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科學家發明可植入形狀"記憶"新塑料

2021-01-13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月11日報導 美媒稱,中國的研究人員8日公布了一種實驗性可變形材料,這種材料可摺疊成各種複雜的形狀,將工業摺紙術提升至新的水平,為醫療和航天應用提供了廣泛的可能性。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月8日報導,科學家們設計的這種新型聚合物塑料能夠根據預設的溫度變化而適時改變自身形狀。此外,科學家們稱,按照設計,這種材料能在不「擦除」之前形狀的情況下改變為新的形狀,令其適用於難以通過常規手段由機器或模具製造的複雜部件。

中國浙江大學的這個項目小組的科學家謝濤說:「這就能產生極為複雜的永久形狀。」

報導稱,這種聚合物是「可編程物質」的一個最新例子。謝濤博士及其同事8日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報告了他們的研究進展。

為展示其能力,研究人員為一小片這種新的聚合物材料預先設定了一系列形狀。隨著不斷加熱,這種材料從船的形狀變成鳥的形狀,再變成風車的形狀,然後恢復其最初的形狀。

雖然這仍然是實驗室裡的新奇事物,但其潛在的應用十分廣泛,包括能夠根據體溫發生改變的柔韌的醫用傳感器,被日光加熱時展開的太陽能板,以及可變形工具或機器人等。

報導表示,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研究人員就一直在對可變形的聚合物和金屬進行實驗,這些聚合物和金屬能夠被壓扁、扭曲或彎曲為暫時的形狀,然後在接觸到高溫、光線、溼氣或磁場的時候恢復至它們原有的形狀。在最近幾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已經提供資金,研製適用於工具和武器、可以根據指令被塑形和再塑形的智能材料。

但常規的可變形材料在從一種形狀變為另一種形狀的時候無法積累變化。每一次連續的改變都會將材料記憶清除乾淨。據研究人員稱,這種新的聚合物材料能夠積累滿足要求的改變,形成一種新的永久形狀。謝濤博士稱:「在這項研究中公布的這種方法能夠允許循環操作很多次。」

報導稱,在這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設計了這種聚合物的分子結構,這樣它就能夠在根據預設的溫度變化而發生多次改變時產生記憶並循環。他們稱,這種新材料製作起來既簡單又便宜。它可以很容易地被改造成3D印表機的墨水。

謝濤說:「我們的新研究表明,你可以得到各種各樣、複雜得多的永久形狀。這創造了新的可能性。」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據外媒報導,利用3D列印技術可以改變人們生活,之前就有許多關於3D列印義肢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的報導。

相關焦點

  • 美媒:中國科學家將納米技術用於紗窗 可過濾霧霾
    美媒:中國科學家將納米技術用於紗窗 可過濾霧霾 2015-03-12 09:23:56 來源:參考消息網     外媒稱,誰要是能找到過濾掉空氣中細顆粒汙染物的辦法就太好了
  • 美媒:晶片植入人腦或將實現 可增強智力記憶力
    參考消息網8月17日報導 美媒稱,和矽谷的許多人一樣,科技型創業者布賴恩·詹森認為,未來智能機器能夠從事駕駛汽車之類的事情,並能在人們提出來之前預見人們的需求。報導稱,在威尼斯海灘的一間不起眼的辦公室裡,詹森的「科幻小說遇見科學」式初創公司「內核」正在研發一種微小的晶片,它能植入人腦,以幫助因患中風、阿爾茨海默症或腦震蕩而遭受神經損傷的人。開發這種晶片的頂尖神經學家稱其為「神經假體」。他們希望,從長遠來看,它能增強智力、記憶力和其他認知能力。
  • 日本發明超輕形狀記憶合金
    日本東北大學一個研究小組日前發明一種超輕形狀記憶鎂鈧合金
  • 日本發明超輕形狀記憶合金 有望應用於航天等領域
    中國證券網訊 日本東北大學一個研究小組日前發明一種超輕形狀記憶鎂鈧合金,密度為此前常見的鎳鈦諾記憶合金的70%,有望應用於航天等領域。  據新華社7月27日消息,形狀記憶合金在加熱升溫後能完全消除其在較低溫度下發生的形變,恢復形變前的原始狀態。
  • 中國科學家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克服廢棄塑料難降解問題
    據科技日報,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研究人員表示,這種仿生薄膜材料集成了優異的光學、力學和熱學性能,並且在自然條件下可以完全生物降解,克服了廢棄塑料難以降解的問題。
  • ...律動世界——化學元素周期表專題展」 深度看展項之「形狀記憶...
    但當你按下啟動開關對金屬球加熱,便會有驚奇地發現:只見一個個菱形的金屬片像是約定好了,同步地沿固定軸線對稱的上翹,宛如一個銀色的花苞瞬間綻放,極具觀感美和藝術張力;稍後片刻,它又徐徐回落,恢復原狀,變回了那個圓滾滾的金屬球。
  • 形狀記憶紡織品
    其原始形狀可設計成直線、波浪、螺旋或其他形狀,主要可分為形狀記憶合金纖維、形狀記憶聚合物纖維和經整理劑加工的形狀記憶功能纖維三類。形狀記憶合金纖維具有手感硬、回復力大的特點,可被用作紗芯與其他各種纖維紡出具有形狀記憶效果的花式紗,並織成功能織物。形狀記憶聚合物有聚氨酯、聚內酯、含氟高聚物和聚降冰片烯等多種品種,其中形狀記憶聚氨酯由於具有易激發、形變量大、質量輕、成本低等優良特性而被廣泛開發應用。
  • .》:4D列印形狀記憶聚合...
    植入封堵裝置是治療結構性心臟病的有效方法。但目前大多數商用封堵裝置均由不可降解的鎳鈦合金製成,易導致金屬離子過敏、腐蝕、糜爛等併發症。因此研發出可降解、生物相容性好且展開可控的心臟封堵器是目前亟需解決問題。
  • 美媒:成人每年平均從食鹽中吃進2000粒塑料
    參考消息網10月20日報導 美媒稱,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月刊16日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發現,商店裡出售的袋裝食品級鹽(即食鹽)中,有超過90%含有微塑料。據美國石英財經網站10月16日報導,韓國仁川國立大學和綠色和平東亞分部的研究團隊對21個地區的39份食鹽進行了取樣分析,只有3個樣品沒有可檢測到的微塑料。報導稱,微塑料實際上無處不在。海鹽和湖鹽都是通過將水分蒸發掉,獲得剩下的鹽分。
  • 馬斯克在三隻小豬頭頂打洞植入晶片,可存儲下載記憶,網友:可怕
    去年,這家公司終於揭開神秘面紗,首次舉行公開發布會,並展示所取得的三項成就——比頭髮絲還細的新型「線式」電極,長得像縫紉機的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以及可植入腦機接口的晶片。去年展示的植入設備位於耳後。而今年的新設備簡化成了一個圓圓的「硬幣」,且位於頭頂。這枚名為「Link」的設備植入大腦後能夠讀取大腦活動。
  • 形狀記憶合金
    展臺通過藝術化手段進行呈現,將記憶合金設計為花朵或蝴蝶的形狀,在花朵內部上放置熱源燈,觀眾體驗展項時按下按鈕,打開熱源,加熱後花瓣打開。形狀記憶合金是一種具有形狀記憶效應的合金材料,通常由兩種或三種金屬元素構成。這件展品展示了雙向記憶合金材料的記憶效應,它在加熱時呈現一種形狀(葉片打開),冷卻時又能恢復另一種形狀(葉片閉合)。
  • 科學家擬將微晶片植入大腦 可保存十年記憶信息
    科學家正在研究大腦海馬體組織,它負責大腦形成長期記憶,可持續10年時間10年,未來兩年有望植入中風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恢復他們的記憶。  美國南加州大學、威克森林大學的科學家致力於分析人類大腦海馬體,它負責保存大腦長期記憶內容,大約能夠存儲10年的記憶。他們指出,新型植入晶片能夠幫助大腦局部損傷患者和中風患者,最終將用於恢復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記憶。  目前,研究人員已對老鼠和猴子進行了實驗,證實一種矽晶片的電子信號能夠複製大腦信息。
  • 美媒:中國留學生發明腦波控制頭環
    美媒:中國留學生發明腦波控制頭環 2016-03-22 09:52:2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吳合琴   中新網
  • 美媒:中國這項技術讓我們害怕,先進的不像是中國發明的
    中國在這方面就有著全新的突破,美媒更是評價道:中國這項技術讓我們害怕,先進的不像是中國發明的!原來美媒所關注的,正是我國的所以美媒才會評價說:中國這項技術讓我們害怕,先進的不像是中國發明的一樣。對於美國媒體的看法,許多國人也是感到哭笑不得。
  • 人類基因植入猴腦 中國科研再遭圍攻
    繼中國科學家賀建奎的「基因編輯嬰兒實驗」後,如今又有中國科學家培育出11隻帶有人類基因的恆河猴,並表示這些猴子的大腦發育表現出接近人類大腦發育的特徵,再次在國際間引發倫理爭議。     中國科學家將人類大腦發育基因(MCPH1)植入猴腦,以藉此觀察這些恆河猴是否因此有人類智力進化。據法新社12日報導,該實驗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合作,該研究報告發表在3月號的《國家科學評論》上。
  • 英媒:科學家發明可吞噬塑料「超級酶」
    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9月29日報導,在一堆廢棄塑料瓶中,有一種細菌做了一件讓環保主義者大吃一驚的事:它吃掉了塑料。而這正是環保主義者一直以來最緊迫的目標之一。現在,一組科學家正在利用這種細菌的功能,對其進行改良,以製造出一種「超級酶」。他們希望,這種「超級酶」能夠幫助解決全世界的塑料問題。
  • 美國成功給小白鼠大腦植入虛假記憶 證實記憶可編造移植
    美國成功給小白鼠大腦植入虛假記憶 證實記憶可編造移植 2013年07月26日 16:38:37 | 來源:國際在線
  • 實現熱固性形狀記憶聚合物形狀重構
    形狀記憶聚合物(shape memory polymer, SMP)是一種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固定暫時形狀並且在外界刺激下能夠恢復到初始形狀的智能材料,在柔性電子器件
  • 中國科學家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科技創新的力量
    所以很多時候科研人才也會在科學研究當中去研究一些可以幫助地球變得更加乾淨的技術,最近就有這樣一個技術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中國科學家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相信有了這個技術,以後人們在生活中可能會更好地保護地球。我們來看一看具體情況。據科技日報,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
  • 中國科學家發明「蠶絲硬碟」,或將開啟晶片存儲新紀元
    近日,上海科學家推出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將半導體材料與生物介質融合,發明出一種可以同時記錄數字信息和生物信息的新科技存儲硬碟。5000年的古老生物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如今成為數據的存儲介質,在未來科技裡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