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發布華裔美國最優秀化學家之一鮑哲楠教授最新成果,電子皮膚受損後自我癒合取得突破進展

2021-01-21 機器人大講堂


就當下來說,電子皮膚並不是一個新鮮概念,10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經有科研團隊致力於將人體皮膚的觸覺、溫度覺、痛覺等感知系統融合到可穿戴設備的表層,使可穿戴設備具有更加完美的觸覺。




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不僅具有壓力、溫度等觸覺系統,還具有柔軟、可拉伸、自我修復等多種特性。電子皮膚的發展目標就是模擬人類皮膚的功能和特性, 推動人造皮膚在人工智慧和醫療等領域中的廣泛應用。


因而,眾多科學家所追求的完美電子皮膚便需要擁有以下3方面的特性 :(1) 創造新型柔性傳感器, 提高電子皮膚對外界刺激的感知靈敏度和信號辨別力; (2) 模擬人體皮膚的特性, 如拉伸性、自修復性和空間分辨性等; (3) 將電子皮膚的感知信息直接傳遞給大腦, 實現人機通信與反饋.




史丹福大學化工系鮑哲楠教授是世界著名的華裔科學家,她領導的研究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電子皮膚的研究, 並率先取得系列突破性進展。




近日,鮑哲楠團隊關於「自癒合彈性半導體」的論文在Nature上發表,史丹福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製作出了像人體皮膚一樣可以拉伸、形成褶皺、自我癒合的半導體,能夠用於可穿戴設備、電子皮膚乃至柔性機器人,這對於柔性半導體元件模擬皮膚是裡程碑式的意義。




該團隊用在原先電子皮膚的基礎上加入更軟、很容易形成氫鍵的彈性聚合物。由此得到了一種全新的材料。拉伸這種新材料時,裡面的化學鍵會斷開吸收機械能,而應力釋放時,這些鍵又會重新結合起來。在經過 1000 次拉伸循環後(拉伸至雙倍尺寸又重新縮回),這種新材料開始出現一些裂紋,導電性也輕微降低。不過,使用溶劑蒸汽處理150℃的熱板上加熱之後,該材料可以自我癒合,並且幾乎完全恢復原本的導電性能。研究人員使用該聚合物製造出可以穿在肘部和踝部的彈性電晶體。研究負責人鮑哲楠教授表示,他們正在從事將這種材料納入傳感器的研究,希望以後能開發出顯示器。


早在2003年,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發團隊便利用低分子有機物—並五苯分子製成薄膜,通過其表面的密布壓力傳感器實現了電子皮膚的感知壓力。時隔兩年,該研究團隊又在特殊塑料薄膜中重疊嵌入分別感知壓力和溫度的兩組電晶體,在電晶體電線交叉的位置使用微傳感器記錄電流起伏,可判斷出日常溫度和每平方釐米300克以上的壓力。




近日,也有外媒報導,日本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了一種超薄超柔韌的保護薄膜,用來製造電子皮膚的顯示屏。據報導該電子皮膚厚度只有數個微米,除比現有可穿戴設備採用的玻璃和塑料顯示屏更薄和更柔韌外,它還不會受到空氣和溼氣的影響,可能把電子皮膚設備的壽命由數個小時延長到數天。




隨著尖端材料科學研究的深入,石墨烯、碳納米等特殊材料因超輕薄、韌性強、電阻率小等優良特性,被科學家認為是電子皮膚的優良「基底」。最近,中科院半導體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沈國震研究員課題組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姜凱教授合作,成功研製出一種基於石墨烯材料的新型柔性觸覺傳感器,實現了類似人體皮膚功能,可快速感知微小壓力變化,從而構築了具有高靈敏度和高穩定性的人造仿生電子皮膚。該器件具有極好的傳感特性,其靈敏度能夠達到15.6 kPa-1,響應時間在5 ms, 可循環工作10萬次以上。即使對輕如一根羽毛,一粒大米等物體所帶來的壓力變化也具有很好的響應。這種仿生電子皮膚已經被嘗試應用在醫學領域,實驗室目前將該仿生電子皮膚應用於對脈搏、語音等人體生理信號的實時快速檢測,通過對人體說話時喉部肌肉群運動產生的微弱壓力變化及脈搏波形變化分析,初步實現了語音識別和人體不同生理狀態的準確檢測,有望在語音輔助輸出系統、人體健康評價和疾病前期診斷方面獲得廣泛應用。同時為了進一步模擬人體觸覺感覺,實驗室製備出大尺寸觸覺傳感器陣列,成功模擬出不同物體力的分布。




此外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在嘗試將隨意拉伸和變形的電路移植到透明的彈性矽膠上,力圖賦予電子皮膚更多近似人體皮膚的物理特性。按照設計,這種電子皮膚可包裹四肢與手臂,有望應用於皮膚移植。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團隊設計出的電子皮膚,可辨別更細微的壓強,這種由聚合樹脂和敏感橡膠覆蓋鍺矽混合納米線製成的皮膚,可感知50克以下的細微壓力。

 



報名方式1:關注本公眾號,回復:報名,按提示填寫提交報名材料

報名方式2:點擊本文「閱讀原文」,按提示填寫提交報名材料


1.機器人大講堂

2.機器人大講堂走進百所高校

-12月6日走進北科

歡迎冠名支持機器人大講堂公益事業

我們將會為你提供以下服務;

1.產品展示

2.線上宣傳報導

3.活動現場宣傳

4.領導出席發言

5.人才對接招聘


意向合作,文章轉載, 均可聯繫堂博士電話:13810423387(同微信)。

以上需求均可聯繫微信:35735796。



相關焦點

  • 華裔女科學家鮑哲楠:人造皮膚應用前景廣闊
    中新網3月18日電 因在人造皮膚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華裔女科學家鮑哲楠,近日獲得由鳳凰衛視聯合海內外十餘家知名華文媒體和機構共同評選的「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一隻蒼蠅或蝴蝶停在臉上,輕微的觸感會讓人類馬上有所察覺。要想讓人造皮膚也擁有這樣的靈敏度,這是不是天方夜譚?
  • 向科學家致敬|鮑哲楠:讓人造皮膚感知蝴蝶的觸碰
    《自然》雜誌主編海倫•皮爾森表示,十大人物是《自然》的記者和編輯經過大量討論後才決定的,揭示了科學和科學家是如何在應對全球挑戰等問題上發揮作用的。鮑哲楠因在人造皮膚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而入選。鮑哲楠帶領研究小組用碳納米管制造出了一種具有觸覺、能分出輕重的人造皮膚,該成果為機器人製造、可穿戴設備等領域帶來了無限可能。
  • 華裔女科學家鮑哲楠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因在人造皮膚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華裔女科學家鮑哲楠,近日獲得由鳳凰衛視聯合海內外十餘家知名華文媒體和機構共同評選的
  • 新生哺乳動物心臟受損後能自我癒合
    科技日報訊,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2月25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報告說,老鼠實驗表明,新生哺乳動物的心臟在受損後完全能夠自我癒合,這一發現可為治療人類心臟病提供新的思路。
  • 人造皮膚不僅能自己癒合,還能像真皮膚一樣感知冷暖?
    」,讓皮膚受傷後不僅可以自愈,而且還有包括感覺外界溫度等其他的感知功能。如果這種人造皮膚浸泡在水裡時發生機械損傷,它知道如何自我修復並及時防水,防止設備裡的電洩漏到水中。這類設備材料需要具備高度柔軟性,其功能不會因扭曲或撕裂而永久受損。正是在這一條件與背景下,促使了Khatib發明了可以這種可自愈的柔性材料,就像人類皮膚受損後可以自動癒合一樣。Khatib的第二個項目論文(修復與感知系統集成)發表在著名的《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學術期刊上。
  • 集成電路用納電子器件模型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北京大學教授何進博士率領的微電子學研究院納太器件和電路研究組,在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最近在CMOS集成電路用納器件模型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成果在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相關領域最權威的學術期刊
  • 「Nature子刊」新突破!人造皮膚竟然擁有天然皮膚張力!(附:最新研究進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需求,人造皮膚竟然發展出有天然皮膚張力了!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可以保持人體水分平衡,並作為第一道防線抵抗外界細菌入侵。皮膚上豐富的感受器官讓我們可以感知冷熱乾濕,疼痛壓力,此外,皮膚還具有柔軟、可拉伸、自我修復等多種特性。
  • 新型塑料「長血管」能自我癒合
    化學物質能夠通過垂直的紅色和藍色「血管」抵達傷口,修補受損的塑料。中國日報網5月11日電(王琦琛) 手機屏幕摔壞了?網球拍折斷了?不用擔心,最新研發的「自我癒合」塑料能幫你解決煩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的科學家5月9日在《科學》上發表文章,宣布受到人體血管的啟發,成功研發出有自我癒合功能的塑料,能在20分鐘內自我填補直徑達35毫米的「傷口」,並在3個小時之內復原,堅固程度達到受損之前的62%。其修復能力相當強大,大約是過去同類產品的100倍。
  • Nature Commun 華東理工大學光催化劑理性設計取得最新研究進展
    高效催化劑的精確設計是多相催化追求目標之一。
  • 哈工大:水系鹼性電池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哈工大深圳校區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燕在水系鹼性電池循環穩定性和自癒合特性上取得重大進展。
  • 她是美女學霸,本科未讀完移居美國,被破格錄取研究生,現在怎樣
    近些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在各行各業中凸顯出來,成為優秀的女性,他們展現出了睿智、優雅,已經不再是以前被人們習慣性地認為只會洗衣做飯帶孩子的女性了,男性也越來越不敢小瞧她們。其實在學習上,許多女性也絲毫不輸給男性,今天要講的就是一位美女學霸,她就是鮑哲楠。
  • 薇諾娜研究院中國敏感性皮膚高峰雲論壇首發權威科研成果重磅發布
    讓更多人了解到專業知識,使敏感性皮膚發生率減少,讓大家擁有健康美麗的肌膚。」「以用戶為本,從用戶出發」的思考,也是薇諾娜一直以來深耕敏感皮膚領域的目的和初心。在嘉賓分享環節,眾多皮膚學界權威專家帶來了有關功效性護膚與敏感性皮膚護理的前沿研究課題。亞太皮膚屏障研究會副主席何黎教授分享了《敏感性皮膚機理的最新研究進展》。
  • 這位985教授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引起美國、英國關注!
    近日,美國光學學會(OSA)宣布了2021年度新當選會士名單,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王志明教授當選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美國物理學會(APS)會士Alexander Govorov教授便是早期支持他的夥伴之一,還有美國光學學會(OSA)會士包吉明教授、澳大利亞雙院院士Chennupati Jagadish教授和加拿大雙院院士Federico Rosei教授,王志明與他們結成了科研摯友。
  • 陝西科研人員在電子皮膚領域取得最新進展!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李盛濤教授課題組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Prof. Yu Huang(黃昱教授)和Prof.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博士生馬超為論文第一作者,李盛濤教授、Prof. Yu Huang(黃昱教授)、Prof. Xiangfeng Duan(段鑲鋒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 華人驕傲:20歲留學,成世界頂尖女科學家,如今加入美國籍
    在科研這一塊領域,雖然我們投入巨大,也取得了很多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象徵科學最高榮譽的諾貝爾獎上面,目前國人還難以有所突破,只有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等少數幾個華人獲得此榮譽。他們都是才華橫溢的科學家,卻是在國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不免令人遺憾。
  • 盤點醫療領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華裔院士,及他們所引領的...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140多年的歷史中,每年4月底美國國家科學院都在華盛頓舉行年會,並在會議最後一天公布本年度新當選的院士及外籍院士名單。這一機構在世界各國評選出在世界某個科學領域最傑出的代表、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為科學院外籍院士,被看作是美國學術界最高榮譽之一。
  • 美國華裔科學家遭謀殺,生前即將取得疫情研究成果
    然而一步步接近真相的時候,往往也是最烏雲密布之時。接連曝出的種種證據,或將新冠疫情在全球傳播的時間提前到去年年底,而美國疫情出現的確切時間更是疑點重重,這一系列事件狠狠的打了川普的臉。這鍋不光很難甩了,一旦真相被徹底揭露,甚至可能直接葬送川普的連任之路。就是在這對川普最為不利的關頭,美國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