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項科技大學開發用於精確語音識別的可穿戴式振動傳感器

2020-11-24 RFID世界網

  近年來,語音識別技術變得越來越普及,涉及的領域十分廣闊,包括模式識別、信號處理、概率論和資訊理論、人工智慧等等。


語音識別技術

  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語音識別技術經過最近二十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進步,早已進入商用市場。曾經有人做出預計,10年之內語音識別技術將進入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比如家電,通信,醫療和家庭服務等等。尤其是現在,語音識別更加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如現在廣泛普及的智慧型手機中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但是,由於周圍環境中存在的障礙物和其他噪聲,語音識別的表現總是有些不穩定,有時甚至會發生錯誤識別,這是因為手機中檢測聲音普遍使用的是麥克風。麥克風,簡單的說它是一種將聲音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的能量轉換器件。最初的麥克風是通過電阻進行聲電轉換,後來發展為通過電感或電容進行聲電轉換。因為它們通過感知空氣中的振動進行工作,因此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容易受到環境噪聲的影響。

  據傳感器專家網報導,近日國外的一項研究成果,成功解決了這項難題。浦項科技大學(POSTECH)的研究人員成功開發出一種靈活且可穿戴的振動響應傳感器,可準確識別用戶的聲音。當連接到頸部時,傳感器可以通過頸部皮膚的振動精確地識別聲音,並且不受環境噪聲或聲音音量的影響。


可穿戴式振動傳感器附著在人類頸部皮膚上來進行語音識別 資料圖

  這些可附著皮膚的傳感器通過檢查頸部皮膚振動來檢測和識別人的聲音,頸部皮膚振動可以通過幾個參數來測量,包括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可穿戴式振動傳感器與用於語音驗證和語音控制應用的參考麥克風之間的比較示意圖

  傳統的振動傳感器通過空氣振動識別聲音,並且由於機械共振和阻尼效應靈敏度降低。因此,他們無法定量測量聲音。因此,環境聲音或口罩等障礙物會影響其語音識別的準確性,不能用於安全認證。


可穿戴式傳感器即使在嘈雜的環境中也能準確識別語音而不會出現振動失真 資料圖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小組證明,聲壓與各種聲壓級別的頸部皮膚振動加速度成正比,範圍為40至70 dB SPL(聲壓級)。研究人員開發了這種新的可穿戴振動傳感器,利用皮膚振動加速。該裝置由超薄聚合物薄膜和帶有小孔的隔膜組成。它可以通過測量皮膚振動的加速度來定量地感知聲音。在一次成功的演示中,可穿戴式傳感器即使在嘈雜的環境中也能準確識別語音而不會出現振動失真,並且在佩戴口罩的情況下音量非常低。

  該研究可以進一步擴展到各種語音識別應用,例如電子皮膚,人機界面,可穿戴式聲樂健康監測設備。

  研究人員在他的採訪中解釋了這項研究的意義。「這項研究非常有意義,它開發了一種新的語音識別系統,可以定量地感知和分析語音,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它從傳統的語音識別系統向前邁出了一步,只能識別語音定性「。該研究得到了韓國科學和信息通信技術部全球前沿研究計劃下的先進軟電子中心的支持。

1

相關焦點

  • 潮科技 | 哈佛大學開發出一種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美國哈佛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安全、精確的力和應變傳感器,可以直接連接到手指上進行監測。這種傳感器可以長時間連續工作,幾乎沒有延時地測量力和應變。這是一項可喜的研究成果,因為之前開發的類似器件響應緩慢,並且輸出跟施加的力不能成比例地線性變化。此外,此前採用的導電液如果發生洩漏,並不完全安全。
  • 源於「蜘蛛腿」的「可穿戴」傳感器問世
    ,可以識別語音模式和監測心率。敏感性高、耐用、靈活,適用於可穿戴電子產品。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66802.htm  可以識別簡單的詞語,例如「走」、「跳」、「開槍」、「停止」這些用於電腦遊戲的指令。此外,該傳感器也可以被戴在手腕用來測量心跳,提供關於心臟的舒張和收縮運動的關鍵信息。
  • 一種能實時跟蹤體內多種重要分子的可穿戴式傳感器
    可穿戴式傳感器技術是未來個性化醫療的發展方向,這種傳感器需克服剛性矽基傳感器與柔軟的彈性生物之間的不匹配缺陷,從而持續監測人類的生命體徵情況
  • 天津工業大學:聚乳酸/石墨烯電紡複合納米纖維的穿戴式傳感器
    本文要點:通過靜電紡絲製備具有各種石墨烯含量的PLLA /石墨烯複合納米纖維,進行生物電子皮膚的性能測試和應用探索成果簡介 有機壓電膜作為柔性和可穿戴壓力傳感器是製造電子皮膚的理想材料最大開路電壓(Voc)和可穿戴式傳感器的短路電流(I sc)為184.6 V和10.8μA。通過觸摸生物電子皮膚產生的響應可以轉換為數位訊號。壓電生物電子皮膚用於監測人體的脈搏。根據結果,計算出76次搏動min -1,這與正常人的心率間隔(60-100次搏動min -1)相符。
  • 壓阻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用於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其機械強度足以編織成可穿戴的織物傳感器,可檢測和區分壓力、拉伸和彎曲等多種機械刺激。該傳感器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多個接觸部位和較大的變形空間,可用於多種機械刺激的多模傳感,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較寬的傳感範圍。基於織物的傳感器可以適應地附著在複雜的表面上,也可以集成到織物中,顯示出對動態人體運動的連續瞬態檢測和區分能力。此外,成功地集成了一個紡織品傳感平臺,用於壓力和應變分布的空間映射,使其成為電子紡織品和可穿戴設備的一個很有前途的候選平臺。
  • 韓國浦項科技大學教授Hyunsang Hwang來微電子所交流
    >  6月9日,韓國浦項科技大學教授Hyunsang Hwang來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並作了題為Analog synapse devices based on interface resistive switching for neuromorphic system的學術報告。
  • 植物可穿戴傳感器 可檢測植物的蒸騰作用
    打開APP 植物可穿戴傳感器 可檢測植物的蒸騰作用 工程師3 發表於 2018-04-30 09:07:00 來自愛荷華州立大學的植物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了一種可以貼在植物上的小型石墨烯傳感器,為研究人員和農民提供了更多的數據,從而可以帶來更加穩健的年度收穫。
  • ROHM的智慧型手機可穿戴式設備採用氣壓傳感器地磁傳感器等MEMS技術
    例如,可提供識別在幾樓的哪個位置等建築物內的導航功能。為實現這種3D室內導航,就需要比以往精度更高的傳感器,ROHM新開發的通過用MEMS(微機電系統: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氣壓傳感器檢測高度,用地磁傳感器(MI)檢測方位的方式,可實現更高精度的導航。
  • 利用透光率的可穿戴式應變傳感器可檢測身體細微動作
    利用透光率的可穿戴式應變傳感器可檢測身體細微動作這項技術顯示出潛在的潛力,可以檢測出人體的細微動作並實時監控醫療保健應用中的身體姿勢。韓國大田韓國高級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基於調製碳納米管(CNT)嵌入的彈性體的光透射率開發了一種可穿戴應變傳感器。該傳感器能夠對物理信號進行靈敏,穩定和連續的測量。可穿戴式應變傳感器必須具有高靈敏度,柔韌性和可拉伸性以及低成本。特別是用於健康監測的那些也應與長期穩定的性能聯繫在一起,並在環境上穩定。
  • 受章魚啟發的可穿戴式傳感器
    粘附在皮膚上的可穿戴電子設備是健康傳感器技術的新興趨勢,因為它們具有監視各種人類活動(從心率到步數)的能力。但是,找到將設備粘貼到身體上的最佳方法一直是一個挑戰。現在,一組研究人員報告了受章魚「吸盤」啟發的基於石墨烯的粘合劑生物傳感器的開發中國化工網okmart.com。
  • 無需加熱即可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可穿戴式傳感器,你們有見過嗎?
    來源: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的Dorothy Quiggle職業發展教授Huanyu「 Larry」 Cheng的帶領下,研究小組在ACS 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s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無需加熱即可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可穿戴式傳感器。
  • 3D列印+納米技術,為可穿戴設備打造靈活又耐用橡膠石墨烯傳感器
    滑鐵盧大學工程學博士生、該項目負責人埃爾哈姆•達烏迪(Elham Davoodi)說。「它甚至可以能跟你的衣服一起洗。」這種材料和3D列印工藝使定製的設備能夠精確地適合用戶的體型,同時與現有的可穿戴設備相比也提高了舒適度,並由於簡單而降低了製造成本。
  • 新型傳感器助力醫療可穿戴設備
    1、醫療級的小型肌電傳感器   作為一家以傳感器研發應用的科技公司,傳感器的質量決定公司的發展。   2、日本研發膏藥式腦電波醫療傳感器   日本大阪大學的科研團隊於2016年8月17日宣布,他們成功研發出如同「降溫貼」一般,可以貼在額頭上使用的膏藥式腦電波傳感器,能夠幫助人們實時觀察大腦狀態。   實驗證實,這款膏藥式腦電波傳感器能夠對睡眠中的腦電波進行無線測量,精確水平與大型醫療設備基本持平。
  • 非接觸式,無電池且可伸縮的生物可穿戴傳感器,連續記錄心動圖
    非接觸式,無電池且可伸縮生物可穿戴貼片傳感器,可連續記錄心動圖地震心動描記法(SCG)是一種測量胸部微尺度振動的技術,它與心臟的機械活動密切相關。迄今為止,只有很少的研究報告了使用可拉伸的壓電薄膜通過軟電子設備遠程測量SCG信號的技術解決方案。
  • 研究團隊開發出無需加熱可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金屬可穿戴傳感器
    包括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師在內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工藝,可以直接在皮膚上列印金屬可穿戴傳感器,而過程中不需要加熱。新工藝幫助可穿戴傳感器從簡單的電極發展為能夠為用戶提供生物識別測量和提供足夠舒適度的可彎曲設備。
  • 基於還原氧化石墨烯MoS2複合材料的新型可穿戴式氣體傳感器
    基於還原氧化石墨烯MoS2複合材料的新型可穿戴式氣體傳感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與東北大學和中國的五所大學合作,設計並測試了一種可伸縮的可穿戴式氣體傳感器,用於環境傳感。該傳感器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東北大學和中國五所大學組成的團隊開發,據說結合了新開發的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材料,獨特形式的二硫化鉬和氧化石墨烯納米複合材料。
  • 可穿戴式傳感器的類型有哪些
    這些可穿戴電子產品增強了用戶創造力,智力,溝通能力,記憶力和身體感官。可穿戴技術依靠傳感器來測量人體動作如何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其自身的數據。隨著傳感器技術的發展,可穿戴設備現在具有更深的測量能力。就此,今天小編盤點了可穿戴式傳感器的類型。
  • 中原工學院: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成果簡介 開發多模式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來模擬複雜的人體皮膚特徵,是醫療保健、電子皮膚、人工智慧和生物醫學電子應用的核心。,其機械強度足以編織成可穿戴的織物傳感器,可檢測和區分壓力、拉伸和彎曲等多種機械刺激。
  • 中原工學院: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其機械強度足以編織成可穿戴的織物傳感器,可檢測和區分壓力、拉伸和彎曲等多種機械刺激。該傳感器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多個接觸部位和較大的變形空間,可用於多種機械刺激的多模傳感,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較寬的傳感範圍。基於織物的傳感器可以適應地附著在複雜的表面上,也可以集成到織物中,顯示出對動態人體運動的連續瞬態檢測和區分能力。此外,成功地集成了一個紡織品傳感平臺,用於壓力和應變分布的空間映射,使其成為電子紡織品和可穿戴設備的一個很有前途的候選平臺。
  • 新加坡國立大學歐陽建勇教授課題組:可粘附的可穿戴應變傳感器
    新加坡國立大學歐陽建勇教授課題組:可粘附的可穿戴應變傳感器近年來,柔性可穿戴應變傳感器在健康醫療監測、人體運動監控以及人機互動等領域得到了巨大的關注。雖然在文獻中報導的柔性應變傳感器一般可拉伸從而能監測人體的運動,但它們與皮膚的接觸會受到人體運動的影響而並不能總是與皮膚形成良好的共形接觸,因此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