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Mater. Chem.:形狀記憶聚合物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1-01-09 生物谷

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先進潤滑與防護材料研發中心在形狀記憶聚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研究人員合成了系列含偶氮形狀記憶聚氨酯(azoPU)並研究了其光致異構作用。結果表明作為硬段的偶氮苯的加入,由於增加了聚氨酯的硬度及內部結合力誘導偶極-偶極作用引起的相分離的增加,能夠得到良好的機械性能、形狀固定率和形狀回復率(接近99.9%)。紫外-可見光譜表明,該聚氨酯在氯仿溶液和薄膜狀態下均能夠發生光致異構化作用。

該工作有望擴展形狀記憶聚氨酯在藥物釋放和光信息存儲等領域的應用。

由可逆相和固定相構成的形狀記憶聚氨酯(SMPU) 由於其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和可控轉變溫度,在智能材料領域(如生物、醫藥和仿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通過在聚合物中引入特殊功能的軟段或硬段,可設計形狀記憶聚合物使其多功能化。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的資金支持。

含偶氮苯聚氨酯的形狀記憶效應:(a)25℃下的原始形變;(b)75℃下拉伸後25℃固定的暫時形變;(c)加熱至75℃後回復到原始形變

研究結果發表在J. Mater. Chem. (J. Mater. Chem., 2010, 20, 9976–9981)。(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J. Mater. Chem.   DOI: 10.1039/C0JM01944E

Shape memory polyurethanes containing azo exhibiting photoisomerization function 

Yaoming Zhang, Chao Wang, Xianqiang Pei, Qihua Wang and Tingmei Wang

Abstract

A series of azobenzene-containing polyurethanes (azoPU) was synthesized. The structure of the azoPU and the synthesis process were detected by FTIR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and th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was determin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Tensile and cyclic thermomechanical experiment results revealed that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shape fixity (Rf), and shape recovery (Rr) were obtained by the addition of azo to the chain of PU. Rr and Rf of azoPU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hard segment (HS) content. The higher HS content enhanced interaction among polymer chains as the chances of induced dipole–dipole interaction between aromatic rings increased in the presence of azo in the main chain. The materials presented trans-cis isomerization under UV irradi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shape memory effect. The UV-vis spectrum indicated that photoisomerization occurred both in solution and solid state.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work may be helpful in expanding the application of shape memory PU in areas of drug release and optical data storage.

相關焦點

  • Chem. Int. Ed.:具有梯度熱塑性的金屬配位超分子形狀記憶聚合物
    聚合物材料的固態塑性可通過在形狀記憶聚合物網絡中動態共價鍵交換,賦予聚合物永久性形變恢復的能力(有關工作已發表:Xie T., Zhao Q., et al., Sci. Adv. 2016, 2, e1501297;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1421; Adv. Mater. 2017, 29, 1606100)。
  • 實現熱固性形狀記憶聚合物形狀重構
    形狀記憶聚合物(shape memory polymer, SMP)是一種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固定暫時形狀並且在外界刺激下能夠恢復到初始形狀的智能材料,在柔性電子器件
  • 鄭州大學《Mater. Horiz.》:超高應變生物基形狀記憶聚合物
    形狀記憶聚合物(SMP)被認為是一種雙相體系,它由一個可逆相和一個固定相組成。在受到適當外部刺激的作用下,SMP能夠實現從永久形狀變為臨時形狀的可逆轉變。近年來,高應變SMP的不斷研發證實了其在智能塗料、組織工程和可穿戴設備等領域中具有不錯的潛力。但是,大多數經過充分研究的可生物降解SMP都具有相當低的斷裂伸長率(EAB,通常低於300%)和/或很低的可恢復性(50%)。
  • 蘭州化物所實現熱固性形狀記憶聚合物形狀重構
    熱固性形狀記憶聚合物作為形狀記憶聚合物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熱塑性形狀記憶聚合物相比,具有優異的穩定性和形狀記憶性能。然而,熱固性聚合物一旦交聯固化成型其形狀無法改變,即形狀記憶聚合物的原始形變無法再改變,從而限制了其應用。
  • 形狀記憶紡織品
    其原始形狀可設計成直線、波浪、螺旋或其他形狀,主要可分為形狀記憶合金纖維、形狀記憶聚合物纖維和經整理劑加工的形狀記憶功能纖維三類。形狀記憶合金纖維具有手感硬、回復力大的特點,可被用作紗芯與其他各種纖維紡出具有形狀記憶效果的花式紗,並織成功能織物。形狀記憶聚合物有聚氨酯、聚內酯、含氟高聚物和聚降冰片烯等多種品種,其中形狀記憶聚氨酯由於具有易激發、形變量大、質量輕、成本低等優良特性而被廣泛開發應用。
  • 哈工大冷勁松教授團隊《AM》綜述:形狀記憶聚合物及複合材料的機理、材料及應用
    圖:形狀記憶聚合物機理,驅動方式以及應用研究實例文章首先介紹了形狀記憶聚合物的種類及其中單向形狀記憶聚合物是目前研究最為廣泛的形狀記憶聚合物,其形狀記憶效應主要源於聚合物的相轉變現象。基於半晶聚合物以及液晶彈性體的雙向形狀記憶聚合物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與降低而產生形狀變化。半晶聚合物的雙向形狀記憶效應來源於分子的取向變化。其升溫時會定向收縮,降溫時會定向延展。液晶彈性體則是由液晶分子交聯而成,其雙向形狀記憶效應來源於液晶分子在不同溫度下各向同性以及各向異性之間的轉換。
  • 美媒:中國科學家發明可植入形狀"記憶"新塑料
    此外,科學家們稱,按照設計,這種材料能在不「擦除」之前形狀的情況下改變為新的形狀,令其適用於難以通過常規手段由機器或模具製造的複雜部件。中國浙江大學的這個項目小組的科學家謝濤說:「這就能產生極為複雜的永久形狀。」報導稱,這種聚合物是「可編程物質」的一個最新例子。謝濤博士及其同事8日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報告了他們的研究進展。
  • Chem綜述:高性能n型聚合物半導體: 應用、最新進展和挑戰
    這些特點可以推動新的電子產品的發展,如柔性和可伸縮顯示器、可穿戴電子產品和一次性傳感器。因此,開發高性能的n型聚合物對推動有機電子領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關鍵在於開發具有優異的增溶性能、良好的幾何構型和優化的電子結構的高度缺電子(雜)芳烴結構單元。
  • J Mater Chem A:核汙染淨化研究取得進展
    研究表明,核汙染成分包括銫 (Cs-131、133、137)、鍶(Sr90)及碘(I-131、135)等多种放射性元素,其中放射性銫(12.8%,半衰期約為30年)為主要成分之一。針對當今世界核汙染淨化材料與技術欠缺的現實,東北地理所於洪文研究員等科研人員開創性成功研究製備了「磁性普魯士藍/氧化石墨烯」納米材料用於高效吸附放射性銫元素,對50ppm的汙水中銫的快速去除率可達90%以上;對銫離子的飽和吸附容量可達55.56mg/g。同時,該吸附材料在外加磁場作用下可迅速簡便地從核廢水中實現分離。
  •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在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一般由氧化銦錫(ITO)透明正極、金屬負極和夾在兩電極之間由共軛聚合物給體和富勒烯衍生物受體組成的共混活性層所構成,具有結構和製備過程簡單、成本低、重量輕、可製備成柔性器件等突出優點,成為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熱點。
  • Mater.》:4D列印形狀記憶聚合...
    針對以上問題,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課題組將可編程的形狀記憶聚合物與3D列印技術相結合,設計並製備了可個性化定製、可生物降解及遠程驅動控制的形狀記憶聚合物封堵器,有望成為金屬封堵器的潛在替代裝置。該研究成果以題為「4D-Printed Biodegradable and Remotely Controllable Shape Memory Occlusion Devices」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該團隊以房間隔缺損(ASD)封堵器為例,設計了可編程的形狀記憶ASD封堵器。
  • 中國科大等在多孔有機聚合物離子膜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徐銅文課題組與國際同行合作,在多孔有機聚合物離子膜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製備了系列自具微孔結構的陰離子交換膜材料。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多孔有機聚合物中貫通的孔道結構對實現陰離子的快速傳遞具有重要意義;陰離子在受限空間中具有不同於緻密膜結構的傳質特性。審稿人評價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工作,他們利用了商業化的試劑,製備了高性能的陰離子交換膜。所得材料各個方面的表徵很完整,性能令人驚嘆。
  • 【創新前沿】Chem. Mater.和Chem. Eng. J.報導我校在中空介孔納米...
    J.以「Rh Nanoclusters Encaged in 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Nanoreactors with Enhanced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Phenol Selective Hydrogenation」為題,報導了我校在中空介孔納米催化反應器和催化加氫研究領域的新進展。
  • Mater.》導電聚合物研究應用評論
    大約與白川英樹進行聚乙炔薄膜研究的同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化學系的麥克迪爾米德(Alan G. MacDiarmid)教授從1973年開始,也一直在從事著不同尋常的導電無機聚合物(SN)x的研究。1975年,麥克迪爾米德報告了他的研究工作,並展示出他們製備的無機聚合物(SN)x的金黃色薄膜。
  •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7-01 化學研究所 【字體此後,該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採用聚合物PBDB-T與多種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共混製備光伏器件,研究結果表明,該聚合物十分適合用於製備高效率的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基於此,科研人員取得了一系列研究進展Org. Electron.
  • 化學所二維共軛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研究獲系列進展
    在中國科學院、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最近,化學研究所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在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分子結構設計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研究人員將二維共軛結構引入到苯並二噻吩(BDT)單元中,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噻吩取代BDT二維共軛結構單元,並將這一單元與各種共軛結構單元共聚,獲得了一系列的具有二維共軛結構的共軛聚合物(見圖1)。
  • 近期科學家們在多巴胺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多巴胺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儘管科學家們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對健康的多巴胺細胞釋放這種神經遞質的機制知之甚少,這一差距限制了科學家們開發治療一系列多巴胺相關疾病的方法的能力。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鑑定出大腦中負責精確分泌多巴胺的分子機制。
  • 《Mater.Horiz.》綜述:一文了解自修復聚合物最新研究進展
    成果介紹西班牙高分子科學與技術研究所Marianella Hernández Santana教授課題組從修復機理角度出發,對近年來自修復聚合物領域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自修復聚合物的發展圖3. 四代自修復聚合物發展時間表。1970年,Malinskii等人首次報導了聚醋酸乙烯酯(PVAc)的自修復研究,開啟了自修復聚合物發展的大門。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形狀記憶微陣列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杜學敏副研究員團隊成功設計出形狀記憶微陣列,並探索了該微陣列結構在液滴浸潤特性調控與微結構可控複製應用
  • 哈佛大學開發形狀記憶材料
    近年來,形狀記憶材料的應用數量呈指數增長。土木工程,航空航天,可穿戴設備和醫療設備領域的公司都顯示出對可定製聚合物的需求增加,並且比現有聚合物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儘管最近在該領域進行了研究,但是開發一種既可定製又可生物相容的材料仍然是一個挑戰。近期,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3D列印材料,該材料可以預先編程為具有可逆的形狀記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