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製造出新型石墨烯膜材料:柔性好,導熱強 解決世界難題

2020-12-01 觀察者網

通過巧妙設計,浙江大學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石墨烯組裝膜:它是目前導熱率最高的宏觀材料,同時具有超柔性,能被反覆摺疊6000次,承受彎曲十萬次。這一進展解決了宏觀材料高導熱和高柔性不能兼顧的世界性難題,有望廣泛應用於高效熱管理、新一代柔性電子器件及航空航天等領域。

高超教授

浙江大學高分子系納米高分子課題組,由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高超教授領銜,目前課題組共有教授1名、助理1名、博士後3名、博士生11名、碩士生5名、企業聯合培養博士後1名。建有石墨烯、新能源材料、高分子化學3個實驗室及1個「浙江大學-碳谷上希」聯合研究中心。

與浙大三位一體的中國碳谷科技集團和碳谷上希材料科技

團隊長期致力於單層氧化石墨烯的規模化製備及其宏觀組裝研究,發現了氧化石墨烯的液晶性,發明了石墨烯纖維、石墨烯無紡布、石墨烯連續組裝薄膜及最輕材料石墨烯氣凝膠四種純石墨烯宏觀材料(簡稱F4),開發了低成本高質量單層氧化石墨烯、多功能石墨烯複合纖維、石墨烯高效電熱布、石墨烯超級電容器、石墨烯-鋁離子電池、石墨烯納濾膜等六大核心技術,這些成果產業化前景廣闊,部分已實現生產和中試。

高超,1973年1月出生,土家族,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分子科學研究所所長。

1995年在湖南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98年獲碩士學位,2001年獲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留上海交大任教,於2003年到2006年先後在英國Sussex大學和德國Bayreuth大學做訪問學者和博士後研究。2008年被引進浙江大學,被評為教授、博士生導師。

圍繞石墨烯化學、液晶及宏觀組裝開展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3篇),   Advanced Material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Chemical Review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Materials Today等世界旗艦級科學期刊發表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論文110餘篇,文章共被他引5700多次,H因子39。

共同主編Wiley出版的英文專著1本《Hyperbranched Polymers: Synthesis,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為英文專著撰寫6章,獲中國發明專利授權23項。

擔任國際期刊Colloid and Polymer Science地區主編。

曾入選或獲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計劃」(2014)、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13)、浙江省「錢江人才計劃」(2010)、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2007)、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2005)、第九屆「霍英東基金」(2004)、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2003)等人才計劃,獲得浙江省青年科技獎(2013)、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3)、1項上海市科學技術一等獎(排名第3)及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等獎勵。

主要成果:(1)發現了氧化石墨烯液晶及二維膠粒的手性液晶相,提出並實現了連續石墨烯纖維;

(2)實現了高性能石墨烯纖維超級電容器和石墨烯基納濾膜;

(3)採用非模板協同組裝策略製備了超輕彈性氣凝膠;

(4)發明了綠色、超快、安全的鐵基法,可大量製備單層氧化石墨烯,突破了自1958年以來的高汙染、易爆炸、長時間的傳統製備方法。

鐵基法1小時內就可製備單層石墨烯。有望實現大規模工業應用

現在,成果裡面又要加上這一心形的石墨烯組裝膜。這一研究成果被Nature, Nature News, Scientific American等亮點評論,認為「實現了石墨烯在現實器件應用的關鍵一步」、「開闢了碳纖維製備的新途徑」,被美、法、澳、中國等多個課題組跟進研究。

2017年4月,材料科學的世界旗艦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s》編輯部邀請浙江大學高新材料相關各研究組撰稿,以校慶專輯形式展示浙江大學在材料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獻禮浙江大學120周年校慶。

石墨烯纖維結入選Nature 2011 年度圖片,為2005年以來唯一入選的中國科技成果。超輕氣凝膠被Nature 兩次高度評論。

獲最輕固態材料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授予世界創新論壇「金袋鼠」創新獎,入選兩院院士評選201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用最新高導熱超柔性石墨烯膜摺疊的千紙鶴

此次最新高導熱超柔性石墨烯膜研發成果的相關論文Ultrahigh Thermal Conductive yet Superflexible Graphene Films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雜誌,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生彭蠡


彭蠡,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博士,曾以科學論文《快速規模化綠色製備氧化石墨烯》獲得「啟真杯」浙江大學2016年度學生十大學術新成果獎項

近日,浙大新聞辦,錢江晚報等媒體記者採訪了浙江大學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團隊。面對記者,高超教授介紹,電子電器工作時會發熱,需要高效熱管理來保證其正常運行。新一代器件還要求可彎折性。因此,研究高導熱高柔性材料至關重要。但現有宏觀材料的高導熱和高柔性是一對魚和熊掌難以兼得的矛盾。

石墨烯的出現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它是一種由碳原子以sp2雜化方式形成的蜂窩狀平面單層二維大分子。原子質量輕、簡單而又強力的鍵接結構賦予了它超高的導熱性;同時,單原子層厚度又使得其具有較好的柔性。遺憾的是,目前已有的剝離型石墨烯片小、缺陷多,其組裝而成的宏觀材料導熱率和柔性都欠佳,還比不上商業化的聚醯亞胺石墨化膜(GPI)。比如,我們手機裡的散熱膜,就是用GPI製成的。

發現石墨烯的諾獎得主安德烈·海姆,浙大名譽教授,石墨烯的發現就值一個諾貝爾獎,新型石墨烯組裝膜未來上到航空航天,下到智慧型手機都可應用,其價值就更是大的不可估量了

在高超教授的辦公室,記者見到了一片20釐米邊長的石墨烯組裝膜,看上去很像一片大大的即食海苔。高超介紹,這10微米厚的「海苔」,是由數千層單片石墨烯交疊而成的。實驗測試表明,石墨烯膜可以耐受10萬餘次的彎曲,而不影響其導熱導電性能,而且,在反覆摺疊6000次後仍沒有斷裂。此前性能最好的GPI最多只能反覆摺疊3次。同時這種石墨烯膜的導熱率最高達到2053W/mK(瓦/米·度),接近理想單層石墨烯導熱率的40%,創造了宏觀材料導熱率的新紀錄。

圖1. a) 市售智慧型手機背面;b) 手機處於待機狀態;c) 用聚醯亞胺石墨化膜(GPI)作為手機散熱膜;d) 同一部手機用新型石墨烯膜作為散熱膜;e, f) 在(b), (c), (d) 三種狀態下,手機的水平和垂直溫度線的比較,表明石墨烯膜具有更好的散熱降溫效果。

柔軟而高導熱的性能,賦予我們無限的想像空間,比如,可摺疊的手機、筆記本電腦,甚至衛星和太空飛行器。課題組將這種石墨烯膜替代商用GPI膜,應用於手機散熱膜上,發現手機CPU處的溫度可以控制在33℃以下,相對商用GPI膜降低了6℃。如果把這層膜用到人造衛星上,就能很好地解決衛星的「向光背光」溫差大的問題。

彭蠡說,電子元器件的散熱是器件開發一項很重要的課題。它們「怕熱」,是因為這些功率器件都有穩定工作的溫度區間。隨著溫度的升高,器件工作的穩定性會下降,噪音升高,並且壽命降低。一般來說,溫度提高8—10度,器件壽命會下降一半。據統計,電子產品失效的原因中,溫度佔比達到50%以上。

科學家是如何讓石墨烯膜由「脆」變「柔」,併兼顧了良好的導熱性能呢?高超說,團隊提出了一種「大片微褶皺」的設計思路,在製備石墨烯膜的過程中引入了許多微小的褶皺,讓石墨烯膜成為一種「能屈能伸」的材料。就像女孩們的百褶裙,裙擺可以展開很大。如此細小的褶皺怎麼製造?高超團隊想出了一種新穎的方法:將石墨烯膜高溫加熱,膜中的含氧官能團在高溫下分解釋放出氣體,使石墨烯膜內部形成微氣囊;再經過機械輥壓成膜,微氣囊的氣體被排出,形成微褶皺。「就這麼簡單」,高超說。

圖2. 石墨烯微褶皺的引入過程:高溫加熱還原形成微氣囊,機械輥壓形成微褶皺


論文截圖,褶皺在摺疊過程中極大增強了膜承受彎曲的能力

Advanced Science News評論認為,這項成果使得很多大面積多功能的二維材料能夠應用到現實世界的柔性器件中,從航空航天到智慧型手機,不一而足。

Advanced Science News認為,這樣的設計理念和實驗策略能夠拓展至其他二維納米材料中。

相關焦點

  • 石墨烯作為導電導熱性能最強的一種新型納米材料,被稱為「黑金」
    行業人對石墨烯應該都有所耳聞,但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材料?石墨烯作為目前發現的最薄、最堅硬、導電導熱性能最強的一種新型納米材料,被稱為「黑金」。一直以來,石墨烯都是科研人員眼中的寵兒,的確可謂是「新材料之王」。
  • 基於石墨烯的透析膜比現有材料過濾快10倍
    石墨烯是一種導電導熱性能超強的新型納米材料,強度比低碳鋼強10倍。
  • 聚醯亞胺基柔性高導熱石墨膜
    ;柔性;完整性;結構演變隨著高集成化電子設備運行速度和功耗的增大,器件的熱量輸出急劇上升,對材料的導熱性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聚合物材料自身的導熱率較小,而通過碳化和石墨化將其從非晶結構轉變為石墨狀結構,可大幅提高材料的導熱率。聚醯亞胺(PI)由於其製備過程簡單、成本低、碳收率高,且易於控制碳化和石墨化過程,因而成為最有前途的導熱碳膜前體之一。在PI膜中添加無機填料可改善複合膜的機械和熱學性能,同時進一步提高所製備碳膜和石墨膜的導熱性能。
  • 5G時代高導熱石墨材料的新機遇
    這意味著手機的導熱、散熱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高導熱石墨材料將助力5G智慧型手機突破「散熱」難題!   導熱材料用於發熱源和散熱器的接觸界面之間,提高熱傳導效率,從而有效解決整個高功率電子設備的散熱問題,提高電子產品的工作穩定性及使用壽命。
  • 探秘石墨烯的神奇排列密碼,憑藉什麼成為新材料之王?
    石墨烯就是這樣一種由碳原子構成的單層片狀的蜂巢結構,而石墨烯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材料中最輕、最薄、硬度最高、韌性最強的新型納米材料。那麼究竟石墨烯,憑藉什麼能將自己打造出這些逆天屬性,從而成為新材料之王呢?前面講到蜂巢,由於這種結構,密合度最高,最節省材料,而且讓空間最大化。由淺入深,同樣的道理。由於用材料最少,且高度密合,所以石墨烯輕薄,僅0.335納米;由於等六邊形彼此連接,電子移動快,所以導熱、導電均勻,金屬銀還高10倍。
  • 石墨烯發熱膜在科技生活中的應用
    早在多年前,記者就從烯旺科技了解到,作為石墨烯領域的龍頭企業,烯旺科技擁有全球首創石墨烯發熱膜專利技術,率先將石墨烯應用到發熱和智能穿戴領域,開闢了石墨烯應用化的領先探索。我們知道,石墨烯被世界譽為「新材料之王」是一種新型納米材料。它的直徑是頭髮絲的20萬分之一,硬度是鋼鐵的1000倍。具有超高硬度柔韌度、超高導電熱性等特徵。
  • 強光探照燈的新型散熱材料介紹
    一般而言,導熱性能好的材料都是導電性能好的材料,反之導電性能差的塑料,其導熱性能也較差,所以金屬要比塑料的導熱性能好。但是,最近國際上研發了多種導熱塑料,其導熱能力約為傳統塑料的5~100倍。這樣的導熱塑料大多以工程塑料和通用塑料為基材,在塑料中填充某些金屬氧化物粉末、碳、纖維或陶瓷粉末而成。例如將聚苯硫醚與大顆粒氧化鎂(40~325目)相混合就可以製成一種絕緣性的導熱塑料。
  • 石墨烯是世界上最薄最「快」的納米材料
    直至2004年,兩位英國科學家成功地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證實了其可以單獨存在,並因此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據中國電科55所所長、微波毫米波單片集成和模塊電路重點實驗室主任高濤博士介紹,石墨烯獨特的結構讓它具有更導電、更傳熱、更堅硬、更透光等優異的電學、熱學、力學、光學等方面的性能。輕薄、強韌、導電、導熱……石墨烯這些特性賦予人們很多想像空間。
  • 這種石墨烯膜能將海水過濾成淡水
    這個新科研成果還在10月9日登上了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讓石墨烯材料用於水處理近10多年來,作為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石墨烯一直是材料界的當紅「炸子雞」,而石墨烯膜用於離子篩分和海水淡化一直面臨巨大挑戰:對像紙一樣的石墨烯納米片,要精確「裝訂」成石墨烯膜,保證其層間距固定並精確到十分之一納米,非常困難。
  • 中國石墨烯企業十餘家成為材料領域的「洗牌者」
    中國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013年就石墨烯材料的定義給出標準,認為石墨烯是該標準定義的單層石墨烯、雙層石墨烯和少層石墨烯(3層至10層)的統稱。譚平恆認為,如何鑑別廣義石墨烯層數是目前石墨烯研究和產業化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儘管「名」還不正,但各國已表現出足夠熱情。
  •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氫能與先進材料研究部熱化學研究組(DNL1903)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508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通過簡單易行的合成策略,開發出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
  • 輕工製造行業:石墨烯研究—新能源行業的「材料之王」提速發展
    中國石墨烯防腐塗料已投入大規模生產,製備工藝相對完善。柔性觸控屏現在電子產品的觸控屏導電膜的主要採用氧化銦錫膜,但由於氧化銦錫膜透光率較差,彎曲性也較為受限,在智能移動終端需求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氧化銦錫膜對應用場景的滿足程度將不斷下降。在這一形勢下,石墨烯由於具有較好的柔性,在柔性電子領域的發展優勢將逐步凸顯,其性價比將超過氧化銦錫膜。
  • 石墨烯材料:迄今為止最專業的一篇深度文章
    浙大研製出新型鋁-石墨烯超級電池」——12月24日,這條新聞在網絡引發爆炸性熱議。然而,針對這一說法,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高超團隊25日在接受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充電5秒鐘通話2小時」實際僅僅是該項研究的前景,「如果以後真的做成產品,還是有希望實現的,但是目前來講並沒有實現」。   高品質石墨烯粉體?
  • 強度是鋼100倍的材料被我國率先突破,軍事應用潛力巨大
    我國航材院已系統掌握了高品質石墨烯製備及應用的關鍵技術,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石墨烯隱身材料、防彈材料、增強金屬材料、電子封裝材料、石墨烯鋁導線材料等,形成了40餘種新型石墨烯複合金屬或非金屬材料,這將加速傳統材料的升級換代,從而推動軍用裝備製造的換代發展。
  • 常州新型碳材料先進位造業集群入圍國家決賽 石墨烯、碳纖維產業...
    其中,常州新型碳材料先進位造業集群以第一序位中標其中的「非金屬材料」分包,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作為集群發展促進機構參與投標,江蘇省石墨烯創新中心、華陽檢測、常州第六元素、碳元科技、裕興薄膜、新綸科技等常州新型碳材料領域的18家企事業單位參與項目建設,並將於明年上半年代表集群參加國家先進位造集群決賽,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位造業集群。
  • 柔性電子崛起 | 一文讀懂柔性透明導電膜!
    (Konstantin Novoselov)成功地從高定向熱解石墨分離出單層石墨烯材料後,石墨烯便以其二維特殊結構的高導電度特性受到矚目, 透明導電膜的應用自然成為研究開發的項目。 與CNT相類似,直接乾式轉移石墨烯薄膜與調製成墨水塗布是兩個透明導電膜成膜的方法。利用高溫CVD製程與適當的摻雜可以制出在150Ω/sq時,光穿透率達87%的石墨烯透明導電膜,惟高分子的柔性基板無法承受CVD高溫製程。
  • 量子物理解決了石墨烯墨水3D列印"三明治"多層光電器件的難題
    量子物理解決了用石墨烯墨水3D列印"三明治"多層光電器件的難題諾丁漢大學解決了如何使用墨水對具有有用特性(例如將光轉換為電的能力)的新型電子設備進行3D列印的難題。研究表明,可以噴射包含微小的2D材料薄片(例如石墨烯)的油墨,以將這些複雜的,自定義的結構的不同層堆積並嚙合在一起。
  • 【行業動態】「未來材料」石墨烯
    石墨烯最早出現於2004年,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一所實驗室裡,兩位科學家成功用微機械剝離法成功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1毫米厚的石墨大約包含300萬層石墨烯,可見其剝離之難。石墨烯應用超級電容器:解決充電時間長續航短瓶頸超級電容器是指介於傳統電容器和充電電池之間的一種新型儲能裝置,它既具有電容器快速充放電的特性,同時又具有電池的儲能特性,是一種擁有高能量密度的電化學電容器,比傳統的電解電容容量高上數百倍至千倍不等。
  • 貴州新碳:向世界展示石墨烯材料應用產品
    (陳華永 攝)   在貴安新區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6號廠房,貴州新碳材料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貴州新碳)加工車間的兩條生產線發出陣陣轟鳴聲,一卷卷石墨烯散熱薄膜成品從這裡產出,走向市場。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製造2025》、《關於加快石墨烯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政策的出臺,石墨烯產業的發展態勢愈發受到各界的關注。   2013年4月份,貴州新碳推出了我國首個純石墨烯粉末產品——柔性石墨烯散熱薄膜。該產品是由貴州新碳研發和生產,石墨烯粉末由上海新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兩個公司針對柔性石墨烯散熱薄膜的產品特性,展開了緊密合作。
  • 石墨烯材料在鋰電池中的應用與前景
    在對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研究過程中,一些碳元素的同素異形體及混合物可以作為導電性能優良的穩定材料,常被用於開發新型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究。石墨烯由於其質量輕、導電性好、韌性高等優勢成為材料研究層面的一大突破。2004年,Geim等人首次通過機械剝離法製得單層石墨烯,並發現了其特殊的電學、力學性質,其在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應用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