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加熱即可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可穿戴式傳感器,你們有見過嗎?

2020-10-13 遇見流水人生

來源: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的Dorothy Quiggle職業發展教授Huanyu「 Larry」 Cheng的帶領下,研究小組在ACS 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s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無需加熱即可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可穿戴式傳感器。

研發過程:Cheng和他的同事先前已經開發出用於可穿戴式傳感器的柔性印刷電路板,但是通常需要約572華氏度(300攝氏度)的溫度才能將傳感器的銀納米顆粒粘合在一起,這使得直接在皮膚上進行印刷受到了阻礙。故他們提出了一種燒結助劑層,這種層不會傷害皮膚,並且可以幫助材料在較低的溫度下燒結在一起。通過向混合物中添加納米顆粒,銀顆粒在約100攝氏度的較低溫度下燒結。可以用來在衣服和紙上列印傳感器,這很有用,但是它仍然比我們在皮膚溫度下的溫度還要高。他們又改變了輔助層的配方和印刷材料,使其可以在室溫下燒結。室溫燒結助劑層由聚乙烯醇糊(可剝離面膜的主要成分)和碳酸鈣(由蛋殼組成)組成。該層減少了印刷表面的粗糙度,並允許形成超薄的金屬圖案層,可以在保持機電性能的同時彎曲和摺疊。在列印傳感器時,研究人員使用鼓風機(例如置於涼爽狀態的吹風機)去除墨水中用作溶劑的水。最終,他們實現了不需要依靠熱量就可以燒結出可穿戴式傳感器。

該傳感器的特性:這些傳感器能夠精確連續地捕獲溫度,溼度,血氧水平和心臟表現信號。研究人員將傳感器連接到具有無線傳輸功能的網絡中,就可以實現對信號的進行情況進行監控。這一過程是環保的。因為傳感器在溫水中可持續使用幾天,使用後可以用熱水淋浴很容易將其移除,而且不會損壞設備,實現回收利用,重要的是,去除還不會損害皮膚。這對於敏感皮膚的人(如老年人和嬰兒)尤其重要。所以說該設備非常有用,根本不會給使用它的人或環境造成額外負擔。

前景與應用:研究人員計劃根據需要更改技術以針對特定的應用,例如,放置一個精確的人體傳感器網絡以監視與COVID-19相關的特定症狀。


介紹無需加熱即可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可穿戴式傳感器的邏輯框架圖(原創)

相關焦點

  • 研究團隊開發出無需加熱可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金屬可穿戴傳感器
    包括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師在內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工藝,可以直接在皮膚上列印金屬可穿戴傳感器,而過程中不需要加熱。新工藝幫助可穿戴傳感器從簡單的電極發展為能夠為用戶提供生物識別測量和提供足夠舒適度的可彎曲設備。
  • 科學家找到在室溫下將可穿戴傳感器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方法
    據外媒報導,柔性電子技術為可穿戴傳感器的應用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可能性。可穿戴傳感器可以被做成類似於紋身、用於監測人體健康各個方面的膠片和袖套。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現在已經開發出了一種可以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安全裝置,它可以追蹤體溫和血氧水平等信息,一旦工作完成上面的信息就會被清除掉。
  • 現在都能在皮膚上直接列印電路,那以後可穿戴電子設備市場何在?
    科學家找到在室溫下將可穿戴傳感器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方法。柔性電子技術為可穿戴傳感器的應用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可能性。可穿戴傳感器可以被做成類似於紋身、用於監測人體健康各個方面的膠片和袖套。利用3D印表機,Michael McAlpine在皮膚上列印了一個可以實現輕便型太陽能充電、化學傳感,以及其他功能用途的電路。
  • 可穿戴式傳感器的類型有哪些
    近年來,智能可穿戴設備銷量不斷上升,品類日漸豐富,從健康監測、社交娛樂到虛擬實境等功能均有涉及。可穿戴電子設備是指具有集成電子技術或其他提供智能功能的計算設備、紡織品和服裝,例如手錶,帽子,襯衫和眼鏡等。
  • 中科院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立新課題組基於3D列印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創建了在3D列印光敏樹脂中添加這種交聯劑能夠提高列印解析度,列印的模具可在熱水中溶解。
  • 石墨烯下一個應用方向:人造皮膚和可穿戴健康傳感器
    石墨烯下一個應用方向:人造皮膚和可穿戴健康傳感器石墨烯這個神奇的材料,可能很快就被用來製造高度敏感的人造皮膚和可穿戴健康傳感器人造皮膚「如果某些特定人群需要傳感器來感受到人造皮膚所帶來的觸覺的話,我們就可以利用石墨烯來製作出一種複合材料的機器,並賦予其更為敏感的壓力感知。雖然目前這個東西還無法佩戴,但在未來或許就能成為可穿戴設備。」甘恩說道,「人們可以把它作為假肢的一部分來靈活運用。現在已經有公司在觀察佩戴假肢的人如何與之交互。科學的發展,會促使這一技術更加成熟。」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立新課題組基於3D列印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創建了在3D列印光敏樹脂中添加這種交聯劑能夠提高列印解析度,列印的模具可在熱水中溶解。
  • 曲面甚至皮膚上的微流道電子器件與傳感器3D列印技術
    研究人員開發曲面甚至皮膚上的3D列印微流道電子器件與傳感器技術導讀:通過軟光刻技術製造的微流控設備已被證明具有引人注目的應用,例如晶片實驗室診斷,DNA微陣列和基於細胞的檢測。通過將微流控技術與電子傳感器和曲線基板直接集成,以及提高自動化程度以提高生產率,可以進一步開發這些技術。
  • 專訪|斯坦福鮑哲南團隊開發出無線皮膚傳感器
    以後可以遠離醫院那些龐大繁重的監測設備了,這款無線皮膚傳感器與特製衣服搭配即可實現心跳、呼吸和運動等諸多指標的監測。這其實是一套可貼在皮膚上監測健康狀況的傳感器系統,其中包括如創可貼一般的傳感器貼片,以及可縫製在衣服內的柔性閱讀器。
  • 印在皮膚上的健康監測傳感器
    藉助新型輔助層,研究人員可以將傳感器直接「印製」在人體皮膚上。可穿戴傳感器正逐漸從簡單的電極、手錶向複雜的可彎曲設備發展,進而為用戶提供更精確的生物特徵測量和更舒適的體驗。eurekalert.org網站當地時間10月12日報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SU)和中國哈爾濱工業大學(HIT)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燒結輔助層」。這種輔助層降低了燒結溫度,使直接在人類皮膚上列印傳感器的設想變成了現實。
  • 利用透光率的可穿戴式應變傳感器可檢測身體細微動作
    利用透光率的可穿戴式應變傳感器可檢測身體細微動作這項技術顯示出潛在的潛力,可以檢測出人體的細微動作並實時監控醫療保健應用中的身體姿勢。韓國大田韓國高級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基於調製碳納米管(CNT)嵌入的彈性體的光透射率開發了一種可穿戴應變傳感器。該傳感器能夠對物理信號進行靈敏,穩定和連續的測量。可穿戴式應變傳感器必須具有高靈敏度,柔韌性和可拉伸性以及低成本。特別是用於健康監測的那些也應與長期穩定的性能聯繫在一起,並在環境上穩定。
  • 可印在皮膚上的監測傳感器是不是更香?
    藉助新型輔助層,研究人員可以將傳感器直接「印製」在人體皮膚上。可穿戴傳感器正逐漸從簡單的電極、手錶向複雜的可彎曲設備發展,進而為用戶提供更精確的生物特徵測量和更舒適的體驗。eurekalert.org網站當地時間10月12日報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SU)和中國哈爾濱工業大學(HIT)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燒結輔助層」。這種輔助層降低了燒結溫度,使直接在人類皮膚上列印傳感器的設想變成了現實。
  • 受章魚啟發的可穿戴式傳感器
    粘附在皮膚上的可穿戴電子設備是健康傳感器技術的新興趨勢,因為它們具有監視各種人類活動(從心率到步數)的能力。但是,找到將設備粘貼到身體上的最佳方法一直是一個挑戰。現在,一組研究人員報告了受章魚「吸盤」啟發的基於石墨烯的粘合劑生物傳感器的開發中國化工網okmart.com。
  • 一種能實時跟蹤體內多種重要分子的可穿戴式傳感器
    可穿戴式傳感器技術是未來個性化醫療的發展方向,這種傳感器需克服剛性矽基傳感器與柔軟的彈性生物之間的不匹配缺陷,從而持續監測人類的生命體徵情況
  • 3D列印+納米技術,為可穿戴設備打造靈活又耐用橡膠石墨烯傳感器
    這項研究的最新系列論文《為可穿戴生物監測製作3D列印超堅固表面摻雜多孔矽傳感器》發表在《ACS Nano》雜誌上。可穿戴式傳感器的發展隨著過去幾十年衛生保健的改善,如今,工業化國家的居民壽命更長,但健康狀況往往複雜多樣。急性創傷的存活率也有所提高,但這與嚴重殘疾患者數量的增加有關。
  • 可自我修復,可回收和可重構的液態金屬可穿戴電子皮膚
    可自我修復,可回收和可重構的液態金屬可穿戴電子皮膚同濟大學航空航天工程與應用力學學院,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科研團隊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真正可穿戴"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並粘在皮膚上的可拉伸且可完全回收的電路板
  • 浦項科技大學開發用於精確語音識別的可穿戴式振動傳感器
    因為它們通過感知空氣中的振動進行工作,因此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容易受到環境噪聲的影響。  據傳感器專家網報導,近日國外的一項研究成果,成功解決了這項難題。浦項科技大學(POSTECH)的研究人員成功開發出一種靈活且可穿戴的振動響應傳感器,可準確識別用戶的聲音。當連接到頸部時,傳感器可以通過頸部皮膚的振動精確地識別聲音,並且不受環境噪聲或聲音音量的影響。
  • 皮膚貼片式微生物納米纖維素可穿戴式電化學傳感器汗液分析
    由巴西研究人員開發的這種裝置以貼膏藥的形式貼在皮膚上,可用於監測人體的新陳代謝和服用藥物。巴西聖保羅大學(USP)的研究人員與阿拉拉誇拉的聖保羅州立大學(UNESP)的同事,阿拉拉誇拉大學的同事在巴西共同創造了一種印在微生物納米纖維素(一種天然聚合物)上的可穿戴傳感器。 (UNIARA),坎皮納斯大學(UNICAMP)和巴西國家納米技術實驗室(LNNano)。皮膚粘附傳感器是印刷在塑料表面上的常規傳感器的改進替代品。它可用於無創檢測和監測汗液中存在的體液。
  • 一種新型可穿戴式發電機可為現有的無線傳感器供電
    加州理工學院醫學工程助理教授高偉一直在開發一系列廉價的可穿戴傳感器,以及利用人體為其供電的方法為可穿戴傳感器供電。如何為隨身設備供電一直是科技業界最大的挑戰,雖然電池是一種選擇,但由於電池體積大,而且電池會耗盡電量,所以並不理想。
  • 如何通過3D列印的無害水凝膠傳感器來探測皮膚被紫外線照射的強度
    > 對於皮膚白的人來說,每年夏天都有一場與太陽的抗爭。美國克拉克森大學的研究人員稱,在美國,每年都有170例由紫外線照射引起的皮膚癌確診病例。當然這並不代表我們夏天只能躲在屋子裡,因為紫外線的照射一般都是間歇性的,但是我們仍需要採取一定的防範措施,比如塗大量的防曬霜。然而,該團隊找到了一種更好的方法,涉及3D列印可穿戴生物傳感器,該技術在醫療監測領域早已有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