的基礎上得來,此前他們開發了用於可穿戴傳感器的柔性電路板。然而這一過程的關鍵是將一些金屬部件在人體不能很好承受的溫度(300℃)下粘合在一起。

這種灼熱的燒結過程使得研究小組無法將柔性電路板直接印在人體皮膚上,但現在他們可能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關鍵之處在於科學家們所說的燒結輔助層,它起到一種緩衝的作用,能讓材料在更安全的溫度下結合在一起。

據了解,這一層的配方由聚乙烯醇糊劑和碳酸鈣組成,它們分別可以在可剝面膜和蛋殼中找到。這一層的作用則是讓皮膚表面光滑並允許在室溫下將一層非常薄的金屬圖案直接印在上面,然後用吹風裝置就能進行設置。

據研究小組介紹,這種靈活的電路保持了它的電化學特性並可以通過調整以此達到連續記錄溫度、溼度、血氧和心臟信號等數據的目的。一旦工作完成,傳感器就可以簡單地用熱水衝洗掉。並且據研究人員介紹,這種衝洗的過程不會損傷人體皮膚,而這對皮膚敏感的人像老人、嬰兒來說尤其重要。

隨著設備的不斷改進,該小組希望可以其可以被用來監測COVID-19的症狀。

研究者說這項技術的成本相對較低,這意味著它很有可能很快應用於消費者。你需要在手上裝一個心率監測器或者額外的光源嗎?也許很快我們就可以在手上列印它們。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找到在室溫下將可穿戴傳感器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方法
    據外媒報導,柔性電子技術為可穿戴傳感器的應用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可能性。可穿戴傳感器可以被做成類似於紋身、用於監測人體健康各個方面的膠片和袖套。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現在已經開發出了一種可以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安全裝置,它可以追蹤體溫和血氧水平等信息,一旦工作完成上面的信息就會被清除掉。
  • 卡耐基梅隆大學3D列印可拉伸可穿戴的電子「紋身」
    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觀察,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工程學院和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系統與機器人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來製造堅固、高度靈活的紋身式電路,用於可穿戴計算。卡耐基梅隆大學其他類似紋身的電子產品要麼在無塵室內部需要複雜的製造技術,要麼缺乏皮膚上可拉伸數字電路功能所需的材料性能。
  • 「真正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問世,可在任意方向伸展60%
    近日,華人學者開發出一種 「真正可穿戴」 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的、可粘在皮膚上的 「電子皮膚」,其內部主要由電路板構成。有一次在食堂吃飯,他和張偉聊起柔性電子,兩人一拍即合,基於兩人多年的理論和實踐基礎,遂開始對可穿戴電子設備的研究。肖建亮說他想做一款對人體更友好的可穿戴電子設備。因為常見的可穿戴電子皮膚設備如 Apple Watch、智能手環、智能眼鏡等,雖然有各自獨特的功能,但是多數存在價格昂貴、體驗感差、穿戴不舒服等各種各樣的問題。
  • 「真正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問世,可在任意方向伸展60%
    近日,華人學者開發出一種 「真正可穿戴」 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的、可粘在皮膚上的 「電子皮膚」,其內部主要由電路板構成。圖 | 可在手腕上佩戴的電子皮膚該 「電子皮膚」 具有卓越的延展性、自癒合性、可回收性和可重構性,它創可貼稍厚,加熱後就能貼到皮膚上。該團隊表示它還可以在任何方向上伸展 60%,並且不會破壞內部的電子設備。
  •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特點及其市場挑戰
    實際上,許多消費電子產品已經變成與原始設計初衷並不一致,如手機有時是作為音樂播放器攜帶的,這並非其設計初衷,但由於消費者對功能和連接便攜性的需要,就自然而然變成這樣了。 可穿戴電子產品已由救生設備發展到時尚配飾,從活動監控手環、智能手錶、智能眼鏡到 GPS 定位鞋:所有這些產品的市場需求目前都在增長。
  • 可自我修復,可回收和可重構的液態金屬可穿戴電子皮膚
    可自我修復,可回收和可重構的液態金屬可穿戴電子皮膚同濟大學航空航天工程與應用力學學院,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科研團隊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真正可穿戴"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並粘在皮膚上的可拉伸且可完全回收的電路板
  • 研究團隊開發出無需加熱可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金屬可穿戴傳感器
    包括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師在內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工藝,可以直接在皮膚上列印金屬可穿戴傳感器,而過程中不需要加熱。新工藝幫助可穿戴傳感器從簡單的電極發展為能夠為用戶提供生物識別測量和提供足夠舒適度的可彎曲設備。
  • 無需加熱即可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可穿戴式傳感器,你們有見過嗎?
    來源: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的Dorothy Quiggle職業發展教授Huanyu「 Larry」 Cheng的帶領下,研究小組在ACS 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s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無需加熱即可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可穿戴式傳感器。
  • 科普 | 皮膚上直接列印3D電子元件 或帶來癒合傷口新療法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5日報導,在一項開創性的新研究中,美國研究人員使用定製的低成本3D印表機,首次在手上列印出電子產品。藉助新技術,戰場上的士兵能在身體上列印出臨時傳感器以檢測化學或生物製劑,或列印太陽能電池以給電子設備充電,而且只需鑷子就可將其剝離,也可用水衝洗掉。研究報告發表於26日出版的《先進材料》雜誌。
  • 可監控用戶心率和步數的電子皮膚或可替代智慧型手機等可穿戴設備
    根據《dailymail》消息:美國專家通過將液態金屬線包裹在兩個柔性聚合物層之間,開發出了一種完全可回收的「電子皮膚」,其作用類似於可拉伸的電路板。未來,可穿戴設備可以採用能自我修復的「電子皮膚」,可以監控用戶的心率和步數。
  • 噴墨列印石墨烯實現太陽能可穿戴電子設備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據悉,來自諾丁漢大學的研究人員解決了如何使用墨水3D列印具有有用特性(例如將光轉換為電能的特性)的新型電子設備的難題。這項研究表明,可以噴射包含二維片狀細小材料(例如石墨烯)的油墨,可以將這些複雜的定製結構的不同層堆積並嚙合在一起。
  • 畫在皮膚上的生物電子設備
    近日,美國密蘇裡大學官網發布一則消息稱,該校研究人員通過探索在人體皮膚上繪製生物電子設備的可行性,推動皮上生物醫學設備製造技術的發展。皮上生物醫學設備通常由兩部分組成:生物醫學電子設備組件和柔性襯墊。前者多由傳統無機材料、新型有機材料或納米材料製成。後者多為柔性聚合物,以確保生物醫學設備附著於人體皮膚上。
  • 新型電子皮膚,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電子皮膚是通過電學信號的集成與反饋來模擬人體皮膚感受外界刺激(壓力、溫度、溼度)的新型電子器件。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柔性觸覺仿生傳感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參數檢測與機器人觸覺感知等領域,近年來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
  • 市場規模超25億美元,可穿戴生物傳感設備前途無量
    可穿戴式生物傳感器前途無量根據來自Grand View Research的市場報告,2016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約為1.5億美元;預計其將在2025年達到28.6億美元。新增市場規模中的很大一部分預計將由可穿戴生物傳感器構成。雖然可穿戴無創生物傳感平臺的商業化速度慢於預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場預期。
  • 可穿戴生物傳感設備:市場規模超25億美元,可對汗液、淚液及唾液...
    可穿戴式生物傳感器前途無量 根據來自Grand View Research的市場報告,2016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約為1.5億美元;預計其將在2025年達到28.6億美元。新增市場規模中的很大一部分預計將由可穿戴生物傳感器構成。 雖然可穿戴無創生物傳感平臺的商業化速度慢於預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場預期。
  • 看這款「電子紋身」如何重新定義可穿戴設備
    以智能手錶為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設備算是以一種半紅不火的方式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儘管在目前來看,「做手機的」同時還要「會做手錶」已經成為了一種新常態,但即便是iWatch所掀起波瀾也不足當年iPhone的萬分之一。
  • 應用於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柔性混合電路方案
    應用於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柔性混合電路方案 DevicePlus 發表於 2021-01-15 16:22:21 雖然基於剛性PCB板的傳統電子電路設計已經成為數位技術時代發展的可靠基礎,但這種設計可支持的外形尺寸和功能仍然有限
  • 電流體噴射列印製作適用於可穿戴設備的微型微型超級電容器
    電流體噴印製作適用於可穿戴設備的微型微型超級電容器超級電容器(SC),也稱為超級電容器,可以比普通電容器存儲更多的能量。與基於鋰的二次電池相比,超級電容器的優勢包括具有高功率輸出和更長的循環壽命。特別地,它可以通過半導體製造工藝被製造成與人的指紋的寬度一樣小,因此也可以應用於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IoT)設備。然而,由於在製造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可能導致超級電容器的電特性的劣化,因此難以將它們直接連接至電子部件。另外,通過噴墨印刷技術將超級電容器與電子部件組合的製造方法還具有精度較低的缺點。
  • 新型電子皮膚面世,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柔性觸覺仿生傳感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參數檢測與機器人觸覺感知等領域,近年來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Madhu Bhaskaran在《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描述這一技術的研究報告,其相應作者表示:「我們一直通過皮膚感知事物,但我們的疼痛反應只在某個特定點發生,比如當我們觸摸太熱或太尖銳的東西時。」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電子技術能夠逼真地模擬人類的疼痛感覺。我們的人造皮膚在壓力、熱量或寒冷達到令人痛苦的臨界點時會立即做出反應。」
  • 後疫情時期,體溫監測應用賦予可穿戴設備市場新機會
    每個人上班、回家或是進出公共場合時都要測量體溫,這讓人們對體溫的關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紅外額溫/耳溫槍市場炙手可熱的同時,越來越多的製造商開始關注或嘗試在手錶、手環乃至耳機等可穿戴設備上增加體溫監測功能,這無疑給可穿戴設備市場賦予了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