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Mater. Horiz.》:超高應變生物基形狀記憶聚合物

2020-09-04 高分子科學前沿

形狀記憶聚合物(SMP)被認為是一種雙相體系,它由一個可逆相和一個固定相組成。在受到適當外部刺激的作用下,SMP能夠實現從永久形狀變為臨時形狀的可逆轉變。近年來,高應變SMP的不斷研發證實了其在智能塗料、組織工程和可穿戴設備等領域中具有不錯的潛力。但是,大多數經過充分研究的可生物降解SMP都具有相當低的斷裂伸長率(EAB,通常低於300%)和/或很低的可恢復性(50%)。這是因為它們固有的異質性會導致其機械性能較弱,使其在生物和醫學領域的應用受到限制。因此,探索大規模、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方法來製備具有可恢復性能的超高應變生物基SMP將是一個緊迫的問題

鄭州大學陳金周教授、劉旭影教授和劉浩副教授等人利用了抑制性的納米相分離調製聚合策略,提出了一種低成本、可規模化且環境友好的方法來有效地製備超高應變(>700%)和高回收率 (>98%)的生物基SMP。此外,作者採用無光刻方法代替常規的壓印或光刻技術,在所得表面上形成了明確的生物啟發性微/納米結構,可實現寬範圍的可逆潤溼性調控。其水接觸角變化範圍為135°至48°,具有獨特的集水或/和斥水能力,可以滿足智能皮膚的要求。該研究以題為「Inhibited-nanophase-separation modulated polymerization forrecoverable ultrahigh-strain biobased shape memory polymers」的論文發表在《Materials Horizons》上。

【抑制相分離調節聚合(INSMP)】

圖1a顯示了所有單體的分子結構及其相應的分子模型。作者將檸檬酸(CA)添加到熔融的1,10-癸二醇(DD)中,通過原子力顯微鏡在橫截面上觀察到長度為100-200 nm的分離相(圖1b),這導致了雙峰微觀楊氏模量分布。為了形成均勻的CA分子分布和較小的濃度梯度來調節後續的聚合反應,作者在單體中添加了高極性1,4-丁二醇(BD)充當表面活性劑,將CA從富相轉移到貧相,從而在預聚物中形成均相,並具有細微的溶解度梯度,從而生成了無清晰相界的聚(1,4-丁二醇/ 1,10-癸二醇-檸檬酸)聚合物(PBDC),如圖1c所示。因此,添加BD可以抑制不希望的納米相分離。需要指出的是,INSMP只是在空間上調節化學鏈段(CA、DD和BD)的分布,但是會稍微改變化學鍵合基團(羥基,羰基和羧酸根)的比例。

圖1 通過INSMP合成SMP的聚合模型的示意圖

【機械性能和形狀記憶行為】

7%-PBDC聚合物的典型應力-應變曲線如圖2a所示。當BD的摩爾比為7%時,最大斷裂應變達到初始長度的770%,這是當前生物基SMP中記錄的最大值。作者將這種現象的機理理解為:少量的BD作為交聯劑,在相分離過程中擴散到固定相和相鄰兩相的界面中,從而導致PBDC聚合物的應變增加。而且,負載的BD改善了大分子的分布,從而調節了兩相之間的平衡。作者通過動態力學分析(DMA)研究了PBDC聚合物的形狀記憶過程。7%-PBDC聚合物的特徵溫度-應力-應變曲線如圖2b所示。結果表明7%-PBDC聚合物顯示出良好的形狀記憶能力,具有較高的可恢復性。綜上所述,添加少量的BD可以顯著增強其機械性能,但幾乎不限制其記憶能力。

圖2 PBDC聚合物的機械性能和形狀記憶行為

【生物啟發的應用】

為了證明可逆超高應變SMP的實際應用,作者通過無光刻方法在41%PBDC的表面上製備了微/納米結構,以製備仿生竹節葉的生物啟發性薄膜,如圖3a所示。重複的微/納米結構賦予了SMP強大的斥水性,水接觸角(WCA)從63°攀升至135°(圖4a)。而且隨著應變(e)的變化,水接觸角可以從135°(e=0%)調整為48°(e=68%)。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微/納米結構的間距在拉伸和恢復過程中在一定範圍內逐漸變大或變小。因此,該研究實現了受啟發的PBDC聚合物表面可逆的潤溼性調控。此外,7%-TS-PBDC聚合物的表面潤溼性不僅可以可逆調節,還顯示出高的循環穩定性,這主要歸因於INSMP策略產生了具有均一分布的單體和化學鍵的均相。

圖3可回收超高應變SMP表面上無光刻的生物啟發性微/納米結構製備

圖4受生物啟發的PBDC聚合物表面的可逆潤溼性可調性

總結:作者通過INSMP策略製備了具有可逆超高應變的生物基形狀記憶聚合物。PBDC所需的聚合物以千克級規模合成,分別以CA和1,10-癸二醇為剛性骨架和切換劑,以1,4-丁二醇(BD)作為相調節劑,所得聚合物顯示出770%的超高應變和98%的超高可逆性。此外,通過與形狀記憶效應相關的無光刻方法,PBDC膜表面實現了從135°的高度疏水狀態到48°的親水狀態的寬範圍可逆潤溼性調控,具有獨特的集水或/和斥水能力,這為智能皮膚的研發提供了有潛力的途徑。

原文連結: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mh/d0mh00657b#!divAbstract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相關焦點

  • Mater. Chem.:形狀記憶聚合物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先進潤滑與防護材料研發中心在形狀記憶聚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合成了系列含偶氮形狀記憶聚氨酯(azoPU)並研究了其光致異構作用。結果表明作為硬段的偶氮苯的加入,由於增加了聚氨酯的硬度及內部結合力誘導偶極-偶極作用引起的相分離的增加,能夠得到良好的機械性能、形狀固定率和形狀回復率(接近99.9%)。
  • 實現熱固性形狀記憶聚合物形狀重構
    形狀記憶聚合物(shape memory polymer, SMP)是一種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固定暫時形狀並且在外界刺激下能夠恢復到初始形狀的智能材料,在柔性電子器件
  • 蘭州化物所實現熱固性形狀記憶聚合物形狀重構
    形狀記憶聚合物(shape memory polymer, SMP)是一種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固定暫時形狀並且在外界刺激下能夠恢復到初始形狀的智能材料,在柔性電子器件、生物醫學以及航空航天等領域應用前景廣泛。
  • 哈工大冷勁松教授團隊《AM》綜述:形狀記憶聚合物及複合材料的機理、材料及應用
    因其具有質輕、變形大、易編程、彈性模量可調等優點,SMP在過去三十年展現出了在航空航天、生物醫療、4D列印、柔性機器人等應用領域的應用價值。>形狀記憶機理,包括單向形狀記憶聚合物,雙向形狀記憶聚合物,以及多重形狀記憶聚合物。
  • Mater.》:4D列印形狀記憶聚合...
    因此研發出可降解、生物相容性好且展開可控的心臟封堵器是目前亟需解決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課題組將可編程的形狀記憶聚合物與3D列印技術相結合,設計並製備了可個性化定製、可生物降解及遠程驅動控制的形狀記憶聚合物封堵器,有望成為金屬封堵器的潛在替代裝置。
  • 哈佛大學開發形狀記憶材料
    近年來,形狀記憶材料的應用數量呈指數增長。土木工程,航空航天,可穿戴設備和醫療設備領域的公司都顯示出對可定製聚合物的需求增加,並且比現有聚合物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儘管最近在該領域進行了研究,但是開發一種既可定製又可生物相容的材料仍然是一個挑戰。近期,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3D列印材料,該材料可以預先編程為具有可逆的形狀記憶功能。
  • 哈佛大學開發形狀記憶3D列印材料
    近年來,形狀記憶材料的應用數量呈指數增長。土木工程,航空航天,可穿戴設備和醫療設備領域的公司都顯示出對可定製聚合物的需求增加,並且比現有聚合物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儘管最近在該領域進行了研究,但是開發一種既可定製又可生物相容的材料仍然是一個挑戰。
  • 浙江大學Angew. Chem. Int. Ed.:具有梯度熱塑性的金屬配位超分子形狀記憶聚合物
    聚合物材料的固態塑性可通過在形狀記憶聚合物網絡中動態共價鍵交換,賦予聚合物永久性形變恢復的能力(有關工作已發表:Xie T., Zhao Q., et al., Sci. Adv. 2016, 2, e1501297;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1421; Adv. Mater. 2017, 29, 1606100)。
  • 形狀記憶紡織品
    其原始形狀可設計成直線、波浪、螺旋或其他形狀,主要可分為形狀記憶合金纖維、形狀記憶聚合物纖維和經整理劑加工的形狀記憶功能纖維三類。形狀記憶合金纖維具有手感硬、回復力大的特點,可被用作紗芯與其他各種纖維紡出具有形狀記憶效果的花式紗,並織成功能織物。形狀記憶聚合物有聚氨酯、聚內酯、含氟高聚物和聚降冰片烯等多種品種,其中形狀記憶聚氨酯由於具有易激發、形變量大、質量輕、成本低等優良特性而被廣泛開發應用。
  • 哈佛大學開發用於智能3D列印織物的形狀記憶材料
    研究人員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工程與應用科學的約翰·保爾森A.學院(SEAS)的創建了一個新的材料,可以3D列印角質成複雜的形狀,並用可逆的形狀記憶預編程。這項新開發的產品在生物工程和智能紡織品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非常適合對具有拉伸強度和複雜幾何變換的強硬水觸發形狀記憶設備進行工程設計。
  • 汽車遇上形狀記憶合金是怎樣的體驗?
    4D列印,準確地說是用一種能夠自動變形的材料製造零件,然後,只需將其放入一定的環境中,不需要連接任何機電設備,它就能按照產品設計的樣子,自動伸縮變形成相應的形狀。
  • 帶「記憶神經」的材料:形狀記憶合金
    具有形狀記憶效應(SME)的金屬通常是由兩種以上金屬元素組成的合金。目前,已經成功開發出的形狀記憶合金有鐵鎳基形狀記憶合金,銅基形狀記憶合金,鐵基形狀記憶合金。形狀記憶原理形狀記憶合金髮展史1932年,瑞典人奧蘭德在金鎘合金中首次觀察到"記憶"效應;1938年,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銅鋅合金中發現熱彈性效應,但未被重視;1963年,美國海軍機械研究所宣布在NiTi合金絲中發現了形狀記憶效應;
  • 香奈兒等奢侈服裝品牌喜歡的紡織材料—可3D列印的形狀記憶材料
    aau訊(編輯 盧晶)據外媒報導,美國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John A. Paulson學院(SEAS)的研究人員從角蛋白中創建了一種新的材料,可以將其3D列印成複雜的形狀,並通過可逆的形狀記憶進行預編程。
  • 《Mater.Horiz.》綜述:一文了解自修復聚合物最新研究進展
    自修復聚合物中的關鍵概念圖1. 自修復聚合物中的關鍵概念。為了成功實現自我修復,van der Zwaag提出了自修復聚合物領域中的三個重要概念:位置(Localization);時效(Temporality);運動性(Mobility)。
  • 高大上的形狀記憶材料怎麼做?仿生+3D列印
    : 10.1038/s41563-020-0789-2背景介紹隨著土木工程、航空航天、可穿戴技術、醫療設備等諸多領域對於形狀記憶設備的需求量不斷增長,大量的研究從傳統的金屬合金轉向了更易調控、具有更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形狀記憶聚合物材料。
  • 形狀記憶合金相變、功能特性和應用研究
    報告人:李巖,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報告題目:形狀記憶合金相變、功能特性和應用研究報告時間:9月15日11:10—11:35地點:吉林大學中心校區逸夫樓二階報告人簡介:李巖,工學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蓬勃發展的智能紡織材料(二):形狀記憶材料
    形狀記憶材料通常包括形狀記憶合金、形狀記憶陶瓷、形狀記憶聚合物,目前在紡織領域應用的主要是後兩類。其共同特性是:經形變固定之後,通過加熱等外部條件刺激,又可恢復到預先設定的狀態。 而形狀記憶聚合物(Shape Memory Polymer,SMP)賦予傳統聚合物材料以形狀記憶的智能特性,通過響應外界(如熱、光、電、磁、力)的刺激能夠恢復至初始形狀,具有密度小(一般為1.0~1.3g/cm3)、變形量大、賦形容易、響應溫度可調等特點,是理想的紡織智能材料,廣泛應用於醫療、航空等終端領域。
  • 日本東北大學《Science》:形狀記憶合金取得重要進展!
    形狀記憶合金在變形後可以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使得它們在各種特殊的應用中都很有用。金屬形狀記憶合金的超彈性行為始於臨界應力,臨界應力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溫度依賴性是其共同的特點,經常限制了金屬形狀記憶合金的應用。
  • 日本東北大學《Science》:形狀記憶合金取得重要進展
    形狀記憶合金在變形後可以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使得它們在各種特殊的應用中都很有用。金屬形狀記憶合金的超彈性行為始於臨界應力,臨界應力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溫度依賴性是其共同的特點,經常限制了金屬形狀記憶合金的應用。
  • 哈工大研製出長壽命寬範圍高溫儲能的形狀記憶聚醯亞胺
    哈工大研製出長壽命寬範圍高溫儲能的形狀記憶聚醯亞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