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明「蠶絲硬碟」,或將開啟晶片存儲新紀元

2020-09-15 Silktech

近日,上海科學家推出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將半導體材料與生物介質融合,發明出一種可以同時記錄數字信息和生物信息的新科技存儲硬碟。5000年的古老生物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如今成為數據的存儲介質,在未來科技裡重獲新生。

世界是二進位單元,由無數個0101組成,1956年,世界上第一個硬碟驅動器出現(機械硬碟),存儲信息時以電磁鐵改變旋轉磁碟上磁性材料的極性,由極性磁頭在硬碟上以正負兩極的寫入以「0」和「1」,實現數據寫入。1980年,日本發現快閃記憶體技術並由此發明固態硬碟,因使用穩定、運行速度快、容量大等特點,至今仍作為信息處理的主流硬體設備。

進入21世紀,利用分子結構進行編碼的各類生物存儲技術相繼出現。2020年,可同時存儲數字信息、生物信息的新一代蠶絲蛋白存儲技術驚豔問世。蠶絲蛋白硬碟不但能儲存數字信息,還能儲存生物信息,包括血液、DNA等人體差異化生物信息。

圖片來源:maxlaw.cn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信通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微系統所2020前沿實驗室主任陶虎介紹:

從溶解後的蠶絲中提取蠶絲蛋白,以蠶絲蛋白溶液作為起始材料,通過一系列生物製造技術成硬碟、傳感器、光學器件等。這是一種區別於蠶絲紡織品的新科技材料、新技術路線。

通過納米加工技術,將蠶絲蛋白作為介質,生產高密度二進位的納米圖形,通過讀取納米圖形的二進位記錄與讀取信息。在容量方面,實驗室已經做到和普通臺式機硬碟相等。在技術優化後,可實現現有容量10倍以上。

圖片來源:kokojia

由於蠶絲蛋白沒有電學介質,在強磁場、強輻射與極端條件(高溫、低溫、高溼度)下可以正常工作,具有綜合性的應用優勢,通過這種技術可以應用的場景包含多種。

·部分醫療診室或設備在工作時不允許金屬異物進入,應用蠶絲蛋白硬碟存儲器,可以實現在核磁共振等怕磁幹擾的高端儀器設備中,讓所有人都能正常進行身體檢查。

·相比地球,外太空存在強烈的宇宙射線、真空環境、高低溫驟變等極端情況,蠶絲硬碟可在外太空等極端條件下實現信息存儲與運輸,相比傳統的半導體硬碟,在信息存儲與運輸上能夠完美克服這些極端挑戰。

無處不在的宇宙射線(圖片來源:Sohu)

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候任主委,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院長毛穎表示:

臨床手術中為判斷腦內的情況,會通過外科手術將外物(異物)傳感器植入腦內。目前使用的材料多為化工、金屬製品,長期停留腦內會有存在一定機率會導致腐蝕並釋放有毒物質,因此臨床上希望找到一種更接近人體的材料進行替代。

經處理的蠶絲蛋白免疫原性會降低,獲得與人體更好的相容性,是一種很好的傳感器介質材料,在信息存儲、信息傳輸、信息重現等獲取方式上。科學家一直致力於在現有儲存技術的基礎上突破材料與加工技術,實現新型生物儲存技術開發。

由STM和Hmicro公司聯合推出的單晶片生物傳感器 (圖片來源:Sohu)

傳感器重要的就是信息獲取、信息存儲、信息傳輸、信息重現。科學家考慮在現有儲存技術的基礎上突破材料與加工技術,實現新型生物儲存技術開發。醫院委託上海微系統研究所研發一種傳感器,希望能夠在大腦裡記錄一些信息,比如腦積液的溫度、各元素含量。通過傳感器的高效引導,將其實時數據用於其他更多的研究中,同步傳輸與儲存設備中,形成資料庫和交互網絡。希望可將蠶絲蛋白作為傳感器的介質或接觸材料,這對臨床醫生的日常工作或科研項目都有很大的幫助。

作為一種介質材料,蠶絲就像一個「百變金剛」,我們有時需要用到它的「硬度」,有時需要用到它的「柔韌性」,因具備優異的組織相容性,蠶絲蛋白可根據需求開發人體支架、人工腦膜等外物器官。

·解決核磁共振、CT等情況下,人體植入金屬(鈦合金等)材料導致的圖像偽影問題——頜面部、大腦的神經外科應用前景較廣闊。

·解決植入人體的金屬(不鏽鋼、鈦合金)骨釘需二次手術取出的問題。

·為防止堵塞,在心臟、大腦血管內安裝金屬支架,導致一些身體檢查不能正常進行——金屬異物在一些高磁場儀器工作時會發生位移情況。

·希望材料既保留金屬的足夠支撐力,又能夠實現可控降解,長期或短期內在人體內留存且不會產生排異反應,降解後的產物亦可被人體安全吸收。

蠶絲(絲素)蛋白微納米纖維多孔支架 (圖片來源:xjishu)

從結繩記事到竹簡紙張,從計算機儲存到光碟刻錄,儲存信息的工具經歷了幾千年變革,生命科學與半導體技術融合為信息技術帶來了全新思路,各種基於生物介質的存儲技術應運而生。而生物存儲技術也被科學家認為是下個時代的主流信息存儲方式。

·高容量DNA存儲技術由來已久,通過血液中的鹼基存儲二進位信息,理論存儲極限是傳統硬碟的幾十萬-幾百萬倍,這也是DNA存儲的最大優勢。然而,DNA存儲信息時的輸入和讀出並非一套系統,因此多用於特別高容量儲存(單純存儲,不能時常讀取信息)。

·蠶絲蛋白存儲器的讀取技術基於傳統光學讀取(半導體硬碟磁頭讀取),與現代的主流讀取技術相對更加兼容,無需過多升級優化,可以直接使用在現代設備中,科學家通過加速老化試驗發現蠶絲蛋白硬碟的使用壽命可達6年以上。是一種經過開發後能夠真正實現日常使用的儲存硬體。


「不同硬度蠶絲蛋白的臨床應用」

腦外科手術中,顱骨固定裝置(骨釘、連接片)需要硬度較高的材料,這一材料會在病人骨頭自我修復過程中(6~12個月)逐漸降解,在骨骼完全康復的時間點前實現完全降解。而腦外科手術中的人工腦膜則需要一種很軟且永遠不會降解的材料,終身伴隨人體,不會產生任何排斥反應。

常規醫療骨釘由金屬或鈦合金材料製成 (圖片來源:58pjy)

針對以上特定需求,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於2017年成功研製出蠶絲蛋白骨釘,並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發各類人體植入或實現替代的組織器官。未來或將可沿用至醫美整形產業。

·鼻假體——永不降解

·人造皮膚——短期可控降解

·人造韌帶、人造血管、人造外周神經——長期可控降解


過去,蠶絲蛋白主要用於臨床級的組織創面修復,而以蠶絲蛋白製作高端醫療器械產品,目前國內還尚處於試驗階段(技術已領先全球),其本身的成本遠低於現在所用的傳統材料,我國是全球第一產絲大國,蠶絲來源豐富,蠶絲在未來或將成為國際上的硬通物資實現流通。

相對於傳統行業,科技的發展正在不斷突破人們的想像,「蠶絲硬碟」技術的誕生,不但標誌著信息存儲方式的發生變革,未來或許有可能與人腦協同運作,配合植入的傳感器+儲存器,實時分析大腦的語言功能功、記憶功能、情感功能並記錄儲存。通過開發「蠶絲硬碟」將加速人類對大腦的探索與開發,快速的分析、歸檔、儲存功能或將逐步延伸到到教育、醫療等民生產業中,實現剛性需求的快速開發。而這也是為什麼蠶絲蛋白材料被科學家譽為「最有希望的生物材料之一」的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

20200913《未來邀請函》:蠶絲植入人體當「硬碟」

「介紹嘉賓」

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候任主委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院長

毛穎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信通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上海微系統所2020前沿實驗室主任

陶虎


完整視頻連結:http://www.kankanews.com/a/2020-09-13/0019519096.shtml

相關焦點

  • 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可控銷毀,這是什麼高科技
    中國科學家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一個由蠶絲製成的硬碟: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我國是世界蠶絲的發樣地,古稱「絲國」,養蠶、繅絲和織綢,是我國古代在纖維利用上的重大成就.對世界紡織生產作出了非凡貢獻:它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以外的又一項偉大發明,並被廣泛傳播到國外,在世界文明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絲綢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見證。公元3世紀中國絲綢出現在歐洲時,西方貴族無一不被它的美麗傾倒,驚呼道:「這簡直就是一個美麗的奇蹟。」
  • 陳根:生物技術加持下,「蠶絲硬碟」開啟新型存儲方式
    8月11日,《自然納米技術》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了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團隊首次實現了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的技術。這種存儲技術以生物兼容性良好、易於摻雜功能化、降解速率可控的天然蠶絲蛋白作為信息存儲介質
  • 從古老「蠶絲」到蠶絲蛋白硬碟 上海科學家在存儲技術上再有突破
    5G等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高可靠低延遲的網絡連接,我們將更快進入「萬物互聯」時代,連接到網絡的設備激增,就會帶來數據存儲量的激增。當前的半導體存儲技術越來越難滿足日益增長的信息存儲需求。生命科學與半導體技術的融合,給信息存儲帶來了新思路,各種基於生物介質的存儲技術應運而生,如高容量DNA存儲技術、寡肽存儲技術等。
  • 中國科學家研發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植桑、繅絲紡織的國家,在距今5000年前中國人已開始養蠶和用蠶絲紡織了,一直到漢朝,中國都是世界上惟一出產絲綢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養蠶繅絲技術無不源於中國。如今,我國科學家又創新了蠶絲的用途。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問世!可植入人體,可存儲DNA
    這些特性賦予了蠶絲硬碟極高的穩定性,使其能夠在高溼度、高磁場或強輻射等惡劣環境下長期穩定工作,將蠶絲硬碟置於相對溼度90%或7特斯拉磁場或25千戈瑞強輻射環境下,存儲的信息也不會丟失,因此,蠶絲蛋白存儲技術有望應用於外太空等極端環境。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誕生:可植入人體,可存儲DNA
    近日消息,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天然生物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一個蠶絲製成的硬碟。蠶絲一般不都是用來製作布料衣物的嗎?以普通人的想像力,實在難以理解蠶絲硬碟該如何進行存儲。好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劉夢昆教授在媒體中解答了我的疑惑,他介紹說:「我們通過納米針尖將紅外光聚焦在極小的尺度下,對蠶絲蛋白進行改性從而達到信息存儲和讀取的目的。
  • 蠶絲也能做存儲卡!科學家發現蠶絲蛋白能存儲數據,存儲量還很高
    ,就在今年8月11日的時候,爆出一個讓人吃驚的新聞,據《科技日報》等媒體報導,世界首塊基於蠶絲蛋白的硬碟存儲器問世,每平方英寸晶片就可以存儲64GB數據。(約6.45平方釐米)的面積上存儲64GB的數據,如果折算成傳統的半導體存儲器,一顆蠶絲蛋白存儲器的容量相當於0.5TB(512GB)的硬碟。
  • 上海科學家研發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可控銷毀
    蠶繭 受訪者供圖中國科學家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一個由蠶絲製成的硬碟: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陶虎表示,對於蠶絲硬碟來說,好萊塢諜戰大片中用微波爐破環硬碟的情節可能會被改寫,因為這款硬碟不畏強磁場和強輻射。在微波爐中高火30分鐘後,蠶絲硬碟中的信息仍「安然無恙」。目前蠶絲硬碟的存儲容量已可達64GB每平方英寸。
  • 中國科學家研發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 可控銷毀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植桑、繅絲紡織的國家,在距今5000年前中國人已開始養蠶和用蠶絲紡織了,一直到漢朝,中國都是世界上惟一出產絲綢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養蠶繅絲技術無不源於中國。如今,我國科學家又創新了蠶絲的用途。
  • 納米光刻技術,讓蠶絲變身硬碟
    2016年起,陶虎和團隊開啟了蠶絲硬碟的研發之路。在陶虎看來,蠶絲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控的降解速率,並且還與很多現金微納製造技術兼容,易於功能化改造,能夠長時間保存活性生物物質。「這些是蠶絲硬碟能夠同時存儲數字信息和生物信息、可以植入生物體永久保存或在預設時間內可控降解的前提。」 小小蠶絲硬碟「肚裡能撐船」鑑於原材料的特殊性,那麼,蠶絲硬碟的存入和讀寫形式與普通硬碟一樣麼?陶虎解釋,團隊利用蠶絲蛋白可選擇性吸收特定波長紅外光的特性,用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在蠶絲蛋白上實現了數字信息的寫入和讀取。
  • 納米光刻技術,讓蠶絲變身硬碟
    2016年起,陶虎和團隊開啟了蠶絲硬碟的研發之路。在陶虎看來,蠶絲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控的降解速率,並且還與很多現金微納製造技術兼容,易於功能化改造,能夠長時間保存活性生物物質。「這些是蠶絲硬碟能夠同時存儲數字信息和生物信息、可以植入生物體永久保存或在預設時間內可控降解的前提。」
  • 首塊基於蠶絲蛋白的硬碟存儲器問世
    原標題:首塊基於蠶絲蛋白的硬碟存儲器問世   科技日報上海8月11日電 (吳紅梅 記者王春)在許多人看來,蠶絲是紡織衣物的材料,但是,在科學家的手中,這種傳統的材料可以作為存儲信息的高科技新材料,植入生命體內。
  • 首塊基於蠶絲蛋白的硬碟存儲器問世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首次實現了基於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這也是國際首塊基於天然生物蛋白的硬碟存儲器。相關成果於8月11日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納米科技》上,相關技術已申請發明專利。
  • 當聽到蠶絲竟然能用來存儲數據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其實蠶絲硬碟與一般硬碟的工作原理差不多,都是利用盤面表面的凹凸痕跡來記錄類似「0」和「1」的數位訊號,之後再通過解碼就可以獲取存儲數據。只不過材料不同,普通硬碟大多使用鋁合金材料或者玻璃來做基板,但是蠶絲硬碟則使用的是蠶絲蛋白來做基板。據科研人員介紹,因為蠶絲蛋白可吸收紅外光,所以能夠利用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將蠶絲蛋白當作光碟,在上面實現數字信息的寫入和讀取。
  • 擔心硬碟數據丟失?科研人員研製「蠶絲蛋白硬碟」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供圖中新網上海8月11日電 (鄭瑩瑩)據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11日發布的消息,該所的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首次實現了基於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
  • 顛覆認知,蠶絲蛋白還可以作為硬碟一樣的存儲器
    顛覆認知,蠶絲蛋白還可以作為硬碟一樣的存儲器 發表時間:2020/8/18
  • 世界首塊蠶絲硬碟問世 有望應用於外太空等極端環境
    這些特性賦予了蠶絲硬碟極高的穩定性,使其能夠在高溼度、高磁場或強輻射等惡劣環境下長期穩定工作,將蠶絲硬碟置於相對溼度90%或7特斯拉磁場或25千戈瑞強輻射環境下,存儲的信息也不會丟失,因此,蠶絲蛋白存儲技術有望應用於外太空等極端環境。
  • 中國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
    在距今5000年前中國人已開始養蠶和用蠶絲紡織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植桑、繅絲紡織的國家。一直到漢朝,中國都是世界上唯一出產絲綢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養蠶繅絲技術無不源於中國。如今,我國科學家又創新了蠶絲的用途。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問世:可植入人體,可控銷毀
    在微波爐中高火30分鐘後,蠶絲硬碟中的信息仍「安然無恙」。目前蠶絲硬碟的存儲容量已可達64GB每平方英寸,相當於0.5TB。通過納米針尖,將紅外光聚焦在極小的尺度下,對蠶絲蛋白進行改性,從而達到信息存儲和讀取的目的。後期可以進一步結合多探針平行加工技術和快速移動平臺,未來有潛力實現可比擬商業化硬碟存儲器的存儲密度和讀寫速度。
  • 世界首塊「蠶絲硬碟」問世!寫得數據,存得DNA,可植入...
    8月11日,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天然生物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一個蠶絲製成的硬碟,存儲硬碟如何突破大容量這個問題迎刃而解。蠶絲化身為現代高科技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