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柔性材料有望革新電子材料技術

2020-11-22 中國航空..

太陽能電池可以是一片透明的薄膜。

這種柔軟的太陽能電池,可以裝在車窗或者房屋的玻璃上。在炎熱的夏天,既能吸收紅外光,降低內部空間溫度,同時又可以發電。不過這種柔性電子材料,很難用傳統的蒸鍍製備方法實現。

以矽為例,它的熔點是1414℃。生產時,就要先升溫超過熔點,獲得單晶矽,再把單晶矽切分成小塊,組裝成電子元件。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生產方式,而且由於需要高溫環境,非常耗能。常見的3D列印,也離不開高溫環境,通常要加熱到幾百度。

如果換一種生產方式呢?像用墨水列印文字一樣,同樣用液體作為基底,把電子材料的分子列印成需要的結構。這就是溶液列印法,是「自下而上」的列印思路。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分子進行精細地控制。

目前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助理教授刁瑩和她領導的小組研究的方向就是:通過調控分子組裝過程,利用溶液法來列印電子材料。

流體控制技術:讓電子流動更高效

溶液列印不是一個新的技術,「我們到新的地方在於可以控制到納米甚至分子層面的結構。」對比普通的3D列印,只能控制到微米級別。「中國唐代已經有印刷術了。雖然不太像我們現在做的事情,但是基本的道理是一樣的。」刁瑩說。印刷報紙的時候,需要把墨水列印到想要的地方;列印電子材料,還要考慮到被列印材料裡面的結構是怎樣的。

分子層面的溶液列印,就是以有機溶液為載體,將分子列印成所需要的結構。這種方式,只需要20多度的室溫條件。因為是以溶液作為列印基底,利用對溶劑的流體控制,也很容易列印柔性材料。

電子材料對於結構的控制要求非常高。進入微觀層面,分子的結構、形態,即使微小的變化,都會對最終的材料性質產生影響,有時甚至是數量級的改變。如何精細地控制分子的結構?這就需要利用分子的自組裝特性。分子會依據其特性,自發地從無序變為有序,通過一些方式進行引導,就可以讓分子按需排列。

刁瑩實驗室最近的一個發現,是將原來捲曲的高分子結構拉平,從而實現更好的光電性能。共軛聚合物富含電子,單鍵和雙鍵交替,這是讓電能快速傳播的關鍵,因此共軛聚合物具有很大的電氣光學應用潛力。但是也存在問題,這些聚合物的形態通常是扭曲,嚴重阻礙電荷傳輸。

施加巨大的壓力,或改變共軛聚合物的分子結構,雖然可讓其變得扁平,但這兩種方式都需要密集的勞動力,很難進行大規模量產。刁瑩團隊發現,在分子列印過程中,受到溶液流動體的引導,共軛聚合物的分子可以在一個特殊階段變成平面形狀,並在溶液沉澱後繼續保持這一形態。發現了這個機制後,刁瑩團隊希望能夠進一步研究它的普遍性,讓流體控制技術在溶液列印中更廣泛使用。

創新列印方式:動態模板

2018年,刁瑩經歷了一次艱辛的突破,她嘗試了新的研究概念——動態模板。她和團隊的夥伴們做了很長時間,最終證明了「動態模板」這一方法在分子溶液列印中的可行性。此前,在分子組裝中只有類似於「靜態模板」的技術。201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藍光LED材料的三位研究者,其中一項突破就是採用了這種技術。製造藍光的LED材料缺乏單晶體底襯,研究者採用藍寶石作為底襯,設計出高序列的結構,從而控制藍光LED的材料有序生長。

「動態模板」的概念則受到了自然界生物礦物質合成的啟發。「我們觀察自然,被生物系統的方式所啟發。」刁瑩介紹到。但是不僅僅如此,這其實是一次逆向思維的過程。

刁瑩在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本是藥物結晶,但她卻被生物礦物質的形成機制所吸引。自然界的珍珠就是通過動態模板來實現離子組裝的。

高分子的動態模板本身非常無序,但是卻可以引導礦物質離子形成有序的結構。原因在於模板和聚集的礦物離子之間會彼此協同。離子會在模板附近形成凝聚層,動態模板也會調整自己,來適應離子所需要的結構。

在溶液列印中,刁瑩想尋找到更有效方法來組裝高分子,沿用已有的底襯設計思路非常困難。「高分子結構本身非常複雜,在生物礦物質合成的過程中,是高分子來組裝離子,在我們的系統中,需要組裝高分子,我就想,能不能用離子來組裝高分子。」

研究最終證明,通過動態模板技術,能夠列印出高度取向、高度結晶的聚合物薄膜。這項控制分子組裝的技術有廣泛使用的潛力。

製造未來的材料

刁瑩所帶領的研究小組,目標是理解基本分子組裝過程,來控制列印材料的特性,最終為醫療設備、能源等領域提供節能高效的材料製造。

2016年,她在研究柔性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突破。通過控制納米層面的結構,加快電荷的分離速率,從而提高光電轉化效率。2020年開始,她的團隊繼續之前的研究,從更微觀的分子層面來控制結構,進一步提高光電轉化效率。同時,她們也在研究如何控制分子的自組裝過程,讓列印出來的太陽能電池更加穩定。溶液列印速度快,又適合列印大面積的材料。她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一列印方式有更廣泛的應用。

當初,她做出選擇,從藥物結晶領域轉到有機電子材料,就是希望能離可應用的技術近一些,想看到自己的研究對現實真正產生影響。目前,電子材料的主流製作方法還是蒸鍍。「蒸鍍的方式其實是很貴的,像我們買的智能手錶,顯示屏是最貴的原件。如果能用溶液列印的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太陽能電池可以是一片透明的薄膜。

這種柔軟的太陽能電池,可以裝在車窗或者房屋的玻璃上。在炎熱的夏天,既能吸收紅外光,降低內部空間溫度,同時又可以發電。不過這種柔性電子材料,很難用傳統的蒸鍍製備方法實現。

以矽為例,它的熔點是1414℃。生產時,就要先升溫超過熔點,獲得單晶矽,再把單晶矽切分成小塊,組裝成電子元件。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生產方式,而且由於需要高溫環境,非常耗能。常見的3D列印,也離不開高溫環境,通常要加熱到幾百度。

如果換一種生產方式呢?像用墨水列印文字一樣,同樣用液體作為基底,把電子材料的分子列印成需要的結構。這就是溶液列印法,是「自下而上」的列印思路。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分子進行精細地控制。

目前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助理教授刁瑩和她領導的小組研究的方向就是:通過調控分子組裝過程,利用溶液法來列印電子材料。

流體控制技術:讓電子流動更高效

溶液列印不是一個新的技術,「我們到新的地方在於可以控制到納米甚至分子層面的結構。」對比普通的3D列印,只能控制到微米級別。「中國唐代已經有印刷術了。雖然不太像我們現在做的事情,但是基本的道理是一樣的。」刁瑩說。印刷報紙的時候,需要把墨水列印到想要的地方;列印電子材料,還要考慮到被列印材料裡面的結構是怎樣的。

分子層面的溶液列印,就是以有機溶液為載體,將分子列印成所需要的結構。這種方式,只需要20多度的室溫條件。因為是以溶液作為列印基底,利用對溶劑的流體控制,也很容易列印柔性材料。

電子材料對於結構的控制要求非常高。進入微觀層面,分子的結構、形態,即使微小的變化,都會對最終的材料性質產生影響,有時甚至是數量級的改變。如何精細地控制分子的結構?這就需要利用分子的自組裝特性。分子會依據其特性,自發地從無序變為有序,通過一些方式進行引導,就可以讓分子按需排列。

刁瑩實驗室最近的一個發現,是將原來捲曲的高分子結構拉平,從而實現更好的光電性能。共軛聚合物富含電子,單鍵和雙鍵交替,這是讓電能快速傳播的關鍵,因此共軛聚合物具有很大的電氣光學應用潛力。但是也存在問題,這些聚合物的形態通常是扭曲,嚴重阻礙電荷傳輸。

施加巨大的壓力,或改變共軛聚合物的分子結構,雖然可讓其變得扁平,但這兩種方式都需要密集的勞動力,很難進行大規模量產。刁瑩團隊發現,在分子列印過程中,受到溶液流動體的引導,共軛聚合物的分子可以在一個特殊階段變成平面形狀,並在溶液沉澱後繼續保持這一形態。發現了這個機制後,刁瑩團隊希望能夠進一步研究它的普遍性,讓流體控制技術在溶液列印中更廣泛使用。

創新列印方式:動態模板

2018年,刁瑩經歷了一次艱辛的突破,她嘗試了新的研究概念——動態模板。她和團隊的夥伴們做了很長時間,最終證明了「動態模板」這一方法在分子溶液列印中的可行性。此前,在分子組裝中只有類似於「靜態模板」的技術。201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藍光LED材料的三位研究者,其中一項突破就是採用了這種技術。製造藍光的LED材料缺乏單晶體底襯,研究者採用藍寶石作為底襯,設計出高序列的結構,從而控制藍光LED的材料有序生長。

「動態模板」的概念則受到了自然界生物礦物質合成的啟發。「我們觀察自然,被生物系統的方式所啟發。」刁瑩介紹到。但是不僅僅如此,這其實是一次逆向思維的過程。

刁瑩在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本是藥物結晶,但她卻被生物礦物質的形成機制所吸引。自然界的珍珠就是通過動態模板來實現離子組裝的。

高分子的動態模板本身非常無序,但是卻可以引導礦物質離子形成有序的結構。原因在於模板和聚集的礦物離子之間會彼此協同。離子會在模板附近形成凝聚層,動態模板也會調整自己,來適應離子所需要的結構。

在溶液列印中,刁瑩想尋找到更有效方法來組裝高分子,沿用已有的底襯設計思路非常困難。「高分子結構本身非常複雜,在生物礦物質合成的過程中,是高分子來組裝離子,在我們的系統中,需要組裝高分子,我就想,能不能用離子來組裝高分子。」

研究最終證明,通過動態模板技術,能夠列印出高度取向、高度結晶的聚合物薄膜。這項控制分子組裝的技術有廣泛使用的潛力。

製造未來的材料

刁瑩所帶領的研究小組,目標是理解基本分子組裝過程,來控制列印材料的特性,最終為醫療設備、能源等領域提供節能高效的材料製造。

2016年,她在研究柔性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突破。通過控制納米層面的結構,加快電荷的分離速率,從而提高光電轉化效率。2020年開始,她的團隊繼續之前的研究,從更微觀的分子層面來控制結構,進一步提高光電轉化效率。同時,她們也在研究如何控制分子的自組裝過程,讓列印出來的太陽能電池更加穩定。溶液列印速度快,又適合列印大面積的材料。她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一列印方式有更廣泛的應用。

當初,她做出選擇,從藥物結晶領域轉到有機電子材料,就是希望能離可應用的技術近一些,想看到自己的研究對現實真正產生影響。目前,電子材料的主流製作方法還是蒸鍍。「蒸鍍的方式其實是很貴的,像我們買的智能手錶,顯示屏是最貴的原件。如果能用溶液列印的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相關焦點

  • 新型柔性材料有望革新電子材料技術 動態模板 將成未來材料
    不過這種柔性電子材料,很難用傳統的蒸鍍製備方法實現。以矽為例,它的熔點是1414℃。生產時,就要先升溫超過熔點,獲得單晶矽,再把單晶矽切分成小塊,組裝成電子元件。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生產方式,而且由於需要高溫環境,非常耗能。常見的3D列印,也離不開高溫環境,通常要加熱到幾百度。
  • 華人科學家精細調控分子,有望革新柔性電子材料技術
    不過這種柔性電子材料,很難用傳統的蒸鍍製備方法實現。以矽為例,它的熔點是 1,414 °C。生產時,就要先升溫超過熔點,獲得單晶矽,再把單晶矽切分成小塊,組裝成電子元件。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生產方式。而且由於需要高溫環境,非常耗能。常見的 3D 列印,也離不開高溫環境,通常要加熱到幾百度。如果換一種生產方式呢?
  • 柔性力量崛起!華人科學家精細調控分子,有望革新柔性電子材料
    不過這種柔性電子材料,很難用傳統的蒸鍍製備方法實現。以矽為例,它的熔點是 1,414 °C。生產時,就要先升溫超過熔點,獲得單晶矽,再把單晶矽切分成小塊,組裝成電子元件。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生產方式。而且由於需要高溫環境,非常耗能。常見的 3D 列印,也離不開高溫環境,通常要加熱到幾百度。如果換一種生產方式呢?
  • 專注柔性電子材料,柔電雲科正在為面膜材質革新提供更多可能
    今年4月,由柔電雲科主任科學家胡雪豐博士領銜的研究團隊在生物材料領域的世界一流雜誌《Acta Biomaterialia》與《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封面文章)上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他們首創了基於柔性電子材料的電刺激用於促進慢性傷口治療技術,此事引發行業普遍關注。
  • 陳根:可拉伸新型電子材料,將爆發巨大價值
    文/陳根新材料一直是當下的一個熱門領域,也是能影響與改變我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新材料包括柔性屏幕以及可紡織的電子材料等等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可拉伸、可自愈的新型電子材料。而這項技術如果能順利的走向商業應用,未來有望應用於無線顯示屏等
  • 柔性電子常用材料是那些柔性電子那應用在那些行業
    柔性電子常用材料是那些柔性電子那應用在那些行業 易水寒 發表於 2018-11-25 11:10:31 柔性電子是將無機/有機器件附著於柔性基底上,形成電路的技術。
  • 新型銀基透明導電薄膜:有望應用於柔性電子領域!
    此外,ITO 又硬又脆,遭受彎曲時容易破裂,不太適合柔性電子產品。因此,研究人員正在尋找ITO的替代品。例如,筆者曾介紹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發的一種柔性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它就採用了石墨烯電極。相比目前製造電極所採用的材料,銀不易碎且更耐化學腐蝕。因此,對於應用於柔性屏幕和柔性電子產品來說,新型薄膜提供了一個高性能且持久耐用的選項。此外,基於銀的薄膜也可應用於安裝在窗戶、屋頂甚至是個人設備上的柔性太陽能電池。
  • 柔性電子技術概述與應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柔性技術應運而生。柔性電子英文名為Flexible Electronics,是一種技術的通稱。這種電子設備在一定範圍的形變(彎曲、摺疊、扭轉、壓縮或拉伸)條件下仍可工作。柔性電子技術有可能帶來一場電子技術革命,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並得到了迅速發展。美國《科學》雜誌將有機電子技術進展列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之一,與人類基因組草圖、生物克隆技術等重大發現並列。
  • 寧波材料所等研發新型等離激元結構色材料及製備技術
    寧波材料所等研發新型等離激元結構色材料及製備技術 2020-06-29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目前,基於模板法或微納加工(光刻、雷射直寫、離子束刻蝕或納米壓印等)手段的等離激元結構色的研發遇到瓶頸,主要是製備樣品面積小、垂直集成兼容性差、材料的應用價值與製備材料所需設備的價值不匹配等,新技術研發勢在必行。其中,採用直接生長法來構建等離基元結構色是有希望的新一代技術,能實現大面積製備,並能實現材料的垂直集成生長。
  • 夢之墨革新電子製造技術 全球首創液態金屬印表機
    革新電子製造技術 正是因為在液態金屬領域的深厚積澱,夢之墨團隊在全球首創了「液態金屬電子增材製造技術」。這一變革性的電子製造技術,可以通過液態金屬電子墨水直接、快速地製造出柔性可拉伸電子電路及終端功能器件,完全革新了傳統電子工程學與3D列印的製造理念,其所見即所得的液態金屬電子增材製造技術為常溫下直接製造電子開闢了一條方便快捷且有望實現普及化應用的途徑。
  • 上海矽酸鹽所等提出無機柔性熱電材料研究新方向
    柔性熱電能量轉換技術可將環境中無處不在的溫差轉化為電能輸出,在柔性電子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目前的高性能無機熱電材料均為脆性材料,不具備柔性功能,將其微型化併集成於柔性基板可獲得一定程度的彎曲性能,但在大彎曲或大變形下極易發生斷裂;而有機熱電材料雖然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彎曲性能,但載流子遷移率遠低於無機材料,難以實現高效的能量轉換與電能輸出。
  • 挑戰量子點技術!新型柔性半導體製備方法更簡單
    導讀一種新型半導體有望應用於我們身邊的高清顯示器。最近,美國能源部所屬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展示了一種半導體,稱為「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它能從單根納米線發出多種鮮豔的顏色,解析度小到500納米。
  • 先進材料:用於新興柔性智能電子的纖維素基功能材料研究進展
    當前,對用於個性化行動裝置、人機互動界面、可穿戴醫療保健器件和仿生智慧機器人等的柔性電子產品的需求正在不斷增長。纖維素是眾所周知的天然生物基聚合物,具有眾多優異性能(低成本、可更新性、易加工性和生物降解性,以及優異的機械性能、介電性、壓電性和可轉換性)。由於其多種優勢,纖維素經常被用作柔性電子器件的基材、粘合劑、介電層、凝膠電解質和衍生的碳材料。
  • 印刷和柔性電子應用的廣泛材料進行了全面研究
    因此,IDTechEx在印刷和柔性電子產業擁有無可比擬的關係網絡,使其能夠及時了解並跟蹤相關技術和市場的發展。IDTechEx對印刷和柔性電子材料領域的重要廠商和聯繫人進行了深入訪談,並以IDTechEx舉辦的「印刷電子材料」大師班和研討會為基礎,獲取了本報告研究所需要的重要一手信息。
  • 浙大製造出新型石墨烯膜材料:柔性好,導熱強 解決世界難題
    通過巧妙設計,浙江大學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石墨烯組裝膜:它是目前導熱率最高的宏觀材料,同時具有超柔性,能被反覆摺疊6000次,承受彎曲十萬次。這一進展解決了宏觀材料高導熱和高柔性不能兼顧的世界性難題,有望廣泛應用於高效熱管理、新一代柔性電子器件及航空航天等領域。
  • 柔性電子材料未來可取代心臟支架
    原標題:柔性電子材料未來可取代心臟支架   在2020中國5G+
  • 科研進展 | 二維半導體材料製備工藝新突破,加速柔性電子器件應用
    國際半導體聯盟在2015年的技術路線圖(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 ITRS)中明確地指出它是下一代半導體器件的關鍵材料。二維半導體材料具有超薄厚度(單原子層或少原子層),優異的電學、光學、機械性能及多自由度可調控性,使其在未來的更輕、更薄、更快、更靈敏的電子學器件中具有優勢。
  • 空氣穩定的有機自由基:用於柔性電子的新一代材料?
    在此,為了橋接自由基化學,自由基材料和基於自由基的柔性電子設備的學科,黃維院士團隊在先進材料期刊行發表了最新的綜述研究,簡要介紹了新設計的自由基和自由基的新穎應用,並主要集中於空氣穩定的有機自由基基團及其在柔性光電器件中的性質和應用。
  • AM綜述:柔性鐵電材料
    由於剩餘極化強度、電可編程等特點,基於有機、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的軟鐵電體(Soft ferroelectrics)受到廣泛關注,因此能夠實現發展柔性、可摺疊、可伸展的非易失性存儲器,從而能夠兼容各種製備和操作過程
  • TPU:用於批量化3D列印的新型柔性高分子材料
    金屬和高分子材料工業3D列印的全球技術領導者EOS為工業3D列印推出了一款全新柔性高分子材料:EOS TPU 1301。TPU(熱塑性聚氨酯)材料具有極佳的回彈性、良好的耐水解性以及高紫外線穩定性,被廣泛使用於對彈性及易加工屬性有要求的應用領域,該材料的推出是3D列印邁向批量生產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