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塊蠶絲硬碟問世 有望應用於外太空等極端環境

2020-08-23 二三裡資訊深圳

蓋過蠶絲被,但你用過蠶絲硬碟嗎

世界首塊蠶絲硬碟問世,具備普通光碟功能還可記錄生命信息

5G等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高可靠低延遲的網絡連接,我們將更快進入「萬物互聯」時代,連接到網絡的設備激增,就會帶來數據存儲量的激增。如何突破現有存儲設備限制,實現更高效、更大容量的存儲是當下技術人員研究的重點。

在人們的印象中,蠶絲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作為紡織材料,如今科技的發展正在不斷突破人們的想像。蠶絲與現代文明相遇竟能變身為高科技創新材料,不僅能儲存信息,還能植入人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研發出了世界上首塊基於天然生物蛋白的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相關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納米科技》上。

存儲量大 穩定性高 有望應用於外太空等極端環境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致力於將生命科學技術與半導體技術進行融合,這類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給信息存儲帶來了新思路,如高容量DNA存儲技術、寡肽存儲技術等各種基於生物介質的存儲技術不斷被研發出來。

最近,科學家又以蠶絲蛋白作為存儲介質開發出高容量蠶絲蛋白存儲技術,基於蠶絲蛋白對紅外光的選擇性吸收,利用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在絲素蛋白膜上加工高密度點陣實現數字信息寫入,對點陣成像可進行信息讀取,從而實現了蠶絲蛋白的存儲功能。

據科研人員介紹,因為蠶絲蛋白可吸收紅外光,所以能夠利用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將蠶絲蛋白當作光碟,在上面實現數字信息的寫入和讀取。製作蠶絲硬碟的過程有點像「攤大餅」,利用近紅外納米光刻技術往蠶絲硬碟裡寫入信息則像是在大餅上撒芝麻,整道工藝完成後,「大餅」表面的凹凸痕跡就類似「0」和「1」的數位訊號,通過解碼即可獲知所存儲的信息。

到目前為止,團隊已用這種技術實現了「家蠶食葉圖」「空谷鳥鳴曲」等圖像和音頻文件的準確記錄、存儲和「閱讀」的原理驗證,相關技術已申請專利。

據了解,這種以蠶絲蛋白為存儲介質研製出來的存儲器具備諸多獨特的優勢:存儲容量大,每平方英寸可存儲64GB數據;原位可多次重複擦寫;可同時存儲二進位數字信息以及與生命活動直接相關的生物信息;可以植入生物體長期保存,也可以在預設的時間內可控降解。

值得一提的是,蠶絲蛋白在機械強度、生物兼容性、生物降解性、易於功能化和可調節的水溶性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表現。這些特性賦予了蠶絲硬碟極高的穩定性,使其能夠在高溼度、高磁場或強輻射等惡劣環境下長期穩定工作,將蠶絲硬碟置於相對溼度90%或7特斯拉磁場或25千戈瑞強輻射環境下,存儲的信息也不會丟失,因此,蠶絲蛋白存儲技術有望應用於外太空等極端環境。

加入生命體特徵標記物 可生物信息、數字信息並存

1978年,美國旅行者1號探測器首次攜帶了一張唱片《地球之聲》進入太空,當時為了抵禦極端環境,這張唱片由鍍金的銅板製成,不僅成本高昂,而且只能存儲單一的數字信息。

如果被帶上太空的是蠶絲硬碟,那麼人類的生命密碼也就有望在外太空進行保存和進一步研究。因為蠶絲硬碟不僅可以存儲數字信息,還能存儲生物信息。

「蠶絲蛋白存儲器不僅可以像普通半導體硬碟那樣存儲圖像、音頻、文字等數位化可編碼信息,還可為活性生物信息儲存提供一個功能巨大的平臺,用於採集存儲生物信息,同時可存儲生物體DNA和血液樣本。」該項技術的首倡者和主要發明人、上海微系統所2020前沿實驗室主任陶虎表示,通過調控蛋白質的降解速度,這種存儲器還能夠按照預設的時序可控銷毀,從而用於信息保密。

那麼,蠶絲硬碟為何能保存有活性的生物分子?

據科研人員介紹,蠶絲蛋白存儲器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將蠶絲反向變成蠶絲蛋白溶液再將其旋塗成薄膜的過程。如果要保存有活性的生物分子,可在將蠶絲變成蠶絲蛋白溶液後,將帶有血紅蛋白、白蛋白、葡萄糖等生命體特徵的標記物融入其中,這就完成了生命體信息存儲的全過程,如果再通過雷射等手段在絲素蛋白膜上進行高密度的點陣加工,通過二進位數字編碼,便可將數字信息和生命體信息同時存儲到蠶絲硬碟上。

據介紹,蠶絲蛋白是一種厭水性材料,在一定納米尺度下會形成防水、防氣的緻密結構,保護包覆在其中的蛋白質、葡萄糖、DNA等易於損壞的有機分子,使其不受破壞。

此外,經過手術就可將蠶絲硬碟植入生物體內,並且由於蠶絲蛋白的生物兼容性良好,植入生物體內後也基本不會產生排斥反應。

技術成熟有待驗證 實現大規模商用還有一段距離

科技日報記者獲悉,該存儲器可以在一平方英寸(約6.45平方釐米)的面積上存儲64GB的數據,如果折算成傳統的半導體存儲器,一顆3.5英寸的蠶絲蛋白存儲器的容量超過0.5TB(512GB)。

「一顆3.5英寸(蠶絲蛋白)蠶絲蛋白存儲器所用的蠶絲連0.1克都不到,照此推算,一個蠶繭就可以製備出具有1—3TB存儲空間的存儲器,而一條重約1.5公斤的天然蠶絲被所需要的蠶繭可製成上萬顆該規模的天然蠶絲存儲器。」陶虎介紹說。這意味著蠶絲蛋白存儲器如果能實現批量化生產,將極大降低存儲器的生產成本。

那麼,蠶繭產地不同,是否會影響蠶絲硬碟的質量?蠶絲蛋白如何防腐?蠶絲硬碟未來是否可以進行大規模生產?針對這些問題,陶虎一一進行了解答。

「雖然蠶繭產地不同,品質也各有差異,但是我們制定了相關標準,可以在工藝上進行質量控制。」他表示,在產品防腐的問題上,首先蠶絲蛋白本身就具備一定的抗菌效果,並且研究人員會進一步對蠶絲蛋白做一些功能化處理,比如通過加入一些抗生素來達到抑制細菌的目的。

談及未來是否能實現產業化生產,陶虎稱此項研究仍較為前沿,技術是否成熟有待進一步驗證,因此離商用還有一段距離,後續還將繼續在提高存儲容量及信息讀取速度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劉夢昆教授作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也表示:「相比傳統紫外光刻和電子束光刻技術,基於原子力顯微鏡的近場光學技術為生物材料在納米尺度下的原位加工和表徵提供了可能。後期可以進一步結合多探針平行加工技術和快速移動平臺,讓蠶絲硬碟有潛力實現可比擬商業化硬碟存儲器的存儲密度和讀寫速度。」

吳紅梅 本報記者 王 春

【編輯:房家梁】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相關焦點

  • 首塊基於蠶絲蛋白的硬碟存儲器問世
    原標題:首塊基於蠶絲蛋白的硬碟存儲器問世   科技日報上海8月11日電 (吳紅梅 記者王春)在許多人看來,蠶絲是紡織衣物的材料,但是,在科學家的手中,這種傳統的材料可以作為存儲信息的高科技新材料,植入生命體內。
  • 世界首塊「蠶絲硬碟」問世!寫得數據,存得DNA,可植入...
    製作過程就是把將蠶絲變成蠶絲蛋白溶液後,將帶有血紅蛋白、白蛋白、葡萄糖等生命體特徵的標記物融入其中,這就完成了生命體信息存儲的全過程,使得蠶絲硬碟能植入生物體不產生排斥反應。而且它是一種厭水性材料,能保護包覆在其中的蛋白質、葡萄糖、DNA等易於損壞的有機分子不受破壞。蠶絲硬碟置於相對溼度90%或7特斯拉磁場或25千戈瑞強輻射環境下,存儲信息不會丟失。
  • 世界首塊「蠶絲硬碟」問世!寫得數據,存得DNA,可植入人體
    製作過程就是把將蠶絲變成蠶絲蛋白溶液後,將帶有血紅蛋白、白蛋白、葡萄糖等生命體特徵的標記物融入其中,這就完成了生命體信息存儲的全過程,使得蠶絲硬碟能植入生物體不產生排斥反應。而且它是一種厭水性材料,能保護包覆在其中的蛋白質、葡萄糖、DNA等易於損壞的有機分子不受破壞。蠶絲硬碟置於相對溼度90%或7特斯拉磁場或25千戈瑞強輻射環境下,存儲信息不回丟失。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問世!可植入人體,可存儲DNA
    圖源:視覺中國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研發出了世界上首塊基於天然生物蛋白的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相關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納米科技
  • 首塊基於蠶絲蛋白的硬碟存儲器問世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首次實現了基於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這也是國際首塊基於天然生物蛋白的硬碟存儲器。相關成果於8月11日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納米科技》上,相關技術已申請發明專利。
  • 全球首款非半導體蠶絲硬碟問世
    最近,中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以天然生物蛋白製造的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亦就是由蠶絲製成的硬碟。根據我們以往的了解,蠶絲一般都被用作紡織材料,如今科技的力量令蠶絲蛋白可以用來做成數據存儲器,並載入生物信息,比如血液樣本、DNA等等,未來甚至還可以植入人體。
  • 當聽到蠶絲竟然能用來存儲數據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研發出了世界上首塊基於天然生物蛋白的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沒錯,就是用蠶絲材料製作而成的一個硬碟,不僅能儲存信息,還能植入人體。最牛掰的是,相關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納米科技》上。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問世:可植入人體,可控銷毀
    它有望在外太空等極端條件下保存信息。在微波爐中高火30分鐘後,蠶絲硬碟中的信息仍「安然無恙」。目前蠶絲硬碟的存儲容量已可達64GB每平方英寸,相當於0.5TB。未來通過對蠶絲蛋白存儲器存儲容量和讀寫速率的不斷優化改進,該技術有望成為下一代高容量、高可靠的信息存儲技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8500年前,世界最早的蠶絲製品出現在中國。古人可能很難想像到,蠶絲除了能做織成綾羅綢緞,做旗袍,還能做硬碟。蠶絲硬碟是陶虎研究團隊的新成果。
  • 納米光刻技術,讓蠶絲變身硬碟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交匯點訊 4700年前,太湖畔養蠶繅絲的古人不會想到,絲綢會隨著絲綢之路前往世界各地,成為承載中華文明的紐帶。他們更不會想到的是,在若干年後,桑蠶或可成為地球生物數字信息的載體,聯通「天外文明」。
  • 納米光刻技術,讓蠶絲變身硬碟
    4700年前,太湖畔養蠶繅絲的古人不會想到,絲綢會隨著絲綢之路前往世界各地,成為承載中華文明的紐帶。他們更不會想到的是,在若干年後,桑蠶或可成為地球生物數字信息的載體,聯通「天外文明」。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研發出了世界上首塊基於天然生物蛋白的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相關成果於8月11日發表在《自然·納米科技》上。桑蠶絲千年傳承且「一身是寶」在自然界中,能夠吐絲的動物很多,但經上千年的物種馴化和成功改良的只有家蠶。
  • 中國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
    在距今5000年前中國人已開始養蠶和用蠶絲紡織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植桑、繅絲紡織的國家。一直到漢朝,中國都是世界上唯一出產絲綢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養蠶繅絲技術無不源於中國。如今,我國科學家又創新了蠶絲的用途。
  • 中國科學家研發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植桑、繅絲紡織的國家,在距今5000年前中國人已開始養蠶和用蠶絲紡織了,一直到漢朝,中國都是世界上惟一出產絲綢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養蠶繅絲技術無不源於中國。如今,我國科學家又創新了蠶絲的用途。
  • 中國科學家研發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 可控銷毀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植桑、繅絲紡織的國家,在距今5000年前中國人已開始養蠶和用蠶絲紡織了,一直到漢朝,中國都是世界上惟一出產絲綢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養蠶繅絲技術無不源於中國。如今,我國科學家又創新了蠶絲的用途。
  • 中國科學家發明「蠶絲硬碟」,或將開啟晶片存儲新紀元
    近日,上海科學家推出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將半導體材料與生物介質融合,發明出一種可以同時記錄數字信息和生物信息的新科技存儲硬碟。5000年的古老生物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如今成為數據的存儲介質,在未來科技裡重獲新生。
  • 顛覆認知,蠶絲蛋白還可以作為硬碟一樣的存儲器
    顛覆認知,蠶絲蛋白還可以作為硬碟一樣的存儲器 發表時間:2020/8/18
  • 上海科學家研發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可控銷毀
    蠶繭 受訪者供圖中國科學家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一個由蠶絲製成的硬碟: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它有望在外太空等極端條件下保存信息。陶虎表示,對於蠶絲硬碟來說,好萊塢諜戰大片中用微波爐破環硬碟的情節可能會被改寫,因為這款硬碟不畏強磁場和強輻射。在微波爐中高火30分鐘後,蠶絲硬碟中的信息仍「安然無恙」。目前蠶絲硬碟的存儲容量已可達64GB每平方英寸。
  • 蠶絲也能做存儲卡!科學家發現蠶絲蛋白能存儲數據,存儲量還很高
    ,就在今年8月11日的時候,爆出一個讓人吃驚的新聞,據《科技日報》等媒體報導,世界首塊基於蠶絲蛋白的硬碟存儲器問世,每平方英寸晶片就可以存儲64GB數據。(約6.45平方釐米)的面積上存儲64GB的數據,如果折算成傳統的半導體存儲器,一顆蠶絲蛋白存儲器的容量相當於0.5TB(512GB)的硬碟。
  • 蠶絲只能做成絲綢?快來看看蠶絲還有哪些黑科技應用
    01、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中國科學家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一個由蠶絲製成的硬碟: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它有望在外太空等極端條件下保存信息。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耐高溫可重寫,能存DNA,還能植入人體
    項目的主要參與者、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微系統所2020前沿實驗室主任陶虎今天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中表示,這款「蠶絲硬碟」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
  • 蠶絲還能做硬碟,而且是全球首款!中國科學家們放大招了
    說起計算機硬碟,就會聯想到一塊又大又重的方形磁塊,它作為核心存儲設備,又是計算機構件中不可或缺的。遠不及U盤的小巧輕便的移動硬碟又十分不便於攜帶,帶著它出門是件頭疼的事情。不過,這可能都會成為過去式!據澎湃新聞報導,近日,中國科學家在硬碟研究上有了新突破,研發出了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硬碟由蠶絲構成,外觀小巧可愛,輕柔的質地有點棉花糖的感覺,大改往日對硬碟的印象!